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和水溶性成膜单体乙二胺为壁材,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水悬浮剂.研究了分散剂、溶剂、芯壁比、乳化搅拌速度、聚合反应时间对微胶囊包囊率和包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法芯材比可达到6-7.5,体系浓度可达到10%,而且制得微胶囊阿维菌素包囊率>90%,粒径≤10μm,粒径分布均匀,贮存稳定性合格,可...  相似文献   

2.
来水利  陈峰  王克玲 《应用化工》2009,38(8):1132-1135,1138
研究了分散、乳化条件及成囊工艺对以苯乙烯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苯乙烯微胶囊状态的影响。讨论了不同乳化剂及其配比,不同乳化分散时间、搅拌速度和固化温度对微胶囊的包覆率、粒径的大小及分布情况的影响,最终确定以阿拉伯树胶和DBS按1∶3的比例混合作为乳化剂,1500 r/min搅拌,分散乳化60 min,85℃固化3 h作为制备环氧树脂微胶囊的优化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得到平均粒径为15μ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微胶囊,包覆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3.
张敏  李艳  李杰  李莉 《塑料》2013,42(2):100-103
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壁材,阿维菌素原药(B1a)为芯材,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包覆阿维菌素原药的微胶囊。研究了室温下芯材和PBS的不同比例、乳化剂的种类,以及搅拌速率对微胶囊表面形态的影响;微胶囊在不同pH、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以2%的聚乙烯醇(PVA)做乳化剂,芯材/PBS为5∶1,转速为600 r/min时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均一,结构稳定,微胶囊的负载率为68.76%;阿维菌素在偏酸、偏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速度较慢,纯净水中释放速度最快,不耐高温水煮。  相似文献   

4.
以聚砜为壁材,桐油为芯材,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砜(PSF)包覆桐油自修复微胶囊。考查了不同种类的分散剂、搅拌速度、芯壁比(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等工艺参数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热重分析仪等对微胶囊的表观形貌、粒径、壁厚、包覆率和热稳定性能等进行表征。采用所合成的微胶囊制备了环氧树脂基防腐蚀涂层,并对其防腐蚀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0 ℃时,以明胶/聚乙烯醇复配体系作为分散剂,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为1.3:1,搅拌速度为700 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表面光滑致密,粒径在130 μm左右,热稳定温度为350 ℃;盐雾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自修复涂层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5.
汪海平 《中国塑料》2013,27(11):48-53
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聚砜包覆双酚A型环氧树脂微胶囊,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和微机差热天平对微胶囊的形貌、粒径分布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搅拌速度、反应温度以及壁材与芯材投料质量比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过高时不能形成微胶囊;选择1.0 %(质量分数,下同)的聚乙烯醇分散剂、搅拌速度为750 r/min、反应温度为30 ℃、壁材与芯材投料质量比为2∶1时制得的微胶囊呈规则球形,产率较高,微胶囊分散较好,平均粒径在100 μm之内。  相似文献   

6.
分散乳化条件对氟乐灵微囊悬浮剂形成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氟乐灵微囊悬浮剂.在酸化条件和固化条件保持不变下,讨论了不同分散乳化剂及其配比、不同乳化时间、搅拌速度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最终确定以农乳500、1601、SMA、NNO按1∶2.3∶0.1∶0.06混合做分散乳化剂,1 000 r/min搅拌乳化45 min,酸化3 h,逐步升温至65℃固化90 min作为制备氟乐灵微囊悬浮剂的优化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可以得到平均粒径为19.5 um左右、悬浮性好、包封率为90.2%的球形微胶囊.  相似文献   

7.
韦佩彪  祝林芳  徐维明  江光奇 《农药》2020,59(4):261-265
[目的]为了降低阿维菌素和噻唑膦的分解以及对作物的药害,提高其药效,制备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悬浮剂。[方法]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乙二胺为反应单体,阿维菌素和噻唑膦为芯材,二甲苯为溶剂,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结果]该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6.095μm,近似圆球形,表明光滑,阿维菌素和噻唑膦的包封率分别达到99.51%和80.86%,载药量分别为1.03%和4.02%,悬浮率分别为85.43%和97.74%。该微胶囊悬浮剂的缓释性能优于85%噻唑膦原药、20%噻唑膦水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3%阿维菌素水乳剂;该微胶囊悬浮剂具有优异的屏蔽紫外光降解性能。[结论]阿维菌素和噻唑膦通过界面聚合法微胶囊化后可以显著增强其缓释和屏蔽紫外光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聚脲甲醛为囊壁,聚醚硅油为囊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匀、致密性良好的新型聚脲甲醛(PUF)包覆聚醚硅油微胶囊。考察了不同种类乳化剂及不同搅拌速率对PUF包覆聚醚硅油微胶囊合成工艺的影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聚醚硅油微胶囊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实验成功地合成了PUF包覆聚醚硅油微胶囊,所制备的聚醚硅油微胶囊包覆率高达90%,载药率约为16.7%,囊芯结构良好,表面形貌光滑,平均粒径为250μm,在室温密闭环境下可保存72 h以上。  相似文献   

