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基