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深圳市的低硬、低碱度水为研究对象,考察单独投加石灰或CO,/石灰联用的两种再矿化工艺对管道腐蚀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当单独投加石灰提高水样的pH值时,水的腐蚀性并未有明显改变,而CO2/石灰再矿化工艺控制腐蚀的效果较明显。与未矿化的出厂水相比,当再矿化后水的碱度提高到80 mg/L(以CaCo3计)时,对A3钢、镀锌钢、灰口铸铁和球墨铸铁的腐蚀速率分别降低了73.3%、70.0%、59.7%和67.9%,并且此时腐蚀产物中碳酸钙的含量超过了60%,能很好地形成碳酸钙保护膜以抑制管道腐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三种方案确定助凝+接触絮凝工艺是处理低浊度原水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明显减少清水池浊度上升情况,显著降低出厂水浊度,而且大幅降低了药剂投加量,相应的动力消耗也得以降低,经济效益显著。工艺调整后,混凝剂月平均投加量由184.52 mg/L降低至56.44 mg/L,出厂水月平均浊度由0.51 NTU下降至0.11 NTU,CODMn平均浓度由2.43 mg/L下降至1.67 mg/L,并且明显降低了出厂水的水质波动。  相似文献   

3.
解决水库水pH值低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厂原水pH值随季节变化,夏季有时低于6.5。为了保证出厂水水质,水厂在水处理过程中加碱。本文比较了几种酸碱调节剂的投加效果及其生产成本,讨论了不同碱剂对水质稳定参数的影响,并通过大理石实验,给出了本厂水质稳定性参数的范围。介绍了水厂石灰自动化投加系统情况。  相似文献   

4.
通过深圳梅沙片区供水管网突发黄水现象的成因分析,明确水源切换时水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pH值降低引起的水质化学稳定性下降是该区黄水产生的主要原因。水厂采用投加石灰的方法提高水质化学稳定性,当控制出厂水的pH值为8.0~8.5时,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出厂水的水质化学稳定性,实现水厂内控制管网腐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水厂出厂水水质,同时控制混凝剂的投加量,将浊度控制在1NTU以下,达到优质、节能的目的,水质监测中心展开混凝搅拌试验确定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以指导制水厂生产实践,从而有效地保障供水水质质量。  相似文献   

6.
常规工艺对浊度的去除效率及浊度预警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原水泵站及水厂各工艺单元出水一整年的浊度数据,发现1月-4月的原水浊度较低,如果碱铝投加量低于一定限值(如8.88mg/L)则易造成出水浊度偏高,需要控制混凝剂投加量以保证混凝效果。清水池内浊度容易升高,这可能与滤池初滤水的水质较差有关。根据各工艺单元对浊度的一般去除效率和出厂水浊度标准,提出了原水和工艺单元出水的浊度预警水平,这对于水厂常规工艺的运行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加拉PADMA(帕德玛)供水工程净水厂一期设计规模为45×104m3/d,针对原水高浊度、水质变化大、含沙量多的水质特点,以及出水平均浊度值小于1.0 NTU、最高值不超过5.0 NTU的水质目标,设计采用得利满公司的核心水处理工艺“高效澄清池+V型滤池”。高效澄清池运行调整灵活可靠,对水质浊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可根据水质水量变化自动调节药剂投加量。该工程已于2019年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水厂已稳定运行近2年,出水水质优于孟加拉饮用水标准及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水质标准,出厂水浊度≤0.2 NTU。  相似文献   

