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评述松香歧化用的碘催化剂以及过去各种不同碘催化剂的优、缺点。所需质量的碘是价格高且难购到的产品。碘对松香歧化设备的金属部分会引起快速腐蚀,但碘催化剂有很高的活性。不受含硫物质的污  相似文献   

2.
本专利提出一种歧化松香的制造方法,主要目的是改进歧化松香颜色以及减少氧化树脂酸含量而不是关于歧化本身。松香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受热,能够生成歧化松香,所使用的催化剂有碘、铂、钯,也有用硫和硒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歧化松香是松香改性产品之一,目前世界产量已达二十余万吨,主要应用于合成橡胶,尤其是丁笨橡胶生产中,作聚合乳化剂。随着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歧化松香产量必将继续增加。歧化松香生产所用催化剂种类很多,有钯、铂、镍、碘、硫、硒等,其中以钯最为理想。但是钯来源很少,价格又贵,我国尚需进口,故钯的回收已经成为歧化松香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最常用的松香衍生物的制法是尽可能地将松香的游离酸中和或酯化。发黄和变质是松香中反应不饱和的主要表现,而稳定的松香是用氢化法或歧化法制成的。近年来,印度开展了对国产松香歧化的研究。歧化试验是用硫、碘和披钯木炭进行的。反应产品的歧化程度是用光谱法研究的,这时的枞酸(λ最大为241mμ)已歧化转为脱氢枞酸(λ最大为276.5mμ)。用硫做催化剂的试验是以不同的催化剂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的。如果单独用硫将熔融松香的温度升到很高(300℃),只发生微弱的歧化作用,而脱羧作用却很显  相似文献   

5.
对松香的酯化及聚合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做了详尽的概述,讨论了酯化和聚合反应中所用催化剂的优缺点,并对松香改性产品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在酯化松香和聚合松香生产绿色化的趋势下,提出研制价廉、环境友好、高活性的催化剂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稀土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聚合松香甘油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稀土金属氧化物及其与ZnO的混合物对聚合松香与甘油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并与传统固体酸催化剂ZnO比较,探讨了时间、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反应条件对聚合松香酯化反应的影响.用CIE色度系统L*a*b*值测定了聚合松香及其甘油酯的颜色.研究表明:稀土金属氧化物作为聚合松香与甘油酯化的催化剂,具有用量少、反应时间短、色泽较浅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厚朋禄  刘仕伟  于世涛 《化工进展》2018,37(8):3164-3168
针对目前制备松香季戊四醇酯的催化剂毒性较强或成本昂贵,且所需能耗大等问题,本文以高效、无毒、绿色环保、廉价的羧酸盐和碱性盐类化合物为催化剂催化松香和季戊四醇酯化反应合成松香季戊四醇酯,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和用量、n(松香)∶n(季戊四醇)、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出较佳的反应条件,即n(松香)∶n(季戊四醇)为1∶0.25、松香30.0g、催化剂硬脂酸锌为松香质量的0.20%、反应时间7h、反应温度250℃。在上述条件下,所得产物松香季戊四醇酯的酸值为18.07mg/g、软化点为94.7℃、色泽为9~10(铁钴法)。同传统催化剂氧化锌相比,在不使用其他助剂的情况下,所得产物色泽浅、软化点和酸值较低,且反应具有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温度低、无需分离催化剂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以DRC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通过氢化松香与乙醇的直接酯化反应合成氢化松香乙酯。探索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物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80℃,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氢化松香质量的6%,反应时间6h,醇与酸的摩尔比为3∶1。在最佳条件下酯化率达92.2%。还探讨了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分离纯化氢化松香乙酯粗产物的方法。此外,利用红外光谱对氢化松香乙酯精制产物进行了表征;用GC-MS分别对氢化松香乙酯粗产物及其精制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了柱层析前后化学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自制的酚醛浆进行改性,通过考察催化剂的选择及用量、季戊四醇的用量、马来酸酐用量和酚醛浆用量对树脂自凝性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反应条件:酚醛缩合物的添加量为松香的40%,催化剂用量为松香的1%,马来酸酐的添加量为松香的5%,季戊四醇的添加量为松香的11%.合成的改性松香酚醛树脂具有良好的自凝性.  相似文献   

