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乡村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文明亟待复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掀起了中华大地又一次乡建热潮。公共艺术作为常见的公共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乡村振兴队伍中,力图唤醒和激活乡村文化,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乡村综合实力提升,为村民带来幸福感。然而,受地域特点、历史文脉、民族文化、民俗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的限制,同质化、表面化和随之带来的许多潜在问题,已经成为公共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难以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从国内外乡村公共艺术创作案例入手,针对乡建公共艺术的特征,乡建公共艺术的介入原因、介入方式和内容、价值意义等进行深度分析,系统地总结公共艺术介入乡建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通过公共艺术介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更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唤醒村民的文明意识和乡村的文化自觉,让“美丽乡村”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不断成熟,实践更加丰富,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美丽宜居的空间。但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场所精神缺失、公共空间功能弱化、忽略民俗文化的融入等。基于此,概述了乡村空间的概念以及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意义,分析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提出了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与策略,以期对促进乡村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龚芸 《包装工程》2020,41(20):284-289
目的 探讨互动设计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语境下的内涵特征,梳理互动设计的构成要素,从内部关系入手阐述互动设计意蕴,为国内艺术乡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以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典型性作品为研究基础,探讨互动设计内在要素的关联,提出互动设计是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介入的起点,并从环境和主体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互动性作品的表意关系,提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互动设计机制,并从互动性作品的表意形态和内涵架构两方面分析。结论 乡村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难度,互动设计作为一种公共设计实践的方法,只有厘清其相关概念和内在意义,才能促使公共艺术在乡村的实践中有更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公共艺术在儿童游乐空间中的应用,本文以生态美学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当下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现有儿童游乐空间的特点,作者们总结了目前儿童游乐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探索了如何将生态公共艺术合理地应用到儿童游乐空间中.与此同时,作者们从安全、趣味、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详细地研究了儿童游乐空间的设计趋势,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的警示作用,促使儿童热爱自然,树立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剑 《包装世界》2016,(3):77-79
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如一个城市的地标和象征,是彰显城市现代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互动关系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并就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取得更好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张旭弘  冯建海  潘万桂 《湖南包装》2024,(1):127-129+150
光影是有效的空间设计要素之一,通过掌握光影在空间中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可以营造具有生命力的古村落公共空间。文章论述了光影在古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功能和艺术效果,结合广州代表性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与特点,以泮塘古村为例,切入分析光影对古建筑活化以及乡村现代化改造的作用,探讨光影艺术介入不同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各种操作策略及其可行性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之一,雨水花园是整个生态处理系统的关键一环。雨水花园的推广与建设将有效地缓解内涝、减少水资源浪费、改善环境问题。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是整个乡村营造的核心内容,是乡村的文化载体,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本文以雨水花园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搭建乡村社区活力重塑与公共空间生态修复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叙事,分析公共空间的生活主体的设定与考量,通过对主体行为层面的综合分析,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体验设计方法。方法通过对"商业广场"这一典型性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同类型主体的行为和空间体验的综合研究,分析其公共生活的行为特征与情感诉求,探讨叙事型公共空间形式与主体空间体验之间的联系。以上海汇智国际商业中心广场主题活动策划与设计为例,探讨在现有城市文脉和行为主体集体经验的基础之上,用叙事方式营造公共空间体验,满足公共生活主体情感诉求的设计方式。结论从叙事角度全面、真实地观察城市公共空间中多类主体的行为和体验,可以避免政策视角或商业视角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保障伦理视角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公平性,尽量规避关注盲点,为可持续、和谐的城市发展提供设计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横港艺术村的乡建案例,发掘可借鉴要素,为同类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方法:通过现场考察和调研,从村容艺术环境打造、教育内容的注入等方面,归纳和总结艺术介入乡村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多个案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宝升  尹爱慕 《包装工程》2018,39(4):226-231
目的研究艺术介入乡建案例,发掘可借鉴要素,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方法采用多个案比较法,通过"最大化变异"原则来挑选艺术乡建案例,对比各案例的异同优劣。结论从发起方式(本地人自发、外来人自发、政府邀请、第三方邀请)、艺术家角色(创作者、发起人、组织者)和目标(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文化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各艺术乡建案例,总结出了在地化、协同设计和产业化的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凌云 《包装世界》2013,(2):85-87
城市的公共交通展现的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而公共交通中的公共艺术呈现的则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交通公共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本文面向地铁在空间、受众、运营等方面的特性,综合分析,从满足审美、空间调整、城市文化、强化场所、调动互动方面提出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功用性框架。同时结合杭州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旅游城市新近开通的地铁中公共艺术墙,进行了案例分析,试图探索一个理论框架指导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13.
本研究以宿州市埇桥区乡村为例,以优化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性为目的,首先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评价体系;之后,运用IPA分析法对该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进行了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埇桥区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构建老年友好型乡村公共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正在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塑造城市文化灵魂、讲述城市故事是当前新型城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地铁是城市的地下大动脉,也是城市文化记忆展示与塑造的重要平台。在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的站内艺术品创作中,展开了将中华传统文化、在地文脉与时代精神融会贯通的公共艺术本土叙事尝试。以1号线的《青城拾记》和2号线的《书山有路》为例,不仅在创作素材上采用具有典型性的在地元素,而且在主题立意、语言组织、叙事传达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质,契合本土大众的接受习惯与审美需求;借助艺术语言对集体文化记忆进行提炼与再创造,以美育人,潜移默化传递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仅是卓有成效的公共空间文化服务项目,也是公共艺术领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一次有益实践,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吴萍 《包装工程》2015,36(6):17-20,24
目的探讨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打造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方法以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中最重要最直观的公共空间艺术的建设为载体,从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艺术关系的角度,阐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结论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品牌,凸显城市的文化个性,借此提升城市影响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使得城市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之所,更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矿区周边的村落受矿产开发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环境与健康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胡家河矿区周边三个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影响近矿乡村公共健康的因素,并根据现存问题从空间重叠、生态修复、园艺康养、配套设施建设四个方面人手,提出近矿乡村公共空间康养景观更新策略,以期为近矿乡村的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公共空间,其艺术表现形式不能再拘泥于陈旧形式,需要被更新。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数字化艺术的结合将人们带入了"数字化艺术时代"。数字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与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更加和谐。所以数字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公共艺术活动作为新类型公共艺术,以“软介入”的方式参与各种类型空间的更新与改造中,对不同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对知网数据库(CNKI)上关于公共艺术活动的文献进行整理,以目的为导向对公共艺术活动进行分类梳理,并从中选取成效显著的公共艺术活动作为典型案例,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出成功公共艺术活动的一般性规律。研究旨在为公共艺术活动的设计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海燕 《包装世界》2012,(5):92-93,96
公共艺术作为当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意义上来看,它不仅是为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更深一层地说,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是公共艺术置于城市当中更重要的意义与功能。这就是本文将要阐述的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使命——公益性。本文以城市公共艺术之公益性的视角,来探究如何建设城市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乡村正在对乡村的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社区治理等发挥驱动引领作用。在艺术振兴乡村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数字化的入场融合为艺术乡建和乡村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数据支撑和全新的思考路径。以浙江宁海县数字化改革“浙里艺术村”的探索实践为例,通过数字化在艺术乡村建设中多跨场景的应用,指出数字技术要素、艺术元素与乡村资源的有效融合,对乡村文化艺术、人才、产业、服务、帮扶等数字化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以期将数字乡村建设与艺术振兴乡村、乡村设计进行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