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氯化还原焙烧处理含锑,砷金矿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晓军  陈庆邦 《黄金》1998,19(5):44-46
对广西某含锑、砷难处理金矿石提金代艺进行了探索试验,通过对预处理条件的研究,提出了采用氢化还原焙烧-碱浸-氰化浸出工艺,获得了较高的指标,Au的浸出率在在90%以上。该工艺流程简单,成本较低,易在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高砷硫酸烧渣脱砷及高温氯化回收金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酸浸—高温氯化工艺对高砷硫酸烧渣进行脱砷和回收金银。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30g/L、酸浸渣磨矿粒度-0.037mm占81.87%、CaCl2加入量5%、膨润土加入量2%、焙烧温度1 200℃、焙烧时间2h的最佳条件下,球团中铁品位达到55%以上,金、银挥发率分别为90.8%、82.4%,球团中As、S、Cu、Pb、Zn等杂质含量分别为0.32%、0.011%、0.057%、0.11%、0.38%。球团强度基本在2.5kN以上。脱砷酸浸液中硫化钠加入量达到3倍理论量(30kg/m3)时,砷的沉淀率达到96.7%。  相似文献   

3.
高纯无水三氯化铟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InCl3·4H2 O为原料 ,正丁醇BuOH作为有机溶剂 ,采用有机溶剂法将InCl3·4H2 O脱水制备无水三氯化铟 ,通过升华分离纯化可得到高纯的无水三氯化铟。并探索了最佳工艺条件 :在实验中控制蒸馏加热温度为 180~ 2 0 0℃ ,分解加热温度为 3 5 0℃左右 ,分解加热时间为1h ,投料比 (BuOH H2 O)为 45 ,可得到无水三氯化铟 ,产率达 95 % ,无水三氯化铟经升华纯化可得到纯度为 99.99%的高纯无水三氯化铟。  相似文献   

4.
高砷铜精矿脱砷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了用焙烧法和直接熔炼法对高砷铜精矿进行炼前脱砷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确定其最佳工艺技术条件。对如何使该项技术尽快用于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MoO3到MoO2的还原符合连续还原机理,有中间相Mo4O11生成。基于此理论,本文结合工厂实际生产,对MoO3氢气一段还原过程的主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过程进行了表征分析。还原温度小于540℃时还原效率过低;还原温度大于540℃时,MoO3的还原过程不易被控制,还原产物结块加重,温度是控制还原率的最主要参数。同时,还原率随着料层厚度的增加而变缓,随着还原时间的增长而增大。产物形貌从不规则颗粒向尺寸均匀的片层状结构演变。不同料层位置的还原产物的物性和微观形貌出现差异变化,还原效率受气体的扩散阻力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氢气还原制备V2O3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V-H-O体系中钒还原氧化热力学分析确定不同条件下钒的稳定存在状态,并分析了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还原脱氧的影响,获得了氢气还原制备三氧化二钒的最佳工艺参数,在最佳条件下可获得钒含量为67.81%的V2O3产品,同时采用X衍射分析揭示了V2O5还原脱氧过程的物相变化规律:氢气还原V2...  相似文献   

7.
对多孔NiO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分别讨论分析了造孔剂类型及浓度、球磨种类及时间、烧结等工艺参数的影响.结合CO还原NiO的实验中反应体系的总压强和CO2浓度的表征,对NiO被CO还原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进行讨论,获得了高还原活性多孔NiO颗粒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并验证了多孔NiO在93%的高转化率前具有较高的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8.
氢气还原制备超细银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碳膜电位器导电浆料用鳞片状光亮根粉是一种半透明片状根粉,是良好的导电材料。鳞片林光亮根粉的制造工艺由AgNO3→Ag2O;用H2还原出Ag;Ag粉鳞片化三个工序组成。本文介绍氢气还原工序中充H2速度和还原温度对制备超细银粉彩响方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控电位氯化浸出脱砷铅阳极泥,重点考察了氯化钠用量、初始酸度、液固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对脱铋率和脱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氯化钠用量为理论量的1.6倍、盐酸浓度1.2mol/L、液固比3∶1、50℃浸出2h的条件下,铋和铜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以单一盐酸溶液为淋洗剂,采用萃淋树脂法制备超高纯氯化钕溶液。研究了CL-P507、CL-P204、001×7、001×8、D113、D900、DH100等7种树脂对RE3+、Al3+的吸附、解析、分离性能,遴选CL-P507为分离树脂、DH100为除铝树脂。单因素条件试验发现,加液方式、料液浓度、淋洗酸浓度、柱径比对流出液稀土纯度影响不显著,高料液浓度、高淋洗酸浓度、低柱径比可以获得较高浓度的超高纯氯化钕溶液,以正吸附方式加料、料液浓度30.89 g/L、淋洗酸浓度0.3 mol/L、柱径比20︰1为最优工艺条件,制备了纯度>99.999%的超高纯氯化钕溶液。工艺不使用任何延缓离子,从源头控制非稀土杂质的引入,为超高纯稀土溶液的制备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介绍了高砷铅阳极泥的预处理及采用苏打焙烧-水浸的方法脱砷的扩大试验,并就焙烧温度、苏打加入量对脱砷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高砷铅阳极泥预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继梅 《有色冶炼》1999,28(3):24-25
重点介绍了高砷铅阳极泥的预处理及采用苏打焙烧-水浸的方法脱砷的扩大试验,并就焙烧温度,苏打加入量对脱砷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铜电解液还原净化脱砷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SO2浓度0.1%~0.2%相当于制酸尾气的气体作还原剂,以NaCl+KI为催化剂,可将铜电解液中的砷除到3g/L以下,脱砷率达70%。  相似文献   

