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硫酸氢钠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异丁酸和苯氧乙醇为原料,合成了食用香料异丁酸苯氧乙酯。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原料摩尔比、带水剂用量、反应时间、催化剂的量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较优的反应条件为:苯氧乙醇与异丁酸的摩尔比为0.20:0.10,催化剂硫酸氢钠为0.005mol,环己烷20mL,反应2.5h,产率为94.2%,采用红外光谱和气-质联用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确定。  相似文献   

2.
选用己酸和正辛醇为原料,固体超强酸SO2-4/TiO2-SnO2为催化剂,催化合成己酸正辛酯。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及酯化反应条件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对产品进行了GC-MS、FTIR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2-4/TiO2-SnO2制备条件为:n(TiO2)∶n(SnO2)=5∶1、浸渍液硫酸的浓度为0.75 mol/L、焙烧温度500℃。通过正交实验结果得出己酸正辛酯的优化反应工艺为:酸醇摩尔比1∶1.5、催化剂用量0.45 g(相对于0.05 mol己酸)、带水剂环己烷用量3 mL、反应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反应的酯化率可达98.2%。  相似文献   

3.
以乙酸和苄醇为原料,固体超强酸S2O82-/Fe2O3-ZnO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苄酯.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苄醇):n(乙酸)=1.7,催化剂用量为0.8 g(以0.2 mol乙酸为准),带水剂环己烷用量为12 mL,反应时间为2.5 h.在此条件下,乙酸苄酯收率为85.2%.  相似文献   

4.
以毕赤酵母展示的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为催化剂,已酸和丁醇为反应底物,合成葡萄酒用香料己酸丁酯。结果表明,酵母展示脂肪酶是合成己酸丁酯的良好催化剂,其最适催化工艺条件为: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1.2,催化剂展示脂肪酶用量为2%,反应时间为4h,酯化率可达97.2%。  相似文献   

5.
用根霉ZM-10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己酸乙酯。文中研究了温度、底物浓度、酸醇比、溶剂、吸水方法等对己酸乙酯合成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环己烷为溶剂,以摩尔比为1∶1.3的己酸和乙醇为底物,己酸浓度为0.2 mol/L,在40℃条件下振荡反应14h,合成己酸乙酯的的转化率可达到91.5%。  相似文献   

6.
纳米复合杂多酸催化合成己酸乙酯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以纳米型H3PW12O40/SiO2为催化剂,己酸和无水乙醇为原料,合成曲酒香料己酸乙酯,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磷钨杂多酸是合成己酸乙酯的良好催化剂,适宜的工艺条件为: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1.8,催化剂用量5%,带水剂甲苯为5mL,反应时间2h,酯化率可达97.1%。  相似文献   

7.
以硝酸钇为催化剂,冰乙酸和苯甲醇为原料合成乙酸苄酯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酸醇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带水剂种类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性对乙酸苄酯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硝酸钇对合成乙酸苄酯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用量为苯甲醇用量的1.5%(摩尔百分比),乙酸和苯甲醇的摩尔比为1.2∶1.0,环己烷为带水剂,反应时间为2.0h,乙酸苄酯收率可达93.2%,且催化剂重复使用多次后仍保持较高活性。与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乙酸苄酯的传统工艺所存在设备腐蚀严重、后处理工艺复杂、污染环境等缺点相比,以硝酸钇为催化剂合成乙酸苄酯的工艺具有操作简单,产率较高,对环境友好且催化剂经简单分离可回收并多次重复使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葡萄酒香料己酸丁酯的催化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纳米型H3PW12O40/SiO2为催化剂,己酸和丁醇为原料,合成酒用香料己酸丁酯.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磷钨杂多酸是合成己酸丁酯的良好催化剂,适宜的工艺条件为: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1.2,催化剂用量为5%,反应时间为1.5 h,酯化率可达99.2%.  相似文献   

9.
以固体酸Zr(SO4)2/硅藻土为催化剂,通过己酸和正丙醇的酯化反应合成香料己酸丙酯。考察了催化剂Zr(SO4)2/硅藻土的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出适宜的制备条件为:催化剂中硫酸锆与硅藻土的质量比例4∶6,焙烧温度350℃,焙烧时间2 h。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固体酸Zr(SO4)2/硅藻土催化合成己酸丙酯的工艺条件,得出较佳的催化反应条件为:酸醇比1∶1.75,催化剂用量0.5 g,带水剂用量3m L,反应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己酸丙酯的酯化率可达99.2%。  相似文献   

