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正2018年8月18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童明教授担任主策展人,共同回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本次展览开幕活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拉开帷幕,于18日上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此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前往西方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回国后创立了早期的建筑教育体系和制度。当时最为集中的留学生群体是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庚款"留学生,这个时期这所学校深受法国"布扎"体系影响,其教学和设计思想通过留学生的引入影响了中国的早期建筑教育体制。文章试图剖析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教学的基本特点,进而以近代中国的之江大学为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思想如何对中国院校产生影响,阐述其在中国移植与转化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3.
丁力扬 《建筑师》2022,(6):113-118
本文回顾了2022 年1月底至6 月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和建筑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建造: 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旨在呈现展览的原貌,本文概述了展览的背景和缘起,介绍了展览的具体内容和策 展思路,并回顾了展览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来自各界的反响和评价。本文将“中国建造”展置于近二十年来一 系列有关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现代建筑关系的学术活动的框架内,强调其目标是在立足于“第一代“中国建 筑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扎体系首次交集的一个世纪之后,审视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跨文化对话,揭示中国 建筑实践中的跨世纪连贯性,并对全球性建筑技术的探索和设计创作中本土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地诠 释。文章指出本次展览是对中西现代建筑“百年对话”主题的一次有意义的深入扩展性研究,并提出了中西建 筑文化交流这一宏观话题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4.
童明 《建筑学报》2021,(10):78-89
通过针对杨廷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所接受建筑教育的梳理,以及后期两个建筑项目的 分析,解读其中所内涵的学院传统与专业因素.这样一种关于建筑设计的研究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弥合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其早期传统之间所存在的断裂性,而且通过进一步明晰在建筑学专业中的独立于时代的自主性特征,使得建筑设计在当前变革的背景下,有能力去面对来自多重领域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5.
业界资讯     
<正>01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享誉世界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5月16日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学,并于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贝聿铭1983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2019年3月,贝聿铭获选美国百人会的"全球建筑设计终身成就奖"。此外,他还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  相似文献   

6.
展览     
<正>2019.7.23-10.13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Tsinghua University Art Museum,Beijing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展览"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将呈现1918年至1935年期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的20多位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业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展示梁思成在建筑思想和具体实践中的创造性摸索,尝试性揭示  相似文献   

7.
钱锋  沈君承 《时代建筑》2016,(4):154-158
20世纪20年代留学回国的毕业生将他们在西方所接受的建筑教育方式引入中国,发展出新型教育体系。其中对后期影响较大的分别是中央大学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前者教学体系由留学于俄勒冈大学的刘福泰等创立,受到美国中西部主导的结合了"综合理工学院"特征并渗入部分现代思想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后者由梁思成创立,主要受美国20年代布扎体系主导下宾夕法尼亚大学影响。后期发展过程中,两种教学体系通过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师生人员的调整而逐步产生融合,并在中央大学形成了某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进而影响中国其他建筑院校。文章试图追溯这一发展历程,以考察起源于西方的学科和教学体系在近代中国如何被引进和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热力学建筑"是国际建筑学界热议的一个前沿话题。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热力学建筑教学与研究团队集聚了建筑历史理论家、建筑师、建筑材料专家、建筑环境模拟专家、规划与景观学者,以及跨学科的哲学家和能源专家,将能量流动与建筑"形式生成学"相关联,推动"热力学建筑"形成一波强劲的学术新潮流。此外,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马德里理工大学以及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建筑学院的呼应,使热力学进入了建筑学核心知识体系,重新思考能量流动、气候响  相似文献   

