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磁场对磁性吸附剂(Fe3O4)吸附Cu^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福 《水处理技术》1997,23(4):226-229
通过吸附实验研究磁场对磁性吸附剂吸附铜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吸附剂的吸附量比 磁化大,并随磁场强度增大而增加;磁化吸附剂的吸附平衡关系可用Freundilich吸附等温方程描述;磁性吸附剂对Cu62+的穿透吸附量随磁场强度增大而增加,穿透吸附量还与Cu^2+液的进口浓度和流速有关。  相似文献   

2.
唐瑜佞  王勋  彭俊洁  吴颖  李忠 《化工学报》2021,72(11):5664-5674
采用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碳烷烃烯烃在超微孔柔性Cu(Qc)2上的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和吸附分离机理。用常温合成方法制备了超微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Qc)2,测定了低碳烷烃烯烃(CH4/C2H4/C2H6/C3H6/C3H8)在Cu(Qc)2上的吸附相平衡和吸附动力学。使用Materials Studio中的Fortcite模块模拟低碳烷烃烯烃在超微孔柔性Cu(Qc)2上的吸附机理以及材料的结构形变。结果表明Cu(Qc)2具有优良的C2H6 /C2H4吸附选择性和吸附动力学,而对C3H8 /C3H6的吸附选择性很低。273 K和0.1 MPa下,C2H6/C2H4在Cu(Qc)2上的IAST选择性达4.6。298 K和0.05 MPa下C2H6/C2H4在Cu(Qc)2上的扩散时间常数分别达1.42×10-3和1.48×10-3s-1,扩散活化能分别为16.62 和16.43 kJ/mol。应用装填Cu(Qc)2的固定床可在常温条件下实现C2H6 /C2H4二元混合气的完全分离。模拟结果显示Cu(Qc)2为二维堆叠结构,材料会由于吸附不同分子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结构形变。甲烷易从变大的层间扩散脱附,导致其在材料上的吸附量很低;C2H6/C2H4两者都能稳定吸附在层中的孔道中,其分离推动力主要来源于两种气体在材料上明显的吸附热差异;C3H8/C3H6会分别吸附在两种不同的环境,吸附热差异小导致Cu(Qc)2对C3H8 /C3H6的吸附选择性低。  相似文献   

3.
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戊二醛交联法制备得到壳聚糖/Fe3 O4(CS-Fe3 O4).采用FT-IR、XRD、SEM、VSM以及TGA等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并系统考察了CS-Fe3 O4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S-Fe3 O4吸附水中茜素红S(ARS)时,在300 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在反应温度为313 K时最大吸附容量可达976.3 mg/g,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模型,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吸附剂对ARS的吸附容量仍然可达416.2 mg/g.  相似文献   