9.
低温可逆热敏示温微胶囊的粒径控制及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CoCl2为芯材、聚乙烯醇为壁材的可逆热敏示温微胶囊,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内水相与油相用量比、搅拌速度、内乳液加入方式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当Span-80/Tween-80含量为5%(w)、水油体积比为0.2、转速为1200 r/min、内乳液采用逐步滴加方式加入外水相中时,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为12 mm,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0.
对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戴杜雁  张成长 《塑料工业》1994,(2):27-31,35
本文讨论了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研究了影响微胶囊粒径大小,分布和影响微胶囊释放性能的各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乳化分散剂用量的增加,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的增加,微胶囊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微胶囊壁材的聚合反应速率大,交联密度高,则孔隙率大,释放速率快;而壁膜厚度增大,则其释放速率减慢。  相似文献   

11.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 ,运用两种不同的交联剂分阶段聚合 ,合成核壳型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反应温度、丙烯酸中和度、分散剂、交联剂及核壳比对吸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的适用单体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没有聚合实施方法如本体、溶液、乳液和悬浮聚合的限制,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近年来RAFT聚合中使用的最新链转移剂、单体及相关合成与使用情况以及几种新型RAFT反应体系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消泡剂消泡的机理和类型,分析了悬浮法聚氯乙烯生产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消泡剂,以及使用消泡剂后对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今农药剂型是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本文介绍了水基性农药剂型如水乳剂,微乳剂,水悬浮剂,固体农药剂型如水分散颗粒剂及其它的一些农药剂型如油悬浮剂,微胶囊剂,农药胶囊,袋剂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5.
对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聚合过程的粘釜和防粘机理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防粘釜剂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有助于全面了解悬浮法聚氯乙烯生产用防粘釜剂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颗粒粒径分布宽、有效粒子收率低的问题,采用过硫酸铵/磷酸钙复合分散剂体系,在无外加表面活性剂情况进行苯乙烯悬浮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珠粒。通过对聚合稳定性、聚苯乙烯珠粒粒径及分布的测定与分析,考察了磷酸钙、过硫酸铵的用量及比例对悬浮聚合的影响,并分析了过硫酸胺对悬浮聚合的分散稳定机理。结果表明,当过硫酸铵和磷酸钙的用量分别为单体质量的0.01%和1.00%时,悬浮聚合体系稳定,得到的粒子透明性好,平均粒径为1.35 mm,粒径分布窄;通过改变过硫酸铵和磷酸钙的用量,可以调节聚苯乙烯珠粒的平均粒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微胶囊中芯材与壁材的结构,以及对制备微胶囊所需条件和常用于制备微胶囊的芯材与壁材的物质。分析了常用的原位聚合法、界面聚合法、乳液聚合法、Pickering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种子微悬浮聚合法、掺杂种子微悬浮聚合法、聚合诱导相分离法和物理制备法共9种方法。介绍了微胶囊在相变储能、隐身、自润滑、自修复等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展望了微胶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低温固化(固化温度低于100℃)可获得高尺寸稳定性、低成本、力学性能优良的环氧复合材料,室温储存期长的低温固化剂体系是低温固化环氧复合材料的关键。重点探讨了微胶囊型、潜伏性以及其它改性环氧低温固化剂,展望了其未来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微胶囊化技术及其阻燃剂在橡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微胶囊的多种功能、制备方法、影响因素及在阻燃橡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synthesis of micron-sized polymer particles with a core-shell pomegranate-like morphology is presented. The proposed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 takes advantage of a reaction-induced micro-phase separation within a suspended organic liquid droplet containing monomer, a chemical initiator, a steric stabilizer, and a poor solvent for the polymer. With an increase in monomer conversion, the monomer droplet suspended in a continuous aqueous medium is transformed first into a micro-capsule with a thick pericellular membrane, and eventually into a polymer particle packed with 300-500 nm polymer sub-particles. The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evolution of particle morphology indicates that the reaction pathway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micro-phase separation and transport phenomena. In the first stage of polymerization, a pseudo-homogeneous polymerization takes place at the droplet surface, followed by a starved macro-dispersive polymerization in the inner region where polymer precipitates out from the solvent phase as nano-sized sub-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