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脂肪酸氯丙醇酯是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污染物,进入人体胃肠道后在脂酶作用下可水解释放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氯丙醇类物质,食用油中氯丙醇酯污染已成为新出现的热点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建立准确、可靠、高灵敏的检测食用油中氯丙醇酯含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不破坏氯丙醇酯结构直接检测,间接法将氯丙醇酯转化为游离氯丙醇,以测得的氯丙醇含量反推计算出样品中氯丙醇酯的含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氯丙醇酯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对各种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仪器条件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展望了氯丙醇酯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和检测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食用油在精炼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氯丙醇酯类物质,对食用油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加强检测方法研究,提高检测水平尤为重要。对食用油中氯丙醇酯的组成、来源及危害进行了综述,对目前食用油中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间接测定法和直接测定法)进行了介绍,其中详细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前处理过程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保证食用油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食品及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氯丙醇的生物危害进行了分析,列举了各国相关标准中对食品及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氯丙醇类的限量值要求,并对目前各类标准和相关研究中提出的氯丙醇类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为食品及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氯丙醇类的检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酱油中的毒性物质——氯丙醇的形成机理、主要种类及其毒性、国内外在解决氯丙醇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对氯丙醇控制、分析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氯丙醇酯类污染物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目前已被发现普遍存在于精炼植物油、含油脂性食品及动物乳汁及母乳中,其中精炼植物油尤其是精炼棕榈油中的污染水平较高。婴配食品中脂肪的主要来源是精炼植物油及动物脂肪,对于以婴配食品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婴儿来说,此类污染物的暴露水平较高可能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目前婴配食品中氯丙醇酯类污染物的研究数据有限,且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不足,造成监管及生产环节关注有限。本文以婴配食品为关注点,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婴配食品中的氯丙醇酯污染状况及暴露危害、相关法律法规,并简要介绍了婴配食品中常用的氯丙醇酯检测方法,以帮助监管机构、生产企业及检测机构全面了解行业氯丙醇酯污染现状并及时做出改善。  相似文献   

6.
发酵调味料中氯丙醇的危害与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发酵调味料中氯丙醇的产生,特性,毒性,检测方法和清除工艺进行了论述,对于企业生产发酵调味料如酱油时有效控制3-氯-1,2-丙二醇(3-MCPD)的含量并使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氯丙醇类化合物包括3-氯-1,-丙二醇(3-MCPD)、2-氯-1,-丙二醇(2-MCPD)以及双氯取代的1,-二氯-2-丙醇(1,-DCP)和2,-二氯-1-丙醇(2,-DCP)是国际公认的食品污染物之一.就调味品中的氯丙醇检测新技术进行综述,包括气质联用(GC/MS)法、毛细管电泳检测法(CE)以及分子印记技术(MIT).  相似文献   

8.
