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在东北地区,低温低浊地表水采用常规的工艺难以净化处理,往往又因为水源的污染而使原水的色度、有机物等指标提高。更增加了净化处理的难度。本文通过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温低浊高色度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水厂实际工艺采取预氧化和人工加泥提高浊度的方法处理低温低浊地表水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锰酸盐与臭氧单独或复合预氧化对消毒副产物前质--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和卤乙酸生成势(HAAFP)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单独预氧化对消毒副产物前质的去除率可达20%以上,而臭氧预氧化的去除率仅约为10%.复合氧化比单一氧化更能有效去除消毒副产物前质,但受投加方式的影响,在试验务件下,以两种氧化剂同时投加的效果为最佳.复合氧化去除消毒副产物前质的机理包括:高锰酸盐与臭氧的协同氧化作用、锰的中间态产物对臭氧的催化作用以及高锰酸盐的强化混凝作用. 相似文献
4.
预氯胺化控制消毒副产物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把氯胺作为一种预氧化剂,研究了预氯胺化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变化规律.经研究发现,原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可以有效地降低总三卤甲烷(TTHMs)的生成.TTHMs随着氯胺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预氯胺化反应48 h后TTHMs不再明显增加;随着pH值的升高,TTHMs(主要是溴代三卤甲烷)明显减少;随着氯氮比的增加,溴代三卤甲烷生成量明显升高,经分析认为可能是pH值和氯氮比对溴离子(Br-)与氯胺的卤代反应影响较为复杂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6.
7.
针对低温低浊时期丹江口水库水,通过混凝沉淀烧杯试验,对水厂普遍使用的3种混凝剂三氯化铁(FeCl3)、聚合氯化铝(PAC)和硫酸铝(AS)的投加量与沉淀时间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FeCl3和PAC投加量与余浊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在投加量为12 mg/L时余浊最小,分别为0.38和0.30 NTU,明显优于AS;混凝剂投加量与UV254去除效果高度正相关,混凝剂对UV254去除作用强弱关系为PAC>AS>FeCl3,投加量为12 mg/L时去除率最高,分别为59%,57%和52%;投加FeCl3和PAC所形成的絮体沉淀速度快,在20~ 30 min时即可完全沉淀,而投加AS形成的絮体所需沉淀时间在40 min以上.最后在中试系统对最优混凝剂PAC投加量与浊度和UV25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适应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9.
10.
低温低浊期,絮凝区矶花细小,混凝效果差,矶耗高。本文通过小型搅拌试验和生产试验,将沉淀池排泥水回流与源水充分混合,提高混凝效果,降低矶耗。 相似文献
11.
12.
13.
臭氧催化氧化与BAC联用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对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出水中分子质量为2000u左右的疏水性有机物是氯化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前质,其占DOC与UV254的比例分别为70%和80%,并与UV254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故可用UV254作为DBPs前质的替代指标。臭氧催化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对DBPs前质的去除效果显著,其中臭氧催化氧化可有效去除三卤甲烷(THMs)前质中的疏水性有机物及部分亲水性有机物,并提高了DBPs前质的可生化性,是给水深度处理中控制THMs前质的主要工艺环节。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对UV254的控制是减少DBPs生成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高锰酸钾预氧化和粉末活性炭(PAC)预吸附处理后的低温低浊微污染长江水进行了混凝处理工艺优化研究。在搅拌试验中,通过改变混凝剂、氯气的投加量,认为过量投加混凝剂对降低沉后水浊度不利,适当增加氯气用量有利于降低沉后水浊度。在试验水样条件下,混凝剂用量和氯用量分别为40mg/L、2mg/L~4mg/L是适合的。此外,适当调低原水pH值或向原水中投加适量粘土也有利于降低沉后水浊度。 相似文献
15.
16.
17.
研究了连云港市第三水厂和海州水厂加氯消毒过程中三氯乙醛的生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中三氯乙醛浓度值同余氯值的相关性较差,根据水中余氯值无法直接判别三氯乙醛的生成情况,氯消毒后饮用水中三氯乙醛的含量主要取决于水中前驱物的浓度,与水中有机物含量相关性很高。在p H值中性条件下,三氯乙醛的产生量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三氯乙醛的生成量明显增大;随着投氯量的加大,三氯乙醛的生成量呈上升趋势,但增长率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显著减缓;随着氯气与水接触时间的延长,生成的三氯乙醛的量在增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连云港市第三水厂和海州水厂在加氯消毒工艺中控制三氯乙醛生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