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贵州施洞地区苗族银饰文化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祎 《饰》2005,(4):10-12
本文从笔者的亲身经历和田野式调查出发,在领略贵州黔东南地区施洞苗族银装直世的同时,对其深含的兴直原因进行发掘和整理,期望能够以此作为研究少数民族银饰文化的一个窗口,从文章的总体结构上来讲是从女性文化背景、民族自信心和地方经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结尾时呼吁相关的研究和决策人员能够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持久性,为其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本土文化认同与西方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树立相互认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新型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我国主要的苗族聚居区,区域内苗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酸是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特色。贵州苗族饮食中的酸主要源自酸汤和酸菜等酸味食物,这些食物采用酿造、腌制方法制成,适应了地区地理生态环境,且营养健康。酸是贵州苗族沿袭传统、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显示了贵州苗族的历史变迁。新时代,贵州苗族饮食文化中的酸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对地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畲族、苗族近代女子盛装物质形态异同的分析为基础,探究两者产生异同的深层原因,揭示民族染织服饰表征下所蕴涵的一般规律,即民族染织服饰的异同受其社会整体文化系统中的生态、技术、民俗、观念等因素影响.此规律不仅适合传统民族服饰,也适合对当今对染织服饰一般的考察和探析.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促使各种思想文化的交往、冲突与融合加剧,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并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把握自我认同、发展先进文化、去除功利思想等三个关键点和采取培育主体的人文素养、塑造大学文化、改革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体制、开展特色民族文化实践教育等四个措施,对如何强化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三苗网"所联系的苗族网民对民族政策影响族群认同有充分的认识,网民不仅对民族政策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还在现实社会中积极应用民族政策这种可见的工具利益推动族群的情感认同,从而强化了苗族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最终来说文化认同则成为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制造文化认同危机的影响,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三苗网"所联系的苗族网民对民族政策影响族群认同有充分的认识,网民不仅对民族政策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还在现实社会中积极应用民族政策这种可见的工具利益推动族群的情感认同,从而强化了苗族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9.
施洞苗族是苗族支系中文化最为发达的一支。施洞银头饰在苗族头饰中最具代表性,龙凤银角、银马围帕、银髻构成施洞银头饰中的亮点。施洞银头饰蕴涵着对历史的记载、自然的热爱、图腾的崇拜以及对女性文化的认同,折射出独特的苗族文化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贵州黔中南地区苗族“背牌”以其独特的结构与精细的工艺成为一些地区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了黔中南不同地区苗族传统与现代“背牌”的外形尺寸、形制结构、工艺技法以及变迁情况,并进一步探析苗族传统“背牌”关联的传统情感意蕴以及文化事象意义的转变。研究认为黔中南不同地区苗族“背牌”作为相对独立服饰件的独特性,不同尺寸反映出手工缝制的差异性,不同结构折射出使用功能的多样性,相近工艺体现出装饰手法的普遍性。同时,由传统“背牌”的不断消逝引出“背牌”研究的紧迫性与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论<廊桥遗梦>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民族都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价值观与共同趋向。《廊桥遗梦》虽是美国人的作品却引发了全球共鸣,因为我们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组织的概念分析文化认同的内涵以及社会环境变迁与组织文化认同的相互关系。组织或集体认同是组织成员基于共同利益和追求的文化选择。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形式和结构的变革,折射着中国社会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的历史脉络。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组织的解体或适应现代化的变革以及新兴组织形态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渴求。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基督新教传教士为"God"的中译名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争论,争论主要围绕着"上帝"、"神"和"天主"这三个名称展开。译名之争推动了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上帝"派深度把握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基督新教传教士为“God”的中译名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争论,争论主要围绕着“上帝”、“神”和“天主”这三个名称展开.译名之争推动了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上帝”派深度把握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把中国古代诗文作品翻译成英文时,为了使汉文化元素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译语里,对中国古典诗文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创新分析.结果表明:在英译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理念,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其次译者应侧重于以异化为主的策略,让西方读者能了解到汉语独到的表达,以彰显文化大国的气魄和智慧;再次采用对原文内容进行意象化、具体化和模糊化的语言策略.这样既保留了汉语文化特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又让外国人士领略到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的过程,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全球化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认同.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文化鉴别和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面临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地域认同是原生性的,国家认同是建构性的,在发生前提、组织结构、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张力。可以通过形成共同利益诉求、保障制度性政治参与、树立向善性的价值理念等途径,构建两者相互协调的契合点,以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贵州苗族社区教育价值观是贵州省内苗族生活区域的苗民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贵州苗族社区教育价值观从本质上讲就是贵州苗民对其自身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贵州苗民在教育方面的行为观念的总和。贵州苗区教育价值观能够很好地指导贵州苗民的教育活动,同时贵州苗民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充实和完善贵州苗区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在对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述之后,提出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之间关系的构想,即组织文化对组织认同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组织认同的提升又有利于组织文化、组织价值观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