9.
布扎与现代建筑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是人们从事专业讨论的基础。尽管布扎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移植与传播有待更多的深入研究,但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关于布扎更为普遍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与随后崛起的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的建筑实践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布扎对于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并据此反思现代建筑的基本含义,进一步梳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整体发展线索.以期对于如何融入更为广泛的当代建筑实践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0.
正主设计师简介马清运,马达思班的创始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设计总监,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生于1965年,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次年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攻读建筑硕士学位。成为继梁思成、陈植等建筑学前辈之后首位获奖学金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邹广天 《建筑师》2017,(6):109-115
哈雄文1927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32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和艺术系,1958年由同济大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筹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他是我国第一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留学生和前辈建筑师之一,是我国近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设计大师、学术大家、政府高级行政官员、职业团体领导人、教育家。本文谨从富国利民心、建筑教育情等方面来叙述哈雄文先生所走过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人生路,谨以此来纪念其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12.
<正>前后期同学、同事、合伙华盖建筑事务所("华盖建筑"),由赵深、陈植与童寯于1933年刊报公告成立,3人皆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是前后期的同学。早年,赵深是陈植、童寯在"(北京)清华学校"的学长,出国留学后,赵深又是陈植、童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学长,他又早于陈植、童寯回国发展(1927年),先在其他事务所任职。1931年,赵深自办"(上海)赵深建筑师事务所",不久后,与陈植合办"(上海)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1931年)。1933年,  相似文献   

13.
或许有人会诧异,杨廷宝先生,一位留学美国,专攻西方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怎么会设计出像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这样具有道地的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然而,如果我们翻开杨老一生的建筑设计档案,回顾杨老一生走过的建筑创作道路,对此当豁然释疑。杨廷宝先生1921~1925年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6年取道欧洲回国。回国不久便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1932年,杨先生受聘在北京主持和参加了包括天坛和国子监在内的古建筑维修设计和工程工作。其间他所学习到的和所掌握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要点、一般特…  相似文献   

14.
"宾大医学系"的总体规划同时包含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中心和大学医学院,以及斯米洛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其扩建的第一阶段扩建完成了原佩雷曼高级医疗中心建筑(同样由拉斐尔·维诺里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并同时还保留了其城市特征,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设施,新建筑同时集研究与临床诊断功能于一体,使科学调查研究的实践能与病患的治疗在近距离的接触中实现信息交换。新的研究中心高14层,位置在佩雷曼高级医疗  相似文献   

15.
"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雷  邢燕 《四川建筑》2007,27(5):46-48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巢"字与"巢居"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分析和再思考,并结合实例解读了"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正在消失的巢居"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正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Witold Rybczynski),国际知名城市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建筑评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荣誉教授,长期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纽约客》等报刊撰写建筑和城市方面的专题文章,著有《嬗变的大都市》等作品。2007年,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授予他"文森特·斯库利奖"(Vincent Scully Prize)。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前副理事长、一级建筑师、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顾问总建筑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王华彬同志不幸于1988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王华彬同志,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192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系,后留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  相似文献   

18.
魏娜 《建筑师》2021,(5):100-111
本文通过笔者在2020年秋季学期执教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遇到的问题,提出当代的高等建筑教育应转向为设计研究的平台,聚集并孕育能够面对建筑学发展需求的人才,关注建立有实践意义的设计方法论,让理论、设计方法论、和实践成为一个相互迭代的整体才能真正推动建筑学的发展,从而重构一个积极并充满活力的建筑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学院派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正规建筑教育体系,也是中国早期建筑教育的最主要的源泉之一。“学院派”始于17世纪法国皇家建筑研究会附设的建筑学校。19世纪初,该校后归入刚成立的巴黎美术学院,“学院派”建筑教育才逐渐成熟并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辐射。在受其影响最早的国家中,美国很快在继承的基础上为学院派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宾夕法尼亚大学又是全美建筑院系中的领头羊。本文将法国的皇家建筑研究会附设的建筑学校暨巴黎美术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视为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紧密相关的不同阶段进行研究,在理清史实的基础上对学院派的基本特征做了对比性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周榕  周南 《时代建筑》2014,(6):22-27
文章指出《建筑学报》和《时代建筑》的封面项目可被视为不同建筑专业媒体所推崇的建筑样板,数据统计显示这两份刊物的封面样板取向呈现出"京派"与"海派"之间的巨大差异,并通过对两刊封面"缺席者"和"撞图"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当代"媒体—建筑"生态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以及媒体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生产的组织协调与范式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