食品中氯丙醇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武胜  吴永宁 《食品科学》2007,28(3):353-357
本文综述了食品中氯丙醇检测的方法,主要介绍了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MSPD)、固相微萃取法(SPME)、液-液萃取法在食品样品氯丙醇提取、净化上的应用;对目前用于氯丙醇衍生化的试剂七氟丁酰类(HFBI、HFBA)、硼酸类(丁基硼酸、苯基硼酸)、丙酮或庚酮、三氟乙酸酐(TFAA)、N,O-双三甲基-三氟乙酰胺(BSTFA)的适用性作了评述,重点地介绍了HFBI的应用;从氯丙醇及其衍生物分析的内标选择、色谱柱、分离条件、检测等方面对作了简要评价;最后介绍了3-MCPD的快速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氯丙醇酯是氯丙醇的脂肪酸酯,包括氯丙醇单酯和氯丙醇双酯。氯丙醇酯主要存在于酸水解植物蛋白液(HVP)、婴幼儿奶粉、精炼食用油、咖啡、薯条等食品中,特别是在精炼食用油中含量较高。作为氯丙醇的一类前体物,氯丙醇单酯和氯丙醇双酯除了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外,还都可以再水解或酶解而进一步生成有毒物质——氯丙醇。氯丙醇对肝、肾、神经、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毒性作用,而且还可以致癌。为了降低氯丙醇酯对人体的危害,人们开始对氯丙醇酯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其结构、存在、毒性、分析检测、形成机制与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氯丙醇酯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对3-氯丙二醇酯的毒性、分析检测、形成机制和控制措施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水解蛋白氯丙醇脱除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植物蛋白质为原料经盐酸水解生产的水解蛋白通常含有超标量的氯丙醇。作者采用特殊的氯丙醇脱除剂和相应的脱除工艺,将含213.4mg/kg3-氯-1,2-丙二醇的水解蛋白,脱除至仅含0.04mg/kg,达到了美国食品用化学法规3-MCPD≤mg/kg的指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肉品新鲜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肉品新鲜度的快速检测技术原理及方法,综述了肉品新鲜度各项指标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肉品新鲜度的快速检测技术。加快快速在线检测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实现肉品新鲜度的快速、无损、实时检测,这对于促进我国肉类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有机磷农药作为一类高效、广谱的杀虫剂,正被广泛用于农作物病虫防治领域,但它对人、动物和环境产生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建立有效、快速、灵敏的有机磷农药痕量残留检测技术,成为当前研究者关注的课题。本文综述了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主要对色谱法和快速检测法两种检测技术进行介绍,并对今后农药残留的检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物高氯酸盐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存在巨大威胁,近年来在食品和健康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高氯酸盐对人体的危害,总结了高氯酸盐在国内茶叶、蔬菜、乳粉和水等食品中的暴露情况和欧盟等国家或组织对食品中高氯酸盐含量的限定,重点评述了高氯酸盐的8种检测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以后高氯酸盐的快速检测、标准制定和食品中的含量限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环境胁迫下,部分食源性微生物(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和酵母等)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得以存活。进入VBNC状态的微生物在细胞形态、代谢活性以及致病性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并且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将其检出,因此给食品质量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总结了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各种环境诱导因素、生理生化特性和复苏条件;着重论述了应用于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分子检测技术和噬菌体检测法,并讨论了方法的优缺点及优化方案。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分离和纯化VBNC状态微生物的方法并分析了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进一步探究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生理特性,研发更加快速、简便和高效的检测分离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探讨了用离子色谱法及分光光度法测定食糖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食糖中亚硝酸盐的检测,2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行业标准《食糖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已通过专家审定并计划于近期上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土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样液经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以稳定性同位素内标法对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进行定量.调查发现,11类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率分别为74.8%和49.7%,含量分别在0.064(最低检出限,LOD)~5.96 mg/kg和0.072 (LOD) ~ 3.43 mg/kg(分别以游离形式的3-MCPD和2-MCPD计)之间;茶籽油和芝麻油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3-MCPD酯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63、0.60 mg/kg.样品中2-MCPD酯与3-MCPD酯的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肉制品中多氯联苯的相关研究,其命名、来源、毒性及人体暴露多氯联苯的主要途径等。分前处理和检测两个部分详细阐述了目前国内外食品中多氯联苯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目前肉制品多氯联苯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粮油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非甾体类真菌毒素,主要通过被污染的谷物、肉及奶制品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快速、灵敏、准确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检测手段.就目前国内外玉米赤酶烯酮的常用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和比较,重点阐述相关方法的检测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玉米赤酶烯酮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在日常饮食中经常污染凉拌菜、熟肉制品、桶装水等产品,此外,它还是一种能引起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慢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其耐药性问题更容易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因此对其进行快速分析准确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传统检验方法,分别以核酸、多肽蛋白质、全细胞为研究对象的检验方法综述了各种检测方法在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面的优势及缺点,为日常具体检测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