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在相关领域就业,是衡量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核心指标。从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乡村就业现状来看,表现为对乡村振兴认识偏差、反哺乡村参与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导向交杂、就业指导涉农内容偏少、就业指导教学方式陈旧等。鉴于此,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水准,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涉农板块,改进教学方式、走进乡村情境等途径,提升就业指导类课程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宁波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既有其优势,也面临巨大挑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宁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和自身优势,总结出宁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的问题。最后从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度改革及解决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本研究提出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N”模式,并从内涵特点、价值意涵、机制效果、发展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1+N”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查阅近几年全国各地“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建设相关文献综述,精准对接区域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借助问卷调查法,瞄准区域部分高职院校师生,对组建“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的六大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顶层设计制定联盟章程、健全乡村振兴资金供给与保障机制、搭建载体与平台、实施中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等方面提出组建“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的突破路径;地方高校可通过联盟产生耦合效用,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湖北省乡村人才发展遇到了瓶颈,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受到制约,进而呈现乡村人才引不进、用不好和留不住等现实困境,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长效机制是走出困境的关键点.构建聚才的动力机制,破解乡村人才引不进问题;构建育才的能力机制,破解乡村...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应用型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而探讨了应用型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建设要求等内容,最后研究了应用型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措施,旨在促进应用型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和培育德才兼备商科人才。  相似文献   

7.
在梳理乡村振兴提出的背景和分析其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乡村产业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乡村人居环境、乡村人才与科技、乡村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五个重要方面;借鉴国内外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乡村建设面临忽略空间布局与功能分配、乡土文化价值发掘不够、人才和科技策略不完善等三大问题;针对三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过程全面化、内容多元化、方式隐蔽化、层次立体化等特征,存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能力仍需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质量欠佳、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通过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改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及其内容,探索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标准,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四个方面建设路径,促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养老问题是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服务之间的关系,经过走访了解部分农村养老服务企业存在缺乏资金、缺乏服务人才等问题,提出政府在职能作用上应提供政策支持,推行社会化融资(含PPP融资),大力培养农村养老服务人才,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使农村老人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更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抓手。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已有一定探索,但在目标定位设计、思政元素融入、教师思政能力、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相对薄弱。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对助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功能。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各级领导和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作用、澄清课程思政的四个误区,把握好价值导向、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立足教材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七个原则,构建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课程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的振兴,职业教育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湖南原特困地区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职业教育助力当地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教育基础薄弱、兴农人才匮乏、帮扶机制缺位的现实困境,为此应从提升软、硬实力方面增强职业教育赋能湖南原特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基础在课程,重点在课堂,课程思政的落实需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开展为依托。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各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中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探讨了基于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并以“商务沟通与谈判”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在分析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广州增城某社会组织(增城古村之友协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作用,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二是活化乡村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策划文化活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三是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规划指导,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四是打造乡村众创空间,多渠道培养人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五是协助村民发挥主体作用,建立社级自治组织,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最后对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进行总结,为新时代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形式单一、深度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从丰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形式、拓展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渠道、打造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主阵地等方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和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三农”情怀是个体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热爱之情,是推动高职学生自愿投身农村建设事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高职学生普遍对“三农”认知程度较低,缺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意识和动力。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思政课须顺应时代要求,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理论教学的正确引导以及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辅助,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针对当前油气集输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培养教师思政认同感、思政课程建设及课程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期在学习理论技能的同时,强化爱国情怀、团队合作、文化传承等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18.
针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割裂分离现象,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和视角,从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挖掘思政目标,建立与专业教学资源库融合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多元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来融合课程思政等方面来建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旨在将知识转递,价值塑造,能力讲授三者融合,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现途径,而茶旅融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可以有效破解茶产业同质化、文化内涵单一、产业融资、人才引进等瓶颈问题。茶旅融合核心动力在于产业创新,需要紧密围绕茶旅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管理服务系统,进行内涵创新与产业载体构建,做到"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推动茶文化体验、茶田茶乡休闲度假、茶旅商品开发等茶旅新业态落地,从而推动茶产地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基本内容。英语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学时长,影响范围大,所以必须重视课程思政在英语类课程中的融入。应结合英语课程特点,明确课程思政融入方向,从教学内容、教师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进行升级改造,以期达到课程思政与英语类课程的和谐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