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发展城市给水厂排泥水节水技术,在示范水厂开展了排泥水的减量化试验研究。通过对示范水厂排泥水水质的分析和排泥水的减量化生产性试验,提出了水厂各构筑物的节水排泥工况:折板絮凝池1#、2#排泥管的排泥时间为20s/次,3#、4#的为40s/次,5#~8#的为60s/次;平流沉淀池前20m的排泥周期为24h,采用双程排泥,后70m的排泥周期为48h,为单程排泥;V型砂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为48h,采用气冲(3min)/气水冲(3min)/水冲(5min)/全程表扫的反冲洗方式。运行表明,节水排泥工况对各构筑物的出水水质基本无影响,并可使絮凝池、沉淀池、砂滤池分别节水约25%、37.5%、39.7%,水厂的总排泥耗水率可从原来的3.07%降至1.9%。采用节水排泥工况后,水厂可减少排泥水量近43×104m3/a,同时节约生产成本约42万元/a,环境、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2.
结团絮凝工艺处理水厂排泥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水厂的铁盐排泥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结团絮凝工艺进行了规模为1.3-5.4m3/h的动态试验研究,优化了处理工艺的控制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静态混合器进行混合反应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混合装置;当进水SS为103-1154mg/L时,适宜的PAC、PAM[分子质量为(1-1.2)x104ku)]投加量分别为(5.1-15.3)、(0.3-2.7)gm/L,最佳搅拌转速为10r/min,水流上升流速为30-80cm/min,在该试验条件下,沉淀池出水浊度<5NTU、污泥含水率<97%、污泥颗杜沉速>10mm/s.  相似文献   

3.
给水厂的排泥水来自于水厂的沉淀池、澄清池排泥水或滤池反冲洗废水,对其进行处理利用是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有效措施。从排泥水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性上分析了在其处理利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对排泥水进行混凝沉淀预处理或采用膜过滤后再回用,可提高水厂出水的微生物安全性;还介绍了国内外排泥水处理利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中高密度沉淀池斜管沉淀区出现的絮体上浮问题,对PAM投加量和污泥回流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型PAM的投加量与排泥水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在生产中可以根据沉降比快速估算排泥水浓度.回流污泥的浓度和性质受高密度沉淀池泥位影响,适宜的污泥回流比为1%~2%.  相似文献   

5.
邓军 《供水技术》2009,3(5):18-20
进行了水厂排泥水的现场中试水力负荷和固体负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投加PAM可提高斜板浓缩池抗击负荷的能力,投加PAM+快速搅拌可进一步提高斜板浓缩池抗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水厂沉淀池排泥水进行了自然沉淀、混凝沉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排泥水经过0.5 h自然沉淀后,上清液水质趋于稳定,浊度、CODMn、氨氮、细菌、藻密度、浮游动物死体和活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去除。继续延长沉淀时间对上清液水质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个别生物类指标反而有上升趋势。投加混凝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回用水水质,阳离子PAM投加量为0.8 mg/L时,排泥水浊度从2 219 NTU下降至1.59~3.84 NTU。  相似文献   

7.
选择南方某城市3座具有典型自来水和排泥水处理工艺的水厂,从物理、化学、生物安全性三个方面对排泥水、砂滤和炭滤池反冲洗水、排水池和排泥池上清液的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考察了原水水质、工艺选择和控制、排泥水收集和处理模式等因素对排泥水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南方地区某水厂排泥水为处理对象,分别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进行了小试。结果表明,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对排泥水中的细菌、藻类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达到同期原水水平,但对水中剑水蚤的灭活效果不显著;同时,水中UV254出现明显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针对南水北调引江水净水气浮工艺排泥水特点,进行了斜管混凝沉降浓缩性能、药剂投加量、水力负荷、固体负荷、排泥量和PAM絮凝浓缩脱水投加量、比阻的试验研究,并优化确定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和活化硅酸组合混凝处理能显著改善斜管浓缩池排泥水的脱水性能,沉降斜管浓缩池最大水力负荷为3.0 m3/(m2·h),最大固体负荷...  相似文献   

