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忠萍  刘莹  王睿  王丽莉 《辽宁化工》2012,41(8):839-840,843
随着工业的发展,换热器成为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等业普遍应用的一种工艺设备.管壳式换热器在工业装置的换热设备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管板是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部件,管板的设计是否合理对确保换热器的安全运行,节约材料,降低制造成本及减少加工制造困难是至关重要的.而管板的计算方法又有多种,情况也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2.
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元文  陈连 《贵州化工》2005,30(1):27-29
管壳式换热器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工业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壳式换热器的效率问题是设计工作的核心。本文利用优化设计原理,建立了以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模型。分析了影响年总费用的因素.编制了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计算机程序。最后给出了一个计算实例说明优化设计程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滕厚鹏 《化肥设计》2007,45(3):24-26
分析了净化气水冷器存在传热效率低、极易失效等问题的原因,介绍了以薄管板、横纹槽管、波纹管、简易导流筒为特征的高效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和有关参数的设计计算,对换热器运行效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管束结构对开缝翅片椭圆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涛  袁益超 《化工学报》2018,69(4):1365-1373
在模化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对不同横向管间距S1、纵向管间距S2和椭圆管长短轴比a/b的开缝翅片椭圆管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管束结构的差异对开缝翅片椭圆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向管间距在60.55~70.55 mm范围内,空气侧Nu和Eu均随S1减小而增大,S1为60.55 mm时换热器综合流动传热性能最好;纵向管间距在65~75 mm范围内,空气侧Nu随S2减小而增大,Eu变化不明显,S2为65 mm时换热器综合流动传热性能最好;横向管间距对开缝翅片椭圆管换热器传热、流动性能的影响较纵向管间距更为明显;在等周长条件下,椭圆管长短轴比a/b在1.5~2.5范围内,a/b为1.8时换热器综合流动传热性能最好。研究成果可为此类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与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元文 《广东化工》2005,32(3):43-44
管壳式换热器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工业设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壳式换热器的效率问题是设计工作的核心。本文利用优化设计原理,建立了以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模型。分析了影响年总费用的因素,编制了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计算机程序。最后给出了一个计算实例说明优化设计程序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是一种新型强化换热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内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流体在管内形成了强烈的涡流,且主要出现在壁面附近;设计开发了一种可制造该强化换热管的模具,利用该模具生产的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制造了一台小型换热器,与同规格的光管换热器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表明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和热效率较光管换热器要高,具有优良的强化换热性能,在换热器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仅制作束的情况下,提出了浮头式和管板非兼作法兰的U形管式换热器管头的试压力方案及工装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节能减排重视程度的提高,换热器的强化传热问题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的一些相关成果,列举了几种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中管程与壳程强化传热的典型元件和结构,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及其LINGO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壳式换热器可靠性高,适应性广,应用广泛但设计复杂。建立了以年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模型,分析了影响年总费用的因素。运用基于LINGO模型语言的优化算法,实现了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模型。LINGO优化软件执行速度快,易于编程和理解,试验表明,LINGO能得到可靠的优化结果,将其用于换热器优化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张轮亭  邱丽灿  王臣 《当代化工》2014,(11):2322-2324,2327
管壳式换热器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广泛,其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与国外高效节能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分别从管侧、壳侧和整体结构改进三方面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效果及特点,最后提出了强化传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闫玲  张吉晨  汪洪杰 《化工机械》2003,30(3):166-168,172
以单内管套管式换热器为例 ,分析了管道化溶出系统大型套管式换热器热补偿的设计方法 ,重点分析了内外管膨胀差的补偿及其弯管部分的结构设计。另外 ,对一些与热补偿相关的结构 ,如封闭环的设置也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管间支撑物的结构对横纹槽管管束传热强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壳程流体纵向冲刷型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体阻力实验,比较了横纹槽管管束在折流杆支撑和空心环支撑两种情况下的传热强化特性,发现空心环管间支撑物比拆流杯管间支撑物有较好的性能.此外,还报道了用激光测速测量壳程流体在管间支撑物条件下的流速分布,分析了管间支撑物结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复杂,传热计算的难度较大。常见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一些假定条件建立计算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这种计算方法较复杂,不适合工程计算。而一些能用于工程计算的简便解析计算方法则存在迭代计算复杂、应用范围受限的缺点。本文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的管束排列结构,分析了各自的结构特点;给出了多股流换热器的管板结构及相应的流体进出口接管方式,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场合。针对两种常规的多股流管束排列结构,即各股管程流体分层排布和同层排布,分别给出了适应于工程应用的简便传热计算方法。这两种计算方法将复杂的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的计算分解为多个管程单股流绕管式换热器的计算,简化了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4.
管壳式原油换热器在石化工业中有广泛应用,在换热器管内结垢会增大热阻,影响换热,经济性变差,因此,需要对换热器进行清洗。研究用于管壳式原油换热器在线清洗的小球,将不同材质和不同形状的9种小球分别放置在240℃原油的高压反应釜内,进行连续搅拌72 h,之后采用数码显微镜进行表观分析以及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测试,结果表明:氟橡胶和氢化丁腈橡胶的实心球均表现出较好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可用于高温原油换热器。  相似文献   

15.
昝河松 《化工设计》2007,17(5):22-26,33
介绍换热器的工艺设计程序,特别是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过程,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介绍几种换热器工艺计算软件的用法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中未对换热管的径向失稳做出规定,薄壁钛管换热器在水压试验时易发生径向失稳,本文对薄壁钛换热管的失稳做出了计算,通过分析提出了解决薄壁换热管径向失稳的具体措施,以供设计、制造、检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Heating and cooling-chemical engineering aspec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mmonest types of heat exchang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hey are classified in the following types: tube bundle heat exchangers, plate heat exchangers, spiral heat exchangers, lamella heat exchangers, and heat exchangers for special purposes. Most of these apparatus can be used for heat exchange between single phases or for condensation or boiling of substances. The different criteria determining the choice of heat exchanger are explained.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管子自支承式新型换热器———无折流板变截面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性能, 并给出了在实验基础上回归得到的管程和壳程的传热膜系数与阻力系数的关联式,可供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三种情况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自动布管模型,并编制了计算机求解程序,能自动完成已知换热管根数的布管任务。模型能给出换热器中心线排管数、六边形最外边的排管数、弓形区域内的排管数、布管限定圆直径。较之以往的自动布管模型,本模型考虑了弓形区域内的布管,计算结果更加精确。运算了多个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布管正确,模型建立合理。  相似文献   

20.
倪婉芬  赵惠 《化工机械》2002,29(4):224-227,244
从材料性能、管孔的结构及加工要求、管与管板的连接形式等影响换热器管与管板连接接头强度的因素出发 ,结合乙烯大型换热器E EA12 3F的制造提出了管与管板连接接头的可靠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