4.
干气中烷烃、烯烃新型分离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二十年来烯烃烷烃新型分离吸附剂的研究进展,与传统的π络合吸附剂相比,优先吸附烯烃的吸附剂包括金属有机材料(MOF)、Engelhard Titanosilicate (ETS)、高硅分子筛和介孔分子筛,主要是利用氢键作用、孔径大小、分子扩散速率差异或π络合作用,将烷烃烯烃分离;而优先吸附烷烃的吸附剂包括AlMePO-α、ZIF-7和凹凸棒黏土,主要利用吸附剂上甲基与烷烃的相互作用。MOF对烯烃吸附量大,但选择性较差;高硅分子筛对烯烃的动力学分离效果良好;介孔分子筛经过渡金属改性后,对烯烃有优良的选择性;ETS类对烯烃有较高的吸附量和选择性,且稳定性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人们已经研究了在γ-Al2O3催化剂上卤代烷烃CH3CF3-nCln和卤代烯烃CH2=CF2-nCLn系列的多相催化反应,并将其实验结果和计算的热力学数据作了比较。此体系的主反应可由以下反应途径解释:脱卤化氢,加卤化氢,用卤化氢进行的F/Cl交换和cl/F交换。在其他卤代烃反应中观察到的歧化反应在这里并不重要。本文绘出了对主反应的探索,另外,也调查研究了在γ-Al2O3催化剂上CH3CF2Cl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多种卤代烃的吸附。等量吸附治证明和简单的缩合作用相比卤代烷和固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占更为重要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采用浓度为0.2g·ml-1的葡萄糖溶液对13X沸石/活性炭复合材料(AC/X)进行碳沉积,研究沉积次数对复合吸附剂(AC/X-G)孔结构、表面性质和CH4/N2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77K下的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CO2-TPD以及红外光谱表征样品的晶型、孔结构和表面性质,在298K、100kPa下对其CH4和N2吸附等温线进行测定,并将吸附结果与文献中碳材料和13X沸石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次数的增加,AC/X-G吸附剂中X型沸石的相对含量降低,微孔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减少。AC/X-G的表面被碳膜覆盖,碱量降低,但出现强碱位和含氧基团C-O键。AC/X-G的CH4和N2吸附量下降,但吸附分离系数提高,沉积3次的样品AC/X-G-3的CH4/N2吸附分离系数达到3.0,表面的含氧基团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CH4/N2吸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7.
黄艳  岳盈溢  何靓  陶鹰  彭俊洁  肖静  李忠 《化工学报》2015,66(9):3556-3562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CuCl@β分子筛吸附剂材料,它不仅对CO有着高吸附容量,而且对CO/N2和CO/CO2的二元混合气有着高吸附选择性。利用自发单层分散的原理制备了一系列的CuCl@β分子筛材料,分别应用氮气吸附以及XRD进行表征。CO在CuCl@β分子筛上吸附等温线和动态透过曲线分别通过静态吸附和固定床实验获得。依据IAST理论模型计算了CuCl@β分子筛对CO/N2二元混合物和CO/CO2二元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氯化亚铜的负载增强了一氧化碳在CuCl@β分子筛上的吸附容量,其最佳负载量为0.4 g·g-1。(2)CuCl@β分子筛吸附剂在增强CO的吸附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对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吸附。由于Cu+-CO π位络合键的存在,提高了CuCl@β分子筛对二元混合物CO/N2和CO/CO2的吸附选择性。(3)在低压下(0~10 kPa)下0.4CuCl@β分子筛对CO/N2和CO/CO2的吸附选择性分别高达1600~5200和120~370,远大于原始的β分子筛。CuCl@β分子筛对CO有着超高吸附容量以及吸附选择性,将会是一种很有潜力的CO分离提纯材料。  相似文献   

8.
刘红  孙旋  刘潘  陈进军  南昊 《化工进展》2007,26(7):980-984
采用均匀沉淀法在表面包覆了SiO2的磁基体NiFe2O4上负载TiO2,从而制备出一种新型磁性纳米光催化材料TiO_2/SiO_2/NiFe_2O_4,并通过改变pH值、水浴时间、水浴温度、煅烧温度及Ti/Ni摩尔比n(Ti):n(Ni)等得到材料的最佳制备条件。用XRD、TEM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及包覆情况,结果显示TiO2均匀地包覆在SiO2/NiFe2O4表面,复合材料粒径范围为50~70nm;UV-vis吸收曲线表明,复合材料对光的吸收带出现红移。VSM测试表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磁性,易于通过磁场进行回收。以甲基橙的水溶液为模拟污染物,评价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该材料对甲基橙的脱色率达98.6%。  相似文献   

9.
烯烃/链烷烃分离工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开发的烯烃 /链烷烃分离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收分离法、萃取蒸馏法及膜分离法。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利用π 配合作用的化学吸收法 ,现已有工业化装置。将蒸馏与吸附相结合的复合分离技术 ,是烯烃 /链烷烃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一系列AgX吸附剂。通过化学吸附仪(CO-TP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以模拟油品为原料,在小型固定床吸附与脱附器(200 mL)上考察了吸附剂的烷烃/烯烃分离性能。结果显示,与离子交换方法相比,浸渍法制备AgX吸附剂的烯烃分离性能更好,烷烃/烯烃分离度最高且不存在拖尾现象。与新鲜剂相比,再生后吸附剂的烯烃分离效果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Fe3O4/丙烯酸系磁性吸附剂。聚合条件为:n(丙烯酸甲酯)∶n(二乙烯苯)=17∶1、w(引发剂)=1%、反应温度75~80℃、反应时间6 h。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IR)、热重分析(TGA)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吸附剂粒径35~55μm,w(Fe3O4)≈18%。吸附容量随pH升高而增加。饱和吸附容量qm(mmol/g)为:Hg2+2.3,Cu2+2.2,N i2+1.1。采用Lagergrent方程计算的吸附速率常数kad(m in-1)分别为:Hg2+0.023,Cu2+0.034,N i2+0.036。吸附剂可用c(H2SO4)=1 mol/L或c(HNO3)=0.5 mol/L再生。  相似文献   