10.
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乳酸正丁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以纳米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4^2/ZrO2Nd2O3为催化剂,以乳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乳酸正丁酯。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乳酸用量为0.1mol时,正丁醇与乳酸物质量之比为3.0:1,催化剂用量为0.55g,带水剂环己烷15mL,回流反应2.0h,酯化率可达98.7%。该催化剂回收简单,重复使用7次后酯化率仍超过96%。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硫酸氢钾在合成己酸己酯工艺中的催化性能。方法考察了硫酸氢钾用量、醇酸物质的摩尔比、反应时间、带水剂用量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硫酸氢钾具有催化活性高,易分离回收,操作简单,后处理方便,重复使用性良好等优势。最佳反应条件下收率为9 9.4%。结论硫酸氢钾是合成己酸己酯的良好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赵磊  程玥  王成涛 《食品科学》2012,33(12):12-17
目的:探讨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己酸乙酯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脂肪酶添加量、底物(己酸/乙醇)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应用二次回归中心组合试验法进行三因素五水平试验,以己酸乙酯产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己酸乙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脂肪酶添加量0.5%、酸醇物质的量比1:1.3、反应时间12.2h、反应温度30℃,转速150r/min。在此条件下,己酸乙酯产率实际值为81.6%,与预测值相近。结论: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响应面法对无溶剂体系酶法合成己酸乙酯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3.
花香型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花香型红茶的香气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本研究以黄山群体种一芽二、三叶的茶鲜叶为材料,通过传统加工工艺制得普通工夫红茶,通过萎凋、摇青、揉捻、发酵、干燥的制作工序,制得花香型红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香气成分及组成比例,并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香型红茶与普通工夫红茶在香叶醇、水杨酸甲酯、α-毕橙茄醇、香叶基丙酮等成分上存在显著区别,其中水杨酸甲酯、反-2-己烯基己酸等在摇青叶中大量生成,苯甲醛、香叶醇等在发酵阶段相对含量大量增加,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反,反-2,4-壬二烯醛、(Z)-己酸-3-己烯酯等在成品茶干燥阶段相对含量增加;在花香型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反-2-辛烯醛、苯乙醛等物质的相对含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反,反-2,4-壬二烯醛、反-2,4-癸二烯醛、(Z)-己酸-3-己烯酯、反-2-己烯基己酸等物质相对含量逐渐升高,香叶醇、水杨酸甲酯、α-毕橙茄醇等物质相对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酯类物质对浓香型白酒的口感和风味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产己酸菌产生的己酸和酒精作用生成的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的主要香体成分。产己酸菌是浓香型白酒窖泥中能够影响白酒风味的重要微生物。该文总结了浓香型白酒窖泥中产己酸菌的形态特征和代谢途径;不同培养条件如乳酸亚铁、不同碳源、不同氮源对产己酸菌的影响;对产己酸菌与酵母菌、放线菌以及产甲烷菌等不同菌种共培养以及产己酸菌在窖池养护等实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白酒窖泥中筛选优质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与白酒提质増香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己酸和乙醇为底物,研究了红曲霉粗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及其影响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己酸的消耗量在0~8 h内迅速上升,随后则缓慢上升,反应24 h后,趋于平衡。过量的乙醇对反应有抑制作用,但随着己酸浓度的提高被部分解除。当己酸浓度在15.81~142.31 mmol/L,反应初速率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可视为单底物反应。红曲霉粗酶含多种酶类,酶促酯化反应机理颇为复杂,其动力学关系受多种条件控制,依据试验结果建立的经验数学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其粗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催化形成的主要产物为己酸乙酯,其次为辛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和苯乙醛,其OVA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类酶促反应的产物适合白酒等产品风格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己酸、乳酸、丁酸、乙酸的浓度以及pH值对浓香型大曲酯化酶催化合成四种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曲酯化酶催化合成四种酯的最适酸质量浓度分别为己酸8 g/L,乳酸1 g/L,丁酸9 g/L,乙酸12 g/L;在同一酸浓度条件下,大曲酯化酶催化合成己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最适pH值均为4.5,乳酸乙酯最适pH值为6.0;大曲酯化酶催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混合酸的试验结果表明,己酸乙酯的合成以酯化酶催化反应为主,而乳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合成以化学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7.
The aroma of Rhine Riesling must and wine was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intense odor-active compoun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special designed method of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 to detect characteristic odorants,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GC-MS. Generally,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ed higher odor intensities for the wine than for the must samples. The aroma substances 2-phenylethanol, 3-methyl-1-butanol, 3-(methylthio)-1-propanol, ethyl propanoate, ethyl butanoate, ethyl 3-methylbutanoate, 3-methyl-1-butanol acetate, ethyl hexanoate, ethyl octanoate, ethyl 3-hydroxybutanoate, 2-phenylethyl acetate, hexanoic acid, 3-methylbutanoic acid, butanoic acid, β-damascenone, γ-undecalactone and 4-vinylguaiacol were detected as the most active odorants in the Rhine Riesling wine. The aroma of Rhine Riesling must was characterized by 2-ethyl-1-hexanol, (E)-2-penten-1-ol, 1-terpinen-4-ol, benzyl alcohol, 2-phenylethanol, α-terpineol, d-limonene, β-damascenone, 3-methylbutanoic acid and benzeneacetaldehy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