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厦门集美学村历史街区社区营造与实施,探索在"慢城"理念导引下慢社区的空间构成关系,并指出"慢城"模式对中国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与传统邻里社区的差异以及对历史街区中社区营造的适应性特征。试图依托学村独有的资源要素,从空间契合发展、混合用地布局、绿色慢行交通、特色社区文化与活力公共空间视角,提出针对性营造策略,期冀为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慢社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浙江绍兴市蕺山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为例.探索了如何摒弃惯常的单一风貌保护的做法,而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拟定社区与街区风貌双重"保护"的目标,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补丁"式的更新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俊宴  史宜 《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地方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微社区"的形式划定街区内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以达到在规划中保护街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目的。结合广州市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街区更新策略、社区组织策略和实施保障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微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社区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谋求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将社区发展的概念和理念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有助于开拓思路,为探索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保护、居民生活改善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文中介绍了社区发展的概念和理念,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烟袋斜街片区为例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属性和特点,提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应借助社区发展途径,从单纯的物质环境保护规划转向综合的社区规划,鼓励并推动社区居民的有组织的社区参与,促进政府与居民互动、共同承担保护与改善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曾光宗 《新建筑》2015,(3):14-19
城市的治理需要建筑专业者与民众一同介入。特别是在具有历史氛围的地区,建筑师除应将历史建筑加以修复外,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也应予以考虑,以使整体的历史氛围扩散至整个街区。中原大学建筑系团队长期以来驻地在台湾新竹县竹东镇,除了对该街区进行规划设计外,藉由"社区营造"及"民众参与"的程序与方法,带动居民进行自主性的自家环境营造,最终使萧如松艺术园区与周边环境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产,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涉及科学、文化、教育及美学等领域。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对象在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过程后,开始寻求新的经营模式,新博物馆学理论的跨界实践应运而生。论文结合实地考察以及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以中国台湾地区"淡水古迹园区"社区博物馆为例,探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新策略,希望大陆地区在社区博物馆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保护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动态型的城市遗产,它的永续发展就是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街区繁荣、环境舒适与社区和谐的目标.笔者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践为例,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在编制和实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中社区的建设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课题。本文建立在对社区的认识以及对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解上,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社区的建设应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协调统一问题,认为"保护"和"发展"均应以人为中心,为人类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并根据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总结当前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工业建筑》2013,(11):41-44
徐州许多传统居住型街区存在着老龄化、基础设施薄弱等与其本身固有历史人文价值矛盾激化的问题,以至成为更新改造的"鸡肋"。基于对老龄人群生活行为空间的关怀,通过对徐州某居住型老街进行实地调研,并根据调研数据适当调整街区的空间组构,引导街区现有的意念社区往良性方向发展,从而探索此类"鸡肋街区"的适老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浙江绍兴市蕺山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为例,探索了如何摒弃惯常的单一风貌保护的做法,而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拟定社区与街区风貌双重“保护”的目标,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补丁”式的更新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的重点,而在历史进程中,大规模的"破坏性保护"失去了历史街区保护的意义。本文基于"小规模、渐进式"的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理念,以问题导向为研究基础,运用ARCGIS结合数学模型"泰森多边形"在构建历史街区邻里关系的应用,探索一种新的历史街区空间秩序有机更新的方法,结合技术手段,建立一种更加有效有据的空间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8,(1)
正"遗产与社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2017年11月,由华侨大学、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共同主办的"遗产与社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鼓浪屿海上花园酒店举办。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就如何发挥社区内力推进国家遗产向社区遗产转型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脉的空间载体,但往往因街区结构或功能不适应新需求亟待更新。"城市针灸"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城市更新方法,以尊重环境、系统关联、点式介入、渐进发展为原则,为历史街区更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城市针灸"理论,以平遥古城县衙街区更新为例,结合参数化手段和定量分析,探索一套以针灸点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更新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成都少城片区的历史演变、街区格局、自发演进与开放互通四个方面阐释其历史、格局、城市等价值,它们如何为片区带来独特性、丰富性与持续活力,以及城市设计团队在对这一系列价值的认知和认同基础上,在街区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国际社区城市设计等不同的规划设计阶段中,如何与城市的使用者、管理者共同参与城市的更新,陪伴城市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6,(10)
本文通过回顾过去和分析当下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状况,结合"新常态"概念,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从大规模拆建改造向小规模分阶段有机更新发展;同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开发机构、社会团体和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更注重历史街区内文脉的保留与延续,注重保护历史街区内的社会结构以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广泛分布在城市各处,是城市发展的记忆,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有利于传承和延续地方历史文脉.然而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中,囿于重视程度、现代文明入侵等因素,使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和场所营造传承路径,并结合武汉老租界区坤厚里社区更新改造设计案例,探索...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参与"意指全社会层面的大规模协作,整合居民参与、社区参与、公众参与的核心思想,吸纳居民、社区、公众等全社会力量促进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即平衡多元利益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吸引多层次主体自发的创造性的参与。强调各市民阶层、民间团体、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从而推动多元主体有效参与规划决策,带动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复兴。本文从历史街区的多元诉求、参与现状和社会矛盾出发,结合居民参与、社区参与、公众参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试图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区的角度出发,通过相关研究以了解历史街区复兴的概念与元素,分析历史街区中公共空间的特性,建构出历史街区复兴的原则性架构。另一方面,探讨长沙地区的社会文化特质、保存制度与现况,藉此检视长沙当前的社区文化与都市空间之联系,并就社区经营公共空间之困难提出省思。对于历史街区的复兴,本文认为应该涵盖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空间形态、与街区经营等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分析上海田子坊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租户的商业经营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指出居民的参与感降低导致社区文化精神遗失的问题。通过研究台北大稻埕的都市更新机制,对其在街区更新过程中保留商住混合功能的同时,重视让居民参与规划与环境改造工作,从而有效缓和商住矛盾增强社区感的案例进行剖析,期望对当前城市历史街区在完成空间改造后尝试实现社区营造愿景,促进社区未来发展的方法探索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如何在新形势下延续街区地域特色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杭州街区保护为例,提出政府主导、小规模"有机更新"、"社区参与"和"居民自助"的可持续动态保护发展策略,以期能保持街区的整体性和地域性,恢复街区新的活力,创造城市空间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