12.
在简要介绍了金属离子固载促进传递膜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属离子和反离子的种类、分离体系的温度和膜厚度等对金属离子固载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金属离子固载促进传递膜在烯烃/烷烃、苯/环己烷等有机物体系分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彭晓丽  张蔚霞  徐芳 《化学世界》2013,54(3):145-147,151
自制得到磁性Fe3O4/Beta沸石复合材料,并通过SEM、XRD、FT IR,磁滞回线表征鉴定,相应最佳吸附除磷实验条件为:0.05g磁性Fe3O4/Beta沸石复合材料对5mL,50mg/L PO34-溶液(pH值为3.0)吸附率近100%,吸附平衡时间为6h,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方程,可在碱性介质溶液中脱附再生。磁性Fe3O4/Beta沸石复合材料基于磁基质易于水体分离操作,过程简便可控,实际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变压吸附技术在气体分离提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变压吸附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概况及基本工作过程,并阐述了该技术在氢气的分离与提纯、二氧化碳的分离与提纯、一氧化碳的分离、空气分离制氧、空气分离制氮、碳的脱除等工业过程中的应用,对变压吸附技术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CO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研究了该吸附剂在固定床温度30 ℃、CO分压为6 kPa(a)下吸附一氧化碳的动态吸附性能,测定了穿透曲线,动态吸附容量为2.138 5 mmol/g,并用BET吸附仪测定了制备的CO吸附剂比表面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测定其离子交换度为52%,含铜量为9.52%(质量分数)。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发现,水热交换法制备CO吸附剂,Cu2+有效地取代了NaY原粉中Na+,经过焙烧还原后仍然能够维持原骨架结构的完整。用NH3-TPD考察了改性前后吸附剂酸度的变化以及用H2-TPR考察了吸附剂合适的还原温度。采用130 ℃氮气吹扫的方法再生,再生彻底并且吸附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Zn2+为交联剂,将磷钼酸铵(AMP)通过静电注射装置包埋于果胶中,制备了果胶/AMP-Zn微球吸附剂,用于放射性废水中Cs~+的去除。系统探讨了不同pH、吸附剂质量、接触时间、Cs~+质量浓度、温度及共存离子对果胶/AMP-Zn去除Cs~+的影响,并利用SEM、FTIR和XPS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果胶/AMP-Zn可在pH=3~11内使用,耐酸碱性能良好,且在25℃、pH=5、Cs~+质量浓度为120 mg/L、吸附剂质量为0.05 g、接触时间为330 min的条件下,吸附剂的吸附量为41.837 mg/g;共存离子K+、Na+、Li+、Ca2+和Mg2+对Cs~+的吸附影响不大,说明该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此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果胶/AMP-Zn吸附Cs~+的吸附机理可能是Cs~+与AMP上的NH4+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硝酸铁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了γ-氧化铁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磁性测试等手段对γ-氧化铁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γ-氧化铁对有机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γ-氧化铁样品为γ-氧化铁纳米粒子,平均晶粒尺寸为18.5 nm;γ-氧化铁的比表面积为83.2 m 2/g,孔容为0.25 cm 3/g,最可几孔径为3.8 nm,属于介孔范围;γ-氧化铁的最大饱和磁化强度为63.7 A·m 2/kg;介孔γ-氧化铁对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γ-氧化铁对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极限吸附量为113.3 mg/g;将γ-氧化铁脱附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b-环糊精(b-CD)改性制备了阴离子b-环糊精/Fe3O4磁性微球(b-CDM),并研究了b-CDM对Cu2+吸附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循环使用性能,借助数学拟合的方法得到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探讨其吸附机理。研究表明,b-CDM对Cu2+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Langmuir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适用于b-CDM对Cu2+的吸附研究,b-CDM对Cu2+的吸附经历颗粒外部扩散-孔隙扩散-吸附反应3个阶段,该吸附过程既存在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在吸附温度298、308、318 K下得到的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0.0906、0.1161、0.1674 g·mmol-1·min-1,吸附表观活化能为24.12 kJ·mol-1,且随着介质中Cu2+平衡吸附量的增大,b-CDM对Cu2+的吸附驱动力由焓变转变为熵变。b-CDM重复利用8次后,对Cu2+的除去率由首次使用时的95.20%下降至88.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