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3,(7)
美国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一经发表,便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在《女勇士》中,汤婷婷从自身华裔女性的视角出发,努力解决华裔女性性别和种族身份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女勇士》中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从母亲讲述的中国经典传说、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我的想象中汲取力量,反抗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进而形成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建构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从作品中女性形象以及女性意识等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了在男权压迫下的女性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其早期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文学的艺术特征与传统,晚期则以诗歌创作为主要写作活动,并且引领了20世纪英国文学的新潮流,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局面。《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于1896年创作的继《德伯家的苔丝》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哈代思想和艺术魅力等表现最为突出的文学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无名的裘德》中故事情节和文学语言等进行分析,探寻作品中托马斯·哈代悲怆语调于悲观色彩下所表达的挑战与反抗精神,展示作者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托马斯·哈代在现代文学发展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3)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成功刻画了黑人女性形象,除此之外,她还出色地塑造了一系列黑人男性形象,他们在追求平等和尊严的过程中,受尽屈辱,却顽强不息。莫里森对于黑人男性的刻画从不同侧面深化了《宠儿》的主题,他们在黑人自我身份认同以及黑人民族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5)
小说《小妇人》是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它以19世纪末期的美国家庭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马奇一家四姐妹的成长经历。在美国文学史中,《小妇人》以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描写及清新的语言成为研究女性意识的经典作品。而本文从婚恋观,女性的自强意识和家庭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小说里女性意识的突出表现,具体阐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对美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4):102-106
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中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之一,《傲慢与偏见》不论是故事情节的走向,人物性格的描写,还是人物语言风格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尽管这种觉醒还带有一定局限性,但正是这些局限,赋予了这部作品经久而鲜活的生命力与魅力。本文拟从社会背景、人物设计和情节安排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女性意识的体现和局限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5)
世界经典名著《飘》以美国奴隶制的废除为载体,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小说通过对充满人性的主人公的塑造,向我们展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
《外婆的日用家当》作为艾丽丝·沃克的经典短篇小说,已有相当丰富的分析和解读,但大多数评论都从文中的隐喻、象征、女性人物形象、文化冲突、妇女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及社会身份的寻求方面写的却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日用家当》为基础,从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及社会身份认同角度出发,对文中的三位黑人女性进行重新解读,从而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结果,即面对白人及其文化,黑人女性自己如何更好地认同自己文化和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2)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木兰故事,宣扬了中国的忠与孝的传统思想。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此电影取材于中国的民间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并改编成为大家所谓的"洋木兰"这个具有独立意识的新的女性形象。随着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热播以后,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杨。本文就将迪士尼版影片《木兰》中花木兰的形象纳入女性主义视阈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木兰在促成女为悦己者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最终荣归故里等五个方面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6)
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上海女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亲姐妹珍珠和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经历。做为华人女性,她们面临着西方霸权和传统父权的双重压迫,她们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边缘,承受着比华人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困境。她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了身份的焦虑与迷失,并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寻。本文结合后殖民与女性主义理论,从身份建构角度论述两姐妹的身份问题,探讨她们如何从姐妹亲情和故国回望中汲取力量反抗双重压迫,逐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经济、家庭、文化三个方面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邝丽莎通过两姐妹身份的探求,不仅强调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一种中西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1.
12.
奥运会让北京的建设速度有些近乎疯狂.为了那一个个“地标性”的建筑.建筑师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在这个时候,是不是还会有人在一个不引入注目的小项目中投入心思.并沉浸其中?答案是肯定的。梁井宇就是这样一个人.而这个一度让他沉浸其中的项目.就是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相似文献   

13.
袁琦  陈泳 《南方建筑》2020,(4):90-95
追述包豪斯思想如何从有抵触情绪的美国文化中找到土壤,并逐渐介入影响,甚至内化为美国现代建筑思想的 过程。通过分析相应时期史料,艺术展览、期刊文章和书籍等多维媒介,进行对比及总结归纳。揭示了美国战后社会 意识形态与包豪斯建筑思想的之间潜在的契合性以及多维媒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包豪斯内化为美国现 代建筑的过程中,两个困境文化体的结合与新媒体势力的崛起扮演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金洪  吴军  雷鹏 《土工基础》2001,15(3):49-51
介绍了在武汉常用的静压预制桩,桩的规格,压桩机理以及静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桩身尺寸、桩周土质的关系,静压桩施工方法的优缺点等等.  相似文献   

15.
彭怒  孙乐 《建筑学报》2006,(12):82-85
西贝流土大楼是百年来芬兰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纯木制音乐厅建筑,文章从新老建筑关系与空间序列,声学设计、全木结构特色及木材防火等方面对该建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试图将其先进的木结构建筑经验和技术介绍给中国建筑师。  相似文献   

16.
孙澄 《建筑学报》2008,(2):96-99
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是奥地利建筑师恩斯特·迈尔(ErnstMayr)在国际设计竞赛中的中标实施作品,建成使用后成为维也纳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本文介绍了图书馆的概况,并深入解析了其创作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Adaptive Solar Facade (ASF) is a modular, highly integrated dynamic building facade.The energetic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of the facade can be controlled with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through individually addressable modules. We present the general design process, the current mechanic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results on photovoltaic power production and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We introduce the controller concept and show results on solar tracking as well as user interaction. Lastly, we present our current and planned prototypes.  相似文献   

18.
19.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引入时尚生活元素,购物中心不只是商业消费的容器,更是一种消费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触发未来的种种可能。[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andscape of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BC), Canada, has undergone considerable transformation since a recession in the early 1980s. From this, there is an emerg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to move from an economy based up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one embrac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drawn from ongoing regional research, is twofold. First, we apply a rural lens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literature, which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a tool for regional rejuvenation. Second, we add to this dialogue by exploring the relevance and meaning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on-metropolitan setting of northern 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