8.
南方某自来水厂原来的水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在混凝前投加石灰作为酸碱调节剂调节pH值,由于取水源水质偏酸性,加上工艺自身原因,导致出厂水pH一直较低,易导致管网被腐蚀。为提高水质pH,该自来水厂改造工艺,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增添后投加碱工艺,即在待滤水后投加液体氢氧化钠。此文通过实验与实际运用中研究改造工艺的必要性和改造后工艺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成本。结果说明,若不断增加石灰投加量会导致水质余铝升高,必需在出厂水前再次补加液体氢氧化钠;改造工艺后系统运行情况正常,出厂水氨氮都0.02mg/L,浊度控制在0.50NTU以下,pH值能达到7.0~7.4范围,工艺调节pH更加灵活,并且可以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9.
针对深圳地区东江原水和本地水库的原水酸碱性及浊度存在差异的情况,某水厂通过总结多年原水混用经验,制定科学系统的混用方案及相关工程改造措施,解决了双水源水质差异对水厂运行管理及药剂投加带来的问题。实践表明,在东江支线水源和本地水库水源混合比例为4∶6~5∶5时,可有效改善双水源水质pH值和浊度差异问题,通过稳定原水水质进一步提升出厂水水质稳定性,使平均出水pH值由改造前的7.28~7.68稳定为7.43~7.57,平均出水浊度由改造前的0.11~0.21 NTU稳定为0.10~0.12 NTU。此外,该工程措施缓解了水厂运行管理压力,同时使PAC、石灰和盐酸的投加量分别降低22.3%、57.7%和100%,药剂成本同比下降26.1%。可见,该水厂应对水质差异显著的双水源问题的措施科学可行且成效显著,可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5.12地震后,绵阳市地表水源水质发生较大变化,浊度逐年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绵阳市某给水厂原水最高浊度达到20170NTU。针对高浊度原水,该给水厂选用聚丙烯酰胺(PAM)与聚合氯化铝(PAC)进行联合投加。在高浊度原水期间,PAM投加量控制在0.1mg/l左右,PAC最高投加量为77.32mg/l。通过对水厂工艺运行参数的适当调整,在高浊度原水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保证了出厂水水质。  相似文献   

11.
珠海市A水厂水源为水库水,水质特点为低浊、高藻。水厂采用单一混凝剂处理效果差,面临混凝剂投加量大、生产运行管理难度大,出厂水水质下降等问题。本文以不增加新的工艺构筑物、不改变现有净水处理工艺为前提,通过搅拌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对比研究了含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的聚合产品HCA与活化硅酸分别作为助凝剂强化混凝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单一混凝剂分别联合HCA和活化硅酸的强化混凝均优于单独投加混凝剂的效果;(2)HCA的助凝效果优于活化硅酸,但活化硅酸有改善絮凝体比重,使絮凝体更易下沉,可减少搅拌池的冲洗次数,降低水损;投加"PAFC+HCA"时搅拌池冲洗间隔时间为1~3.5天,投加"PAFC+活化硅酸"时搅拌池冲洗间隔时间为3~5天;(3)原水p H对HCA的助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当原水pH范围为6.8~8.0时药剂投加量相对较少,处理效果较好;当原水pH大于8时增大药剂投加量,处理效果仍不理想。(4)HCA配置简单,操作简便,安全性优于活化硅酸。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水厂出厂水浊度和翻板滤池出水浊度内控指标的区间要求,建立回归分析方程,做出拟合直线,通过回溯法确定了高效澄清池出水浊度区间,并探索出PAC、PAM投加量及污泥回流比的优化区间。生产性试验表明,根据滤后水浊度内控指标为0.5~0.9 NTU,反馈控制高效澄清池出水浊度区间为1.8~3.1 NTU,探索出PAC投加量为14~22 mg/L、PAM投加量为0.08~0.16 mg/L、污泥回流比为2%~6%的最优药剂组合,从而指导水厂科学生产,达到了优质供水、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苏北里下河地区刘庄镇水厂于98年底建成投产,取通榆河水作水源,混凝剂投加系统采用水射器投加方式。水射器按照常规设计置于加矾间溶液池旁的地沟内,距源水管道上的投加点为38米。投加的混凝剂品种和投加量如下:在源水浊度100NTU以下,使用液体碱式氯化铝(约含AL2O3有效成份8%,投加量换算成标准矾约23~26mg/l;  相似文献   

