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Fe—C合金贝氏体相变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氏体在奥氏体贫碳区马氏体式切变相变为:γ-γ‘+γ1-α’+γ1-BF+γ1。整个相变过程受碳扩散控制。热力学分析表明,贝氏体切变形成具有热力学可能性,贝氏体相变具有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4.
5.
为了提高一种低合金化导线材料Al-0.7Fe-0.4Mg-0.1Si-0.2Er合金的强度和电导率,采用单级时效和双级时效对铸态合金进行改性处理.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的抗拉强度为53 MPa,电阻率为3.12×10-8Ωm;采用固溶+单级时效处理后,合金抗拉强度升高至79.6 MPa,电阻率为3.07×10-8Ωm;采用...  相似文献   

6.
7.
利用真空快速磁感应加热炉制备Mg-Zn-Sn合金相变储能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式扫描热分析仪(DSC)等分析技术研究了4种不同配比Mg-Zn-Sn合金相变储能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储热性能。结果表明:4种储热材料的相变温度在320~370?C之间,相变潜热随成分Zn和Sn的增加而增加,其中Mg-35Zn-35Sn(质量分数)合金相变潜热最高,为79.54 J/g。结合微观结构和相变潜热分析发现,在合金制备过程中,Mg和Zn形成金属化合物Mg2Sn,不利于合金材料的相变储能;合金材料在升温相变储能过程中,材料不会损耗。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两种高纯度Fe-0.06%C-1.80%Mo和Fe-0.19%C-1.81%Mo合金在550-850℃奥氏体到贝氏体的整体的恒温转变。结果表明,奥氏体到贝氏体转变完全。两种合金分别在600℃和585℃左右的转变过程中贝氏体的恒温转变暂时停滞,而后恢复并加快转变,最后完结。两合金TTT图均有一明显稳定区,Tb温度上下铁素体形貌明显不同。在700-800℃恒温保持,Mo2C碳化物平行于奥氏体晶粒  相似文献   

9.
Cu-Zn-Al合金应力诱发贝氏体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母相状态的Cu-Zn-Al记忆合金,在恒应力作用下连续加热过程与中温等温过程的变形量.通过对温度一应变特性、时间一应变特性、组织形貌以及x光结构分析,揭示出了应力、温度及升温速度对应力诱发贝氏体相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固溶处理温度对Fe-14Mn-0.22C减振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研究了Fe-Mn基减振合金的减振机制,并深入分析了固溶处理温度对Fe-14Mn-0.22C减振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在固溶处理时,发生了γ-ε转变,固溶处理温度越高,γ-ε转变生成的马氏体越多,合金的阻尼性能随固溶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1000℃时,合金的阻尼性能达到最大值,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阻尼性能反而恶化了,主要因为在1200℃时马氏体粗化严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Al-1Mn-1Mg合金不同变形下的流变应力曲线和微观结构特征,探讨了该铝材在热变形过程中的动态软化行为。结果表明,应变速率为0.1 s-1时,若变形温度较低,则发生了动态回复;若变形温度高于723 K,产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变形温度为673 K时,在低应变速率条件下,产生动态再结晶,应变速率高于0.1 s-1,软化过程具有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的混合特征。当应变速率高于5.0 s-1时,产生几何动态再结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高纯度Fe-0.06%C-1.80%Mo和Fe-0.19%C-1.81%Mo合金在550~850℃恒温时的贝氏体转变,结果表明,转变是安全的两种合金分别在600℃和585℃左右恒温时,转为会出现暂时停滞的现象,而后恢复并加快转变,两合金TTT图均有一明显稳定区(Tb)750℃恒温,形成铁素体和平行于奥氏体晶界的片状或杆状碳化物沉淀,700-600℃恒温在较高碳量和钼量形成少量的粒状(或节瘤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两种高纯度Fe-0.06%C-1.80%Mo和Fe-0.19%C-1.81%Mo合金在550~850℃奥氏体到贝氏体的整体的恒温转变.结果表明,奥氏体到贝氏体转变完全.两种合金分别在600℃和585℃左右的转变过程中贝氏体的恒温转变暂时停滞,而后恢复并加快转变,最后完结.两合金TTT图均有一明显稳定区(称为河湾或Tb),Tb温度上下铁素体形貌明显不同.在700~800℃恒温保持,MO2C碳化物平行于奥氏体晶粒边界沉淀.  相似文献   

14.
对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 Steel)进行了热变形及热处理.通过在贝氏体转变区的等温停留,使部分奥氏体在随后的淬火中保留至室温.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测量了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的晶粒取向,给出了组织中这两相的晶体取向图.以奥氏体晶粒的平均取向为参考系,将贝氏体的取向显示在极图中,并与常见的理论取向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奥氏体-贝氏体的取向关系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符合所有的经典取向关系.在变形奥氏体中观察到了晶粒尺度的变体选择.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密封低温烧结再淬冷的方法制备了高纯度MnBi合金.利用差热分析仪(DTA)分析烧结过程中Mn-Bi的相变.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了烧结样品的物相和磁性.结果 表明:n(Bi)∶n(Mn)为1∶1.3,275℃下烧结20 h后淬冷可获得高纯度的低温相MnBi合金块体材料;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16.
利用余瑞璜的“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建立了Fe-C-Cr-Si合金贝氏体及母相奥氏体的价电子结构。从价电子结构导致的短程偏聚讨论了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时Cr、Si对C-曲线的影响。由于Cr、Si在等温转变时的行为取决于C-Cr、C-Si偏聚力的大小,因此Fe-C-Cr-Si合金相变动力学C-曲线的形成便追溯到合金相的价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料浆包渗法,以Cr2O3粉为Cr源,纯Al粉为还原剂,NH4Cl作为活化剂,Al2O3为惰性添加剂,蛋清为粘结剂,在Fe-14Mn-6Si-5Ni合金表面经900℃、10小时料浆包渗制备渗层。研究了渗层显微组织、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渗层组织为含元素Al、Cr的固溶体;显微硬度为460 HV,为基体合金的1.4倍,摩擦因数为0.35,为基体的1/2。浸泡腐蚀速率为Fe Mn Si基合金的1/10。  相似文献   

18.
贝氏体在奥氏体贫碳区马氏体式切变相变机制为:γ→γ'(贫碳)+γ1(富碳)→x'(与y’同成分)+γ1→BF+γ1.整个相变过程受碳扩散控制.热力学分析表明,贝氏体切变形成具有热力学可能性,贝氏体相变具有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Mg-8Zn-4Al-0.3Mn-xRE合金的时效析出过程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金相显微分析和DSC分析了Mg-8Zn-4A1-0.3Mn-x RE含金时效析出过程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未添加RE元素的Mg-8Zn-4A1-0.3Mn合金的时效析出过程为:过饱和固溶体→细小弥散析出相→再结晶软化和析出相的聚集长大;添加RE元素的Mg-8Zn-4A1-0.3Mn合金的时效析出过程为:过饱和固溶体→细小弥散析出相→析出相的聚集长大.人工时效后,与未加RE的合金相比,合金2,3,4显微硬度峰值提高分别达5.6%,9%,13.4%;随着RE元素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析出相形成激活能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