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学报》自1954年创刊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半个世纪以来《建筑学报》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是,当我们看到今天的学报时,她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与此同时,她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我开始和《建筑学报》结识是在1960年进入大学以后,大学读书期间,建筑专业的资料奇缺,国内只有《建筑学报》等极有限的几本专业杂志放在图书馆书架上供学生翻阅,因此我对《建筑学报》的印象极其深刻。自结识《建筑学报》以来,我就是学报的长期订阅者,是一位忠实的读者,时而也为学报写些稿件,此间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通讯员。不能不…  相似文献   

2.
十分尊敬的冯纪忠教授:如我此刻在维也纳大学档案馆查到的那样,您70年前来到了维也纳,在当时的维也纳技术大学学习建筑学,四年后顺利完成学业。在同济百年校庆的时候,您亲自告诉我,您在维也纳的经历,对您后来建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非常有帮助的。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和大家一道庆贺您60年的教学历程。  相似文献   

3.
<正>这些年我们做的城市大型体育设施项目不算多,但是做了一些与城市生活更密切一些的,比如大学里面的体育建筑。我们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都做过体育建筑的设计,其中建成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综合体育馆。我结合在这些项目中的经验体会,谈谈我对体育建筑设计如何精明化的思考。大学里的体育建筑与社会上体育建筑不太一样。第一,大学体育建筑从体育教育、体育锻炼的功能出发,竞技功能实际上是附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精神历经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均在其校园建筑空间语境中体现,今天的大学校园,其建筑空间面临与大学精神之间的分离,如何用现代建筑话语诠释大学的传统与价值,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本文从大学"明德"、第三课堂、城市中的公园、带动周边城市互动发展等方面阐述运用当代建筑语境诠释大学精神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鲍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在此,我谨代表鲍鼎先生生前任教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代表百岁人瑞李剑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教授表达我们对尊敬的老系主任鲍鼎教授的缅怀之情。 鲍鼎先生1928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系留学,1932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次年即来到我系(即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投身刚刚起步的中国建筑教育事业。鲍鼎先生自1933年秋至1945年秋,共在系任教授12年,他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中…  相似文献   

6.
赵广俊自述     
<正>1984年,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及对建筑学的敬仰,我进入了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当时记得很清晰的一幕:建筑初步课上,我国著名建筑专家彭一刚教授亲自为我们示范古亭的渲染,被他严谨治学精神、天大建筑学的优良学风和传统感染了我们,梦想毕业后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一晃4年的学习结束了,毕业实习我有幸分到了李雄飞教授带领的"漳州古城保护规划"课题组,历经40多天出色地完成了课题任务,小组毕业作业还出了一本  相似文献   

7.
吕品晶自述     
正还记得入学后的第一堂专业课,是由莫天伟老师给我们上的建筑初步课。他在黑板上先写了"1+1=?"这个问题,显然同学们的答案很一致,接着他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相加是什么结果,这次回答便五花八门了。莫老师是借这两个算式来表达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思维方式的变化和建筑学专业学习的特点,问题很简单,道理很深刻,体现了他精深的教学智慧。他是我们第一任班主任,也是第一位专业教师,一直以来,我都以有这样的启蒙老师而感到幸运和自豪,今天,当我面对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时,我希望能像莫老师那样,能够为他们的大学学习开启一扇智慧之  相似文献   

8.
等你回家     
正1993.07.09高考结束了,我们开始了。今天,我们约好了,大学见,等开学那天,你来追我,我不拒绝。你还是像往常那样,趁着我费力地骑车,登上我脚踏车的后座,语调轻松地说:"搭我回家"——什么时候换你载我——两个月之后,我是你男朋友的时候2007.08.19今天是我们相恋的第十四年,第十年的婚姻,第十个七夕,却数不清,是你第几次失约。我知道,你成为消防员之后,要做好随时出勤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以来,山东建筑大学课题组在山东省政府、省教育厅、省建设厅、山东建筑大学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承担的山东省科技厅“关于建筑照明及用电设备节电控制系统”的研究课题,完成了从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直至今天的广泛推广,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迎新大会上的问题在天津大学建筑系1987年的迎新大会上,作为入学新和一,我问了在台上做动员演讲的荆其敏教授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建筑?从中学理科班升到大学,我们解题、考试是根据对错评判字业高低的,可是建筑学作业是怎么打分数的呢?我很好奇,自以为知道了分数高低的判断标准,就能知道真正好建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8月25日鸟巢文化中心从事建筑三十年,有很多故事。我认为建筑也罢,艺术也罢,真能让我兴奋的是今天此时想把我内心的故事流出来。我最希望别人介绍我是混凝土,是农民。我用废料做雕塑已经三十年,做这件事因为我喜欢,跟别的都没关系!肖马在1999年告诉我:你要关注条形码!今天懂了:那他是在唤醒我。今天我能唤醒谁,还可以唤醒自己吗?张在元,留美学者,建筑师,他有一本书叫《非建筑》,我被他教化了。所以,我  相似文献   