10.
松香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氢化松香是松香改性产品的主要品种之一,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将松香催化加氢可去除枞酸型树脂酸的共轭不饱和性,克服其易于氧化变色的缺点。综述了40多年来国内外对松香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指出影响松香氢化反应的主要因素是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和氢气压力。今后对松香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主要是研制具有更高活性和选择性的新型催化剂,以进一步降低温度和压力。同时,诸如松香催化加氢的反应机理等理论问题也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松香歧化反应的新型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震 《工业催化》2006,14(1):30-34
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制备催化剂,开发出了用于松香歧化反应的非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并对其用于松香歧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实验表明,溶胶-凝胶-沉淀法制备的N/L-T催化剂,在500 ℃焙烧2.5 h,经预处理(用氢气在300 ℃还原3 h),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得出歧化松香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270 ℃,反应时间3 h,催化剂用量为2.5%。  相似文献   

12.
在减压体系下以高效无毒、绿色环保且廉价的羧酸盐和碱性盐类化合物为催化剂催化松香和甘油酯化反应合成松香甘油酯。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和用量、n(松香)∶n(甘油)、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出较佳的反应条件为n(松香)∶n(甘油)=1∶0.77、m(松香)=15.0g、m(催化剂B)∶m(松香)=1∶50、反应时间10h、反应温度230℃。在上述条件下,所得产物松香甘油酯的酸值为9.84mg KOH/g、软化点为96.5℃、色号为8~9(铁钴法)。  相似文献   

13.
以歧化松香为原料 ,在氯化钴和硼酸催化作用下 ,用尿素氨化 ,制得了歧化松香腈 ,以歧化松香计 ,歧化松香腈的收率为 83.3%。讨论了原料比、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松香歧化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震 《化工时刊》2005,19(12):10-13
本文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制备催化剂,开发出了用于松香歧化反应的非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对歧化松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实验表明溶胶-凝胶-沉淀法制备的mN/IL-Ti催化剂,在500℃焙烧2.5h,经预处理(用氢气在300℃还原3h),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得出歧化松香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270℃,反应时间3h,催化剂用量为2.5%。  相似文献   

15.
由碱金属、碱土金属和亚磷酸铵、次磷酸铵组成的催化剂可制备松香酯和多元醇。这种酯具有较好的热溶性,并且可用作胶粘剂的增粘剂。例如,用11%的季戊四醇加含量为0.2%的亚磷酸钠酯化100份歧化浮油松香,在270℃经5小时反应后,酯的加纳色为5~+,酸值为4,软化点为100℃,与用碳酸锂作催化剂相比,含酯的热融胶在空气中加热到175℃,对成膜和粘度的改变有更好的护阻性。  相似文献   

16.
尿素氨化制备歧化松香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歧化松香为原料,在氯化钴和硼酸催化作用下,用尿素氨化,制得了歧化松香腈。以歧化松香计,歧化松香腈的收率为83.3%,讨论了原料比、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松香为原料、活性白土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溶剂200#油用量、搅拌速度、反应时间对松香催化脱氢裂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松香脱氢裂化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33K,催化剂用量0.50%,200#油含量45%,搅拌速度400r/min,反应时间2.5h。反应产物中脱氢枞酸含量为96.11%,收率为36.89%。  相似文献   

18.
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歧化松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己组装的常压鼓泡气体循环反应装置上,考察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及反应条件对松香歧化反应的影响,制备出活性好,无脱羧现象的“蛋壳型”非贵金属催化剂,在220℃反应温度下,制备出符合工业要求的特级歧化松香(枞酸〈0.5%,去氢枞酸〉50%)取得了松香歧化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小试制备的较佳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自己组装的常压鼓泡气体循环反应装置上,考察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及反应条件对松香歧化反应的影响;制备出活性好、无脱羧现象的“蛋壳型”非贵金属催化剂,在220℃反应温度下,制备出符合工业要求的特级歧化松香(枞酸<0.5%,去氢枞酸>50%),取得了松香歧化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小试制备的较佳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松香催化加氢制备氢化松香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对其生产工艺、加氢催化剂、氢化松香化学成分的分析、松香催化加氢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传统的氢化松香生产成本高的原因是采用贵金属Pd/C为催化剂,而降低氢化松香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是寻求一种非贵金属催化剂,并介绍了以Rany—Ni为催化剂制备氧化松香的方法,该方法不仅降低了氢化松香的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介绍了氢化松香在电子、食品、造纸、涂料、医药及合成橡胶等工业领域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