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工件模型的单目立体视觉方法,可以获得立体工件堆中顶层工件的空间分布。将立体工件的识别转化为对工件特征面体的识别,通过识别定位特征面体定位工件位姿,依据特征面体对工件的代表性和空间工件位姿聚集度评价识别工件真实性,设置选择阈值,从而得到顶层工件分布。为描述特征面体对工件代表性,以特征面体与立体工件在图像平面投影的可见轮廓线之比和特征面体识别可靠性来进行评价。同时,利用同一工件可能会由多个特征面体识别得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空间范围内相似位姿工件数量和姿态重合度来评价空间工件位姿聚集程度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采用传统夹具加工矿用电气设备开关转轴工件时,工件夹紧调整困难,定位不准且加工效率不高。根据工件结构、材质及工艺技术要求,研究设计一种在数控加工中心机床上可一次装夹数个工件并完成铣削、钻孔、攻丝和倒角等工序的数控专用夹具,彻底解决了工件定位、夹紧等难题。对工件的质检证明,设计的夹具操作方便可靠,工件安装定位误差小,缩减了工件调整找正时间,保证了转轴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无心磨削系统的工件动态成圆过程进行真实有效的数值仿真以及对工件的最终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建立了一种考虑工件中心瞬时位置变化的无心磨削动态成圆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首先分析了磨削过程中由于工件表面形貌改变导致的工件定位中心位移以及磨削系统的振动引起的工件中心位移对工件中心瞬时位置变化的影响,然后综合考虑无心磨削过程中砂轮和工件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材料去除关系建立了工件磨削动态成圆模型,最后利用所建立的动态成圆模型和模拟工件材料去除及圆度变化的迭代算法,对工件外圆动态成圆的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再现了工件材料去除和轮廓形成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仿真算例结果的分析,证实了所提出的无心磨削动态成圆模型和迭代算法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对无心磨削成圆过程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虚拟加工过程薄壁工件铣削变形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薄壁工件的切削加工中,工件的受力变形是影响加工过程的一个主要因素,文中针对薄壁工件侧面的立铣加工,建立了不同复杂度的切削过程模型,以仿真工件薄壁在加工中受到切削力发生的变形,虚拟实现受到工件变形影响下的切削过程。通过仿真创成的工件表面形貌与实际切成的工件表面的比较,对文中各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保进行机械加工时更好地控制工件表面质量,通过实例分析法,结合硬铝合金工件在实际铣削加工过程中不同参数情况下工件表面质量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铣削加工硬铝合金工件的作业过程中,随着切削深度值逐步增大,加工工件的粗糙度也有所增加;设定的径向进给量参数值越小,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也会进一步的减小;进给速率参数逐步增加,工件粗糙度相应也会随之增。通过实验得出了不同因素对于工件表面质量影响的规律,为工件加工中具体参数确定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定偏心锡磨盘超精密平面抛光均匀去除模拟计算(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定偏心平面抛光中,工件表面各区域材料的均匀去除问题涉及工件加工后的面形。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锡磨盘与工件的转速比、偏心距及转速对工件表面面形的影响,以及工件边缘露出磨盘的情况下,表面的不均匀去除程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转速比为1,工件不露出磨盘时,可以实现工件材料的均匀去除。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设计自动攻丝生产线。工作时将工件置于输送带中央的插槽中,伺服电机驱动输送带前行输送工件,工作台上设置了两个用于工件定位的光电开关,PLC根据这两个信号控制伺服电机减速及停止,进行精确定位,精度可达0.1 mm,工件到位后,上方的攻丝机下行对工件攻丝,这个过程持续进行,既达到了工件加工精度要求,又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工件表面质量检测中高速图像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诸晓锋  吴开华 《光学仪器》2015,37(4):299-302,313
针对工件表面质量在线检测过程中的高速图像采集环节,提出了一种工件图像高速采集方法。分析了图像采集中定位精度、运动模糊、曝光时间和工件运行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了传送机构与工件表面的振动对图像采集的影响,设计了图像采集时序。利用光电传感器实现工件的快速触发,使用高精度延时模块实现工件的准确定位,通过减小曝光时间控制运动模糊。基于高速采集方法设计了高速图像采集系统,定位精度小于0.1mm,运动模糊小于1pixel,保证了工件的准确定位和图像的清晰度,有效保证了工件表面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薄片工件在磨削加工中的特点,介绍了对薄片工件常用的加工方法。通过对薄片工件磨削措施的改进,成功地实现了对薄片工件的精度控制,总结出在磨削加工薄片工件时应注意的事项,为制订同类薄片零件的磨削加工工艺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数控机床特殊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控加工中如果工件编程坐标系的原点建立在工件表面上,那么当把工件放在文控机床上也要在工件表面上建立相同的坐标系,这样当利用试切法对刀在数控机床上建立与工件编程坐标系相同的工件坐标系时,当刀具底面与工件表面接触时,一般就说工件坐标系的原点就建立在工件表面上,但是为什么当我们使用不同长度的刀具进行不同表面加工时,就不能直接使用原来的工件坐标系,要进行刀具长度补偿才能使用原未的工件坐标系,本文就这一问题首先对文控机床的机床原点、机械原点、装刀装置特征点等特殊点进行了的讨论,其次通过建立工件坐标系论述了机床坐括系与工件坐标系的关系,这对深入理解数控加工、数控编程及工件坐标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按测温原理分类,温度测量方法分为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测温两大类。传统的热电偶,热电阻等测温方式只能测量某一时刻的温度。这种测温方法不具有实时性。基于辐射特性的光学测温法能够实现温度的实时测量,克服了传统测温不连续性的缺点。采用三色测温法建立仿真模型,实现蜡烛火焰温度的实时测量,获得蜡烛火焰视频图像中某一点的实时温度曲线。  相似文献   