14.
高温季节原水p H升高是困扰浅水型湖泊水源水厂的一大难题,高p H值低碱度会引起混凝沉淀效果下降和出水p H波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预氯化、聚丙烯酰胺(PAM)助凝和碱度补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小试及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太湖水低碱度高p H原水,预氯化可以直接降低水体p H值,提高混凝沉淀效果,从而节约混凝剂投加量;投加PAM可以降低混凝剂投加量,控制沉淀出水的p H值;补充碱度不仅可以降低混凝剂投加量,而且可以起到稳定沉淀池出水p H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水厂送水水样的浊度值是衡量饮用水水质的一个主要指标,而出厂水浊度是由水处理工艺效果决定的,出厂水浊度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滤池是否有漏沙,是否应该缩短过滤周期,混凝效果是否有问题,投加量是否可靠等。因此出厂水浊度是否稳定对制水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分享了一个特殊的案例:泵的填料(盘根)密封性差导致了浊度计示值波动大。本案例是本人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遇到并协助解决的问题,能给制水行业人士以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凌庄水厂现有净水系统设计规模为50×10~4m~3/d,处理工艺为反应沉淀+普通快滤池,为了达到出厂水量和水质要求,亟需改造。通过对各种沉淀澄清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对国内外大型水厂膜组合工艺进行分析对比,以及邀请多家超滤膜公司进行中试,确定了凌庄水厂新建净水系统(30×10~4m~3/d)采用预处理、PULSAZUR~?上向流炭吸附反应澄清池与压力式超滤膜短流程处理工艺。该工艺可有效应对以南水北调中线原水为主水源、引滦原水为备用水源的原水水质。该净水系统较国内已建成压力式超滤膜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建设投资,且可根据原水水质确定预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的投加,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实际运行表明,该工艺可以保证出厂水浊度0.1 NTU,耗氧量2 mg/L,有效保障了出厂水的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自贡市第一水厂经过改造,基本克服了反应池、沉淀池、清水池的设计缺陷,实现了水质在线监测,有效解决了反应池、沉淀池等构筑物内滋生青苔的问题,使滤料使用周期延长,保证了出厂水水质达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  相似文献   

18.
研究聚合硫酸铁对东江原水的适用性,考察其投加量、色度问题,对p H值的影响,对浊度、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以及药耗成本分析等。试验结果显示:针对试验水质,达到同一出水浊度的效果,聚合硫酸铁的投加量约是聚氯化铝的2.5~3倍;聚合硫酸铁处理后出水存在色度问题,经过炭滤池或砂滤池处理后与出厂水没有明显差别;对于东江常规水质,高投加量的聚合硫酸铁处理后出水pH值下降明显,聚合硫酸铁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聚氯化铝,对三卤甲烷生成势的去除没有明显优势;对于高有机物的运河水质,高投加量的聚合硫酸铁在浊度处理方面比聚氯化铝有优势,且COD、TOC处理效果优于聚氯化铝,但对运河水的UV_(254)基本没有去除效果,聚合硫酸铁的处理成本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生产水质和提高水厂处理能力,深圳市炳坑水厂对投药、混合设备、回转隔板反应池、斜管沉淀池、虹吸滤池等工艺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改造,竣工后出厂水平均浊度为0. 3NTU,节约药耗费用为12万元/a,制水能力提高50%,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障西江水源置换后管网水质安全,根据西江水源置换后广州市西北部水厂和以北江为水源的南洲水厂出厂水水质相似的特点,在西村水厂供水范围内选择试验区域,通过阀门调整改为南洲水厂供水,实施水源置换生产性试验,开展水质变化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阀门调整,管网水力条件发生改变,浊度瞬时升高,待水力条件稳定后浊度逐步下降。置换后试验区域内浊度保持稳定,余氯浓度和pH值提高,耗氧量下降,菌落总数先升高,2 d后下降并能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管道沉积物稳定,生物膜附着稳固,试验区域水质稳定性和水质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