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杭庆丰 《治淮》2004,(8):41-42
里下河地区北至灌溉总渠、南迄江淮分水线、西抵里运河、东界通榆河,面积11879km2.境内湖荡密布、沟河纵横、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洼地.  相似文献   

2.
叶健 《江苏水利》2007,(11):14-17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位于淮河流域下游,里运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328国道及如泰运河以北、海堤以西,涉及盐城、泰州、扬州、淮安、南通5市17个县(市、区),面积21342km2,耕地约111.87万hm2,人口约1287万人(2006年)。以通榆河为界,划分为里下河腹部和沿海垦区两部分,其  相似文献   

3.
1概述里下河地区是由许许多多河网构成的一大片河网洼地的统称。里下河地区西至里运河,东到串场河,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到新通扬运河,面积约1.2万km2,它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如锅,沟渠湖荡密布。区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大丰市位于淮河尾闾、苏北滨海冲积平原中段,东濒黄海,西接里下河,境内河流纵横、河网密布,川东港、王港、斗龙港、竹港和一、二、三、四、五卯酉河等河流横穿东西,大丰干河、生产马路河、通榆河等河流贯穿南北,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泄洪走廊”.全市现有总面积2367km2,其中耕地面积8.27万hm2,辖17个镇,共有人口74万人.大丰市历来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和工管单位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建国以来,大丰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后建成了数十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和数百公里的挡潮、防洪堤防,在全市经济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里下河地区地处淮河流域入海尾闾、江苏省中东部地区,面积约22万km^2.其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碟形,俗称“锅底洼”。里下河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在每年的6、7月间该地区常出现连绵阴雨天气,多雨年份甚至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里下河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近年来滞涝水面被大量侵占,极易造成小洪水、大峰量,一遇暴雨,圩区外围水位上涨迅速,导致里下河地区腹部水位由历史上的“下一涨三”变为“下一涨七”。  相似文献   

6.
里下河地区地处淮河流域入海尾闾、江苏省中东部地区,面积约22万km^2.其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碟形,俗称“锅底洼”。里下河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在每年的6、7月间该地区常出现连绵阴雨天气,多雨年份甚至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里下河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近年来滞涝水面被大量侵占,极易造成小洪水、大峰量,一遇暴雨,圩区外围水位上涨迅速,导致里下河地区腹部水位由历史上的“下一涨三”变为“下一涨七”。  相似文献   

7.
浅议里下河腹部地区治理与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下河腹部地区是有名的“锅底洼”,历史上是个水旱灾害多发的重灾区之一。湖荡是天然的滞蓄水库,近些年来,被盲目围占的情况愈演愈烈,里下河湖荡面积锐减,使涝情加剧、旱情突出。 一、里下河腹部地区概况 该区位于我省中部,东临通榆河,西贴里运河,北起苏北灌溉总渠,南至老通扬运河。总面积11665km~2,耕地约66.67万hm~2。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简称“四港”)横贯东西,是本区涝水自排入海的通脉。全区是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洼地,四周地面高程3.0~3.5m(废黄河零点,下同),局部高地5.0m左右,  相似文献   

8.
陈锡林  黄利亚 《治淮》2007,(7):17-19
一、里下河地区概况里下河地区总面积21497km2,由三个分区组成,以纵贯中部的通榆河为界,通榆河以西为腹部水网区,占里下河地区总面积的55%,该区域内有溱潼、兴化、建湖三大洼地。通榆河以东为沿海垦区,占里下河地区总面积的45%,地势南高北低,且以斗龙港为界,分为斗南垦区和斗北垦区两片。  相似文献   

9.
唐勇兵 《江苏水利》2007,(11):11-12
我市通南高沙土地区,总面积1727km2,耕地11.32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67万hm2;人口220万人。今年自4月中旬通南地区持续无雨,水稻栽插期间通南高沙土地区4610座电灌站中517座供不上水,近1000座供水困难,水稻受旱面积近1万hm2,影响范围达2.67万hm2,旱情影响范围几乎涉及通南高沙土地区各  相似文献   

10.
安集海灌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三大灌区之一,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处于巴音沟河的冲洪积扇及冲洪积平原区,控制着石河子向西约75km,东西长35km,南北宽40km,计7.84万hm2的面积.  相似文献   