14.
甘蔗汁还原软锰矿制备高纯碳酸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甘蔗汁作为还原剂,在稀硫酸介质中湿法还原软锰矿制备高纯碳酸锰。当甘蔗汁与软锰矿质量比为1.15时,锰的浸出率在95%以上。用活性炭对硫酸锰滤液进行吸附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脱色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活性炭与甘蔗汁质量比为0.1,溶液DH值为2,反应时间3h时,硫酸锰粗滤液的脱色率在94%以上;然后加入硫化钡除去溶液的重金属离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二氟化锰使溶液中的钙、镁等离子沉淀除去得高纯硫酸锰溶液,将碳酸氢铵加入硫酸锰溶液中制备出高纯碳酸锰。经检测产品纯度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含砷铁液为研究对象,采用还原脱砷的思路,在实验室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不同脱砷剂对铁(钢)水脱砷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低温有利于脱砷反应的进行;不同的脱砷剂对含砷铁水有不同的脱砷效果,但是选用的自制添加剂脱砷效果最好,脱砷率最高可达到58.6%,而其它脱砷剂最高不超过25%。研究还发现,铁水中的磷含对脱砷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铁水中磷含量的降低,脱砷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氢化法测定硫,具有试剂易纯化,空白值低,灵敏度高等优点.许多作者使用不同类型的催化剂,提高硫化氢的生成率,改善方法的精密度,用来测定多种材料中的痕量硫.但是这些催化剂在有害物质的作用下,很快中毒失效,因而不能用来测定纯砷一类材料中硫.我们使用化学稳定、价廉的石墨作催化剂进行了试验,在1150℃  相似文献   

17.
致力于碳热焙烧还原砷酸钙制备具有商业价值的金属单质砷,为推进砷危废物无害化处理向砷资源化回收利用前进展开科学研究。其中热重分析表明,砷酸钙与碳粉混合热解的质量损失分为3个阶段,阶段1和阶段2为失水过程,阶段3为碳还原砷酸钙生成CaO和砷蒸气过程。且研究发现,可以利用相边界反应动力学模型解释阶段3反应机制。而单因素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000 ℃、碳配入系数1.4、恒温时长60 min条件下砷挥发率高达99.94%。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对反应体系中有关产物表征表明,较优条件下产品砷主要为片状金属砷和粉末非晶体砷,焙烧残渣为CaO。   相似文献   

18.
高砷高锡阳极泥中砷锡分离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碱性焙烧—浸出工艺处理高砷高锡阳极泥,考察了碱料比、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液固比、浸出温度及浸出时间等对金属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为:碱料比0.9、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2h、液固比3(mL/g)、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2h。在此条件下,碱性焙烧—浸出工艺能实现砷锡高效分离,砷的回收率高达95.2%,浸出渣含砷0.5%,其它有价金属有效富集以便后续回收。  相似文献   

19.
仲钨酸铵直接还原钨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以仲钨酸铵为原料,在氢气中直接还原制备钨粉,研究了还原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对钨粉粒度和形貌的影响,分析了由该工艺所制备的钨粉其形貌特征对钨粉成形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砷金精矿焙烧脱砷脱硫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梦珑 《湖南有色金属》2000,16(1):17-19,59
采用回转窑氧化焙烧工艺,对某矿含砷金精矿进行预处理。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得到了较好的焙砂产品,其产品:含砷0.109%、含硫1.31%、脱砷率98.38%、脱硫率95.97%、 浸出率88.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