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6,(5)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如今我们将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迎来"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本文从对"互联网+"的解释,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探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5)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发展新模式,这能有效解决之前物流管理遇到的问题,提高整个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将先介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再指出提高"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互联网+"不同的行业,也让各行各业和各个专业领域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迸发出了新的活力,绽放出了新的光彩。然而面对这一系列的发展,"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也让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为农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本文就"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做简单的分析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6)
目前,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既拥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对于教育领域而言,教育行业迎来一轮改革热。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本文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然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教育与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5)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经济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理念的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且逐步影响到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物流的发展。新的发展时期,重视对电子商务与农村物流业的关系研究,对推动农村经济市场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与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对二者的协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5)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虚拟的新型经济活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乡村电子商务产业与空间集聚的实体形态—淘宝村,并促成了农村空间及产业形态的重构,为"互联网+"时代下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路径。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里仁洞村为例,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村庄的空间变迁与重构的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里仁洞村经历了"工业化发展期—商业转型期—电商升级期"的空间变迁历程,其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边缘"特征,且边缘区不断扩展。另外,原有单一、混乱的空间形态向更加多元化、集聚化、立体化的新垂直和水平空间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产业加速了空间重构的过程,自组织模式下的同乡社会网络成为空间变迁的触发器,以政府为主导的空间改造推动了村庄空间的良性发展和有机更新。这为我国村庄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0)
"互联网+"专项行动的提出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给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以推进"互联网+"时代下的应用型人才为契机,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研团体与竞赛建设、校企融合的应用实践平台、导学结合以及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探讨,提出"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热情。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力量,探索先进的职业技能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好坏是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可行的、先进的实践基地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提供了技术和创业的平台,开创了"互联网+"的时代。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互联网+"应用的分析,总结了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提出了建立互联网+"OTO"实践创业基地的设想,旨在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7)
当今时代,"互联网+"推动了整个行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抓机遇,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实现自我价值。该文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基于对相关概念的释义,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研究了其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随着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到今日"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中国这个时代的标志,"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国医疗、教育、商业、生产等各个方面,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升华效应也为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所应用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通过这一大好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以下,本文以"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启示为题,从"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两方面展开论述,深刻研究"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2.
"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次小组关注的流动性概念的研究,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组织性、历时性以及社会的流动属性出发,对城市流动性理念进行解析。流动性以其表象中物质性的可视运动方式与隐性中非物质性不可视的流动并置,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示性思路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冬 《城市建筑》2009,(6):31-33
本文分析了西部建筑师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观念,将其专业工作状态定位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进而剖析了这种状态的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大连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设与规划,论述了大连城市色彩的主题色彩,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各城市关于应对"地球变暧",低碳经济解决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4):109-114
针对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安装工程计价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完善,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安装工程计价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文章立足于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视角,以论述信息化技术在"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阐述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模型的框架,最后提出优化课程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据说目前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在建材中“和”、“合”标准用法的规定。但其中,“掺合料”、“拌合”这种用法在汉语用词上是有误的。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国家规定的普通话“以北方音为基础”有关。“和”在汉语中有五个读音:h(如温和、和平、共和),h(如一唱一和)、h(如打麻将和  相似文献   

18.
李华 《新建筑》2010,(6):121-123
此文是一篇非严格意义上的对《不分类的建筑》的书评。与一般的评价式书评不同,它试图通过重构书中阅读的线索,探讨建筑写作的一种立场,即作者所关注的"游牧",在拓展建筑学的知识中所具有的价值,带来的思考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剥落历史的封存,我们找寻这里的记忆 对“四合院”,我们总有一些印象中的固有记忆:垂花门、照壁、抄手游廊、层层递进的院落,围着院子的家长里短和小生活.而当我踏足水车胡同24号的时候,所有对四合院的幻想都破灭了.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1)
人民是唯一的吗?人民是人还是民?人民是谁?对人民的审视,关联着现代国家的行政合法性与正当性,也构成了公共性的价值根基。基于学术史的梳理,重新将"人民"引入行政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在理论和实践取向上,"人民"总是在形式和口号上成为行政目标的代名词,其价值蕴涵经历了数次内部的分化与流变,最终实现了行政公共性等同于人民权力与价值的理论确认。"人民至上"作为一种行政价值,在实践和价值的双重维度上引领了我国公共生活与行政变革的良序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显示出正当性与确证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