12.
张姗姗     
<正>土木楼是我母校的别名,小时候那是一栋高大宏伟且亲切熟悉的大楼,于是在1978年深秋我走进了这座建筑殿堂,坚定地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懵懂地选择了牵绊一生的专业——建筑学。我是幸运的,读书那几年学校几乎没有"年轻"老师,得到了前辈们循循善诱、倾囊而授的教导,每位先生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学生们多年后仍会崇拜、模仿、津津乐道某位先生黑板上画的那个建筑和他上课时的样子……我是自豪的,我们的大学没有围墙,学习、生活都与城市高度融合,得天独厚的开放使城市风貌、城市空间都成为我们随手可  相似文献   

13.
陶郅     
正这些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设计了许多大学,而我对校园的最初理解应该是从母校华工开始的。校园如同人一般,都有其不同的性格。初入华工,中西融合的校园建筑、红艳似火的木棉树和书声琅琅的湖滨小岛都在展示着它开放包容而又潜心治学的性格。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重拾学习机会的我们无疑是求知若渴的,当时的老师们非常注重基本功的培养,同时也乐于向我们传授新的理念和设计方法,华工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前沿阵地,对亚热带地域性的关注从始至终贯穿了我们整个大学生涯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建筑创作》2009,(9):170-179
建筑,我的梦 我生活在一个建筑之家,从小在西北院长大,受家庭及大院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的都是建筑语言及建筑文化,使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设计我喜欢的房子。今天,我十分庆幸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在实现了自己做建筑师梦想的同时,遇到了这么好的建设机遇。  相似文献   

15.
孟建民访谈     
正张利:您从进入大学开始,已经与建筑打了近40年的交道。针对您个人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建筑10年,您能否用一个关键词和一个代表作品来概括您在每一个10年的思想?孟建民:我的建筑生涯从1978年上大学开始,到现在已近40个年头。1980年代是我建筑生涯的第一个10年,这10年可视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仿学阶段"。我在校期间进行了建筑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向有经验的老师们求教取经。在毕业前期,我与另两位同学合作参加的"建筑师之家"竞赛获得了全  相似文献   

16.
我从1984年在北京香山参加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研究小组筹备会开始,直至今天整整十年,它是我们小组发展壮大的十年,也是我从支撑体住宅的研究走向开放建筑研究的十年,在85年武汉召开的第一次小组学术讨论会上,我介绍了支撑体住宅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在今年小组成立十周年之际的学术讨论会上,我提出了走向21世纪持续发展的开放建筑的新主张,它是我支撑体住宅思想的发展和延伸,各种类型的建筑都应该也可以按照支撑体住宅的哲学思想去认识和设计,这一年我正是坚持这样的思想去观察建筑现象,思考建筑问题,研究它的理论并努力去实践。 可喜的事,支撑体住宅理论产生于欧洲,但实践更多的却在我国,并已在国际上  相似文献   

17.
王昀 《城市环境设计》2011,(12):224-231
今天,我做的报告主题是《经验与设计》。我认为设计在大学期间是一门基础性的教学,它可以让你入门,而不是让你在大学四年内就会做设计。做设计需要更长的时间,它需要大学毕业之后几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丰富经验,这个经验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生活阅历,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东西都算是我们的经历.它们对我们的思想都是特别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佘南建筑大师是我们十分崇敬的一位建筑老前辈,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才华贡献给人民,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佘总”,今天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半年了,但每当拜读他赠送给我的著作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他仙逝后不久,我又得到他的另一本专集的手...  相似文献   

19.
就在文章刚刚写完的那两天,父亲突然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我的父亲是最值得尊敬的老一辈优秀建筑师,1983年带着我们举家南迁,成为深圳建设的“开荒牛”!他们以自己艰辛的劳动在还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设计建造了全国第一座高层住宅。住在工棚,吃在工地,正是他那种骨子里严谨的建筑精神鼓励和熏陶着我,引领我能够一直走到今天,也正是他骨子里的建筑情怀让我懂得了做建筑必须先做人……仅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父亲!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1997,(1)
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建筑文化的延续、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作为子孙应很好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非常重视,有关建设的方针政策,经常提到建设要有地方特色,要有我们自己的传统风格,我们传统建筑园林学术研讨会有今天的气势,我认为与上级的具体指导和关怀及大家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分不开。今天学习和研究传统建筑的目的,为的在实际工作中吸取其营养、丰富我们的创作。只有很好的博采、消化、吸收,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建筑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央提出改革开放近十年,更促进了我们建筑事业飞跃发展,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不少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好建筑,但是也有些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仅以下几个小例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