11.
耿跃  王之义  顾宏 《中国水利》2003,(16):53-54
高邮灌区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引水区.灌区引京杭运河水自流灌溉,总面积649km2,耕地面积4.2万hm2.……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情况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东西长约210km,南北宽约140km,总面积11258km2,折合112.5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61.2万hm2,水域18万hm2。境内地貌大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相似文献   

13.
下力抓好乌裕尔河流域国家重点水保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水土流失概况乌裕尔河发源于北安市东部的小兴安岭西侧低山区 ,由东向西流经北安、克东、克山、依安、富裕 ,流域面积 1 50 84km2 ,1 996年列和国家重点水土保持治理区。北安市位于乌裕尔河、通肯河、讷谟尔河三条中型河流上游 ,市域面积 71 94km2 ,总人口 46万 ,其中农村人口 2 6万 ,现有耕地 2 6.9万 hm2 ,岗坡地占 88%,水土流失面积 2 9万 hm2 ,占 40 %;耕地流失面积 1 7万 hm2 ,占耕地的 63%;是全省 1 4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境内乌裕尔河流域面积 2 80 0 km2 ,岗坡地占 75%,现有耕地 1 4万 hm2 ,垦植率为50 %;水土流失面积 1 2 .8…  相似文献   

14.
黄海田  黄建  钱福军 《治淮》2001,(1):24-25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苏北里下河地区南起老通扬运河,北讫苏北灌溉总渠,东至通榆河,西止京杭运河,总面积11665km~2。该地区四周地势高、水位高,中部地势低、水位低,是著名的“锅底洼”,是典型的“无雨旱灾,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多灾区。 建国以来,为治理里下河地区的旱涝灾害,江苏人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举世瞩目的江都排灌站,现有设计抽水  相似文献   

15.
正一、淮河流域基本情况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之间,面积约为27万平方千米,地形地貌呈现"三面环山、西高、东低、中洼"的整体格局特征。淮河流域属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3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流域内山区面积小,平原面积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耕地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82.5%。流域内人类活动十分频繁,总人口约为1.7亿,占全国总人  相似文献   

16.
宝射河上段区域地处里下河腹部的西部,宝应县运东地区,区域面积93.1km^2,其四至范围为:里运河以东,八浅干渠以南,新民干渠以北,盐叉河以西.该区域涉及安宜、望直港、黄塍、沿河、开发区四镇一区,现有耕地5 067hm^2,人口21万多人.区域内有骨干河道18条,这些河道将该区域分割为大小23个圩口,区域地面高程(废黄河基面,下同)最高4.2m,最低1.7m,一般在2.0m左右,除区域西北片有小部分高亢地外,其他地段地势比较低洼.宝射河北侧区域洪涝水一般先汇入东西向的骨干排河,然后通过南北向的骨干排河将洪涝水汇入宝射河;南侧区域一般通过南北向骨干排河直接汇入,经宝射河排入里下河河网.  相似文献   

17.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城市亭湖区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江淮之间,属淮河流域下游区.以串场河为界,河东属沿海淤积平原即沿海垦区;河西属古泻湖平原即里下河平原水网区.全区东西长,南北窄,水域面积930km~2,是盐城市主城区,总人口8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万人.  相似文献   

18.
盐城市亭湖区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东、南与射阳县、大丰市毗邻,西、北与盐都区、建湖县接壤。全区东西长约37km,南北长约25km,落水面积930km^2,境内以通榆河为界,河东属沿海淤积平原,即沿海垦区;河西属古泻湖平原。即里下河平原水网区。全区按地势高低又分为“次高地”和“低洼地”两种,  相似文献   

19.
里下河地区位于淮河流域下游,面积21342km2,耕地1678万亩,人口约1287万(2006年)。里下河地区是个相对独立的平原水网区,与外界水体交换少,出现长时段暴雨容易致涝。  相似文献   

20.
里下河腹部地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与通扬公路之间,西起里运河东堤,东至通榆河。涉及淮阴、盐城、扬州、南通四个市的13个县(市、区),总面积11665平方公里,其中湖荡面积992.6平方公里,耕地954.6万亩。该区是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洼地,四周高地真高3~5米,局部达7米;中间低地一般真高2米左右,湖荡是洼中之洼,真高0~1米,这里沟河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既是天然滞蓄水库,又是开发自然资源的宝库。 1986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里下河地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中,确定了“服从防洪滞涝,积极开发利用”的原则,资源开发与滞涝关系有所改善。但是,1965年以来未发生过大水,因此存在着重资源开发而忽视湖荡滞涝作用的情况。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湖荡资源开发与滞涝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一、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