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课题制"教学模式设计教育中势在必行。在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运用与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社会课题,让学生掌握不同设计项目的实践方法;对"体验设计""经验传递"在设计类"课题制"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务实创新,学生在知行的训练中实操能力提升以及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建立工作室、校企合作对教学环境的营造提出构想,使学生在"课题制"教学中加强学生设计的实操水平和专业认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新工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后疫情时期新型教学模式发展的需求,结合实际教学过程,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思考与探索,以期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集教学、研究、生产、实践于一体,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课题研究及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教学形式上,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项目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为主;在教学成果上,以论文、研究报告、作品为主。本文主要介绍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与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国家政府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设计服务能力的号召,指明要强化服装设计应用能力。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方式已经不再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成为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设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逐层递进"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之一,探讨"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实践任务。如何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困扰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各类竞赛是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积极开展校内科技竞赛活动,主动参与校外各种技能竞赛,构建“学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符合当下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在服装结构课程中的实践目的和意义,接着重点从学习动机、"错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实践策略,致力于培养出优秀...  相似文献   

7.
"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关系教学在出版专业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就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力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形式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正>高职"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和学生在校内闭门造车的弊端,将行业企业引入到高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和教师真正走出课堂,接触社会。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高职教育也在面临着时代发展、改革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的选择等。高职"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进行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梁锦锐  谭卫泽 《广西轻工业》2010,26(5):121-122,130
通过《构建中型企业网络》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及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惠娟 《江苏纺织》2022,(1):104-106
对于服装设计高技能人才,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形式的"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对非正式、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学生的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以及团队默契和组织文化的关注.将设计竞赛主题与"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服装设计竞赛的热情,提高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案例教学理论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相应的实验实训,配合具体企业的岗位指导,是"教-学-导"立体化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教授灵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学习支持立体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接受型、重理论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标,为此,应对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本位、教师辅助的教学立场,并适当运用大数据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以"参与"和"研究"作为教学重心.本文采用优化后的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结果显示,该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实务能力与学习自主性,促进了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是有益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开展的高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MOOC背景下,对《纺织品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纺织品设计职业技能要求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线上和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课前主动学习、课中互动学习、课后巩固学习"的学习流程,建立了"线上+线下"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体制。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效率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设计能力也得到了加强。MOOC背景下《纺织品设计》混合式教学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成效"的改革和发展要求,简要分析了包装工程专业"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围绕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工程技能培养的思路,重点阐述了具体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包括知行统一,理论教学内容"必需,够用",切合产业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以多媒体教学模拟生产现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动手能力,实施校企合作等.此外,探讨了对"包装印刷技术"课程传统考核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根据色彩管理技术与应用课程实验的特点,秉承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以成果为导向设计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的网络学习和特色教学资源,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实施实验过程,以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习惯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能够保证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德礼 《纺织教育》2006,(3):32-34,8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应有的特色。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近年来一直成为教学改革探索的热点和难点。就营销专业的教学而言,由于受其理论教学特征显著而实践教学环节偏弱的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营销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施途径,使"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已成为强化学生就业所需的  相似文献   

17.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构建基于慕课的"食品化学"优质课程资源及与高效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食品化学"课程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思路创新途径,为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拓展知识、学用结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拓宽了道路,为教师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持续改进等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必修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专业素质及创新思维举足轻重。针对传感器课程知识结构陈旧、孤立,实践教学薄弱,考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以及考评体系等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初探。提出项目式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增设设计型及综合型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室并结合学科竞赛、健全考评机制等措施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服装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以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服装专业多维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从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方法、项目实战教学方式、校企合作等多个维度系统地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围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来构建的,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相应地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适应高职教育特点,本文通过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探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