12.
半导体式应变计的灵敏度很高,但它的电阻温度系数大,灵敏度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易产生热零点漂移和热灵敏度漂移,文中分析了半导体式应变计温度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减小热零点漂移和热灵敏度漂移的几种方法,有效地实现了温度补偿。  相似文献   

13.
For building the analytical model of mean temperature in rail universal rolling, the cross-section ofworkpieces and the profile of horizontal roll and vertical roll are simplified rationally.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web of rail, the top of rail and the base of rail are considered individually. The temperature rises for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friction incorresponding deformation zone, the temperature drop for contact is calculated on the base of variation principle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Then the mean temperature is obtained. For verify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18 kg/m light rail universal rolling experiments are accomplished in Yanshan University Roiling Laboratory, China an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s measure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s not exact enough to express the true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can show the status of the true temperature basically. So the mean temperature can be used to express the true temperature and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nd its results can be appli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of rail universal rolling and the beat treatment of the rolled rail.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够远程实时地监测配电线路中的T型接点、接续点温度,并且掌握接点温度未来的变化趋势,保障配电网安全运行,设计了一种配电线路接点温度远程监测与预测系统。该系统按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与应用层的顺序,由下而上逐层进行设计与开发。终端节点部署在线路接点处,以非接触式红外测温的方法获取温度数据,并通过LoRa技术将温度数据传输至汇聚节点,汇聚节点汇总下属所有终端节点的温度数据后通过4G网络上传至阿里云端,上位机从阿里云中获取温度数据并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来预测接点温度的变化趋势,同时手机APP端同步显示接点温度的监测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测接点温度,ARIMA模型可较为精准的预测未来的温度值,提高了测温效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谷物干燥机烘干后的种子存在着发芽率降低的问题,本研究对影响种子发芽率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归纳,对温度参数进行检测,试验前后的种子发芽率,温度参数对烘干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谷物干燥机烘干温度分析方法,利用合理布置的比对温度传感器,对谷物干燥机内的实时温度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烘干后种子发芽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谷物干燥机的机配温度传感器存在误差,影响烘干温度的准确性;谷物干燥机热风道结构的设计,温度最高位置会导致相邻谷物温度超差;谷物干燥机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局部谷物温度超差及机配温度传感器在谷物干燥机内的布置不合理,未反应机内最高温度。  相似文献   

16.
李小芬  叶小强 《润滑与密封》2020,45(11):136-142
为研究往复运动弹簧蓄能密封圈的低温特性,通过构建等效弹簧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采用ANSYS分析弹簧蓄能密封圈在常温环境下装配和介质加压、由常温到低温过程中及低温加压过程中夹套的应力和摩擦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和低温下夹套内外唇口为主要承压区,内外唇口的应力、接触压力、接触宽度和摩擦力随压力升高而增大;低温下的接触压力比常温下大,但接触宽度比常温下小,且摩擦力是常温下的2~3倍。仿真结果表明弹簧蓄能密封圈在常温和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通过常温氦气、低温液氮下的密封性能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也验证了该弹簧蓄能内密封圈在常温和低温下良好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AD590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基于温度传感器的婴儿智能看护系统,采用温度传感器AD590采集温度数据,用单片机控制温度值稳定在预设范围。当婴儿皮肤和衣服之间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下限时系统启动电暖,当这个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上限时系统断开电暖。如果婴儿体表温度出现异常状况时系统发出声音报警提醒看护人进行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18.
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动态范围宽、高精度准数字频率信号输出等优势,但零偏、标度因数等关键性能指标受到了温度等因素的制约,尚不能满足高精度导航制导的高性能要求。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温度特性及温度误差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进行的温度补偿方面的研究,包括无源温度补偿技术、有源温度补偿技术;介绍了无源温度补偿技术与有源温度补偿技术常用的方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探索更加精确的测温手段、热隔离效果更好的隔离装置以设计一种低功耗、预热时间短、控制稳定性强的微烘箱系统进行器件层的加热控温,以及寻求无源补偿技术与有源补偿技术相结合的更多可能性以获得温度补偿最优组合是后续温度补偿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单片机教学设备的现状,介绍一种基于微控制器(STC12C5A60S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教学设备的开发。采用STC12C5A60S2单片机、按键、液晶显示器和温度传感器等完成系统的硬件设计;以KeiluVision4为软件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完成系统的程序设计,控制单片机的温度采集电路获得当前温度值,将当前温度值和温度阈值比较,再经过温度控制电路控制温度。经实际运行,该系统实现了通过按键对温度阈值进行设定,LCD显示当前温度值,并能通过温度采集形成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20.
The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in compressible flows is complica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dynamic component of temperature can be significant and may be difficult to discern from the sensor temperature. A so-called recovery temperature is measured when only a portion of the dynamic temperature is recovered at the sensor. Since it is normally the static (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 that is sought, it is essential to convert the temperature measured by a sensor into static temperature or, alternatively, to understand what the sensor temperature represents. To this end, experiments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moderate Mach number (0.3 < Ma < 0.6) airflow through a narrow duct (tube) wherein the temperature measured by a simple thermistor sensor is compared to the total temperature simultaneously measured by a highly-accurate instrument. An analytical approach is then presented to evaluate the local static temperature and recovery factor from measurements of mass flowrate, total temperature and local static press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overy factor is dependent on whether the sensor tip is aligned with the tube inner wall or protruding into the airflow. The results also confirm that accurate results are obtained for static temperature derived using the propo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