10.
杏林水厂供水规模16万m^3/d,长期以来生产排泥水直接进入北溪引水渠道,造成渠道淤积,降低渠道输水能力,给下游水体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实施水厂排泥水处理。为确定该厂合理的排泥水分类处理方案,进行相关污泥特性试验等研究,简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浸没式平板陶瓷膜对给水厂高浊度排泥水的处理效能。试验所用排泥水浊度范围在500-5500 NTU,平板陶瓷膜孔径平均值为60nm。结果表明,平板陶瓷膜超滤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排泥水浊度,出水浊度达到0.2 NTU以下;但是,对于溶解性的COD和氨氮处理效果不明显。适宜的陶瓷膜通量为60 L/(m2·h),排泥水起始浊度为2000NTU左右,曝气量为150 L/min,过滤周期能够达到5小时以上。清水反冲洗能够使陶瓷膜通量恢复,膜污染主要是可逆性质的,主要膜污染物质是190-250 nm粒径的颗粒物。平板陶瓷膜安装简单,操作容易,耐酸碱清洗,寿命长,在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和回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甑选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灰色关联分析为骨架建立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工艺优选模型。通过最优传递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解决了传统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一致性修正的难题,并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权重分配集合。以重庆某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处理工艺设计为实例,介绍该模型的计算流程以及评价方法,并运用模型对工艺流程进行评判,得出适合该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处理的最优工艺。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流混凝沉淀反应器,研究了絮凝过程中机械搅拌强度对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以及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絮体破碎再絮凝的平均粒径无法恢复至破碎前的水平,同时絮体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破碎阶段的搅拌转速为250 r/min时,破碎后的絮体再絮凝程度较高,絮凝结束阶段絮体平均粒径为72.9μm,接近破碎前的水平(76.1μm),同时几何分形维数由未破碎时的1.80降至1.75,说明絮体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紧实;近球态絮体的比例升至58.7%,长链态絮体比例则降至41.3%,说明机械破碎可以改变絮体形态;对于浊度为100 NTU的原水,沉淀出水浊度由未破碎时的6.69 NTU降至破碎再絮凝后的5.85 NTU,说明适当地进行机械破碎可以提高絮凝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混凝试验,以沉降比、上清液浊度、氨氮和CODMn作为考察排泥水沉降浓缩处理性能的指标,研究了pH值调质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酸性(pH=6.0~6.8)条件下,使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能有效地改善污泥沉降浓缩后的上清液水质;进行pH值调质时,投酸量与排泥水的浓度有关;运行中应严格控制pH值的调节,pH<5时不利于沉降,pH>7时调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西安市某自来水厂的沉淀池排泥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循环造粒流化床技术先进行工艺参数优化中试,再进行生产性试验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循环造粒流化床的运行稳定性较高,即使进水浊度在200~800 NTU范围内变化或进水上升流速在25~70 cm/min之间变化,出水浊度仍可稳定保持在10 NTU以下;工艺优化参数如下:上升流速为70 cm/min,搅拌转速为5~8 r/min,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为4~5 mg/L。在中试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性试验,出水浊度始终稳定在10 NTU以下,最佳间歇排泥间隔为4 h,出泥含水率为95. 8%,处理成本为0. 1元/m3。中试及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排泥水,具有出水水质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浓缩效果好、处理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水厂排泥水的静态沉降及动态浓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首先要进行排泥水处理试验。结合在上海A水厂进行的静态沉降和动态浓缩等试验研究,指出了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以东太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处理工艺中溴酸盐的生成以及有机物的去除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溴离子在臭氧氧化过程中的主要产物为溴酸盐,但是加氯消毒会促进溴化物转化为含溴有机物;水厂处理工艺对水中DOC的去除效果一般,但对UV254的去除效果明显,且能够较好地控制工艺出水中的CODMn浓度。  相似文献   

19.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壬基酚的迁移转化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C—Ms法对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的壬基酚(NP)分布状况进行了检测,探讨了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壬基酚的迁移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NP平均浓度为19.26μg/L,出水NP平均浓度为4.57μg/L。由于泥区回流液中NP浓度较高,导致NP浓度随水处理流程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沉砂池出水NP浓度最高,为进水浓度的1.5倍。在污水处理流程中,除原水外,泥区回流液是NP的一个重要来源;NP的迁出与去除途径包括:初沉池生污泥和二沉池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曝气池内的生物降解作用以及随处理出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之一.在有效控制外源磷输入造成的污染时,沉积物中的内源磷成为污染主体,内源磷的释放对水体持续富营养化状态所产生的作用逐渐凸显.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增大了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明晰沉积物中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对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磷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