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分别在有乳化剂和无乳化剂的条件下进行了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对比了聚合的状态,讨论了醋酸乙烯酯的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甲酯与聚醋酸乙烯酯的核/壳乳液聚合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甲酯在聚醋酸乙烯酯种子胶粒上的核/壳复合高分子乳液聚合反应。讨论了接枝聚合反应中引发剂的浓度、单体与聚合物的比例、乳化剂用量等工艺参数对该类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提出了核/壳乳液聚合反应的一些反应规律。 相似文献
4.
5.
丙烯酸改性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丙烯酸与聚乙二醇共聚合成了具有反应活性的丙烯酸聚氧乙烯酯(简称大单体),将大单体作为表面活性剂对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性能上与普通的乳液聚合体系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聚合速率随亲水链长度、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温度的增大而增大,pH值的减小而加快,乳液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本文尝试用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及乙基纤维素代替聚乙烯醇作醋酸乙烯乳液聚合的保护胶体。实验结果显示,聚丙烯酰胺、乙基纤维素可以作为醋酸乙烯乳液聚合的保护胶体。本文对所得乳液的物化性质尚未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倪克钒;单国荣;翁志学 《化工学报》2007,58(4):903-907
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反应是制备有机-无机杂化乳胶粒的一种新方法,水解缩合反应和自由基聚合这两种反应在乳液体系中的动力学耦合过程决定了聚合产物的微结构和应用性质。通过单体的分配系数建立了单体在乳液体系中各相的分配模型,进而建立了考虑单体分配的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模型。针对功能基团在乳液各相中水解缩合反应的特点,结合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反应过程中的物质传递规律、非均相反应特点、自由基共聚合和水解缩合反应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有机硅改性聚醋酸乙烯酯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乳液聚合制备了新的有机硅改性的聚醋酸乙烯酯 (PVAc)聚合乳液。考察了有机硅改性的PVAc乳液及胶膜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乳液具有优良的成膜性 ,粘接强度高 ,优良的耐水性和耐寒性。 相似文献
13.
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反应是制备有机-无机杂化乳胶粒的一种新方法,水解缩合反应和自由基聚合这两种反应在乳液体系中的动力学耦合过程决定了聚合产物的微结构和应用性质.通过单体的分配系数建立了单体在乳液体系中各相的分配模型,进而建立了考虑单体分配的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模型.针对功能基团在乳液各相中水解缩合反应的特点,结合自由基种子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反应过程中的物质传递规律、非均相反应特点、自由基共聚合和水解缩合反应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伴有水解缩合反应的自由基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利用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苯乙烯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反应,仿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并通过气相色谱(GC)和29Si固态核磁共振谱(NMR)测定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水解和缩合反应的动力学,并与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结果能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且水解和缩合反应的速率随体系中介质pH值、乳胶粒表面积和MPS在各相中分配的不同而变化。同时还总结出模型中参数f反映了乳胶粒中水解反应特点,与乳胶粒的表面积和功能基团扩散到乳胶粒表面的难易程度有关,并得出其半经验表达式。 相似文献
15.
对高温乳液聚合生产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过程中出现乳液凝胶结块、产生大量气泡、有松软聚合物颗粒沉降析出等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现象的措施,对高温聚合制备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具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丙烯酸(酯)改性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使用丙烯酸(AA)功能性单体和丙烯酸丁酯(BA)软单体对醋酸乙烯酯(VAc)进行了共聚改性,制备出高固含量(50.2%)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改性乳液。该乳液适合用于喷雾干燥法制备可再分散聚合物粉末,并且其耐水性和耐碱性等都得到了明显地改善。对影响共聚物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考察,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AA用量为主单体质量的3%~4%,BA用量为主单体质量的5%~10%,保护胶体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7.5%~15%,引发剂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4%~0.5%,阴/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的质量比为1∶2~1∶3、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2%~3%,分散剂、消泡剂和酸碱缓冲剂等助剂均为适量,加料时间为3~4h,反应温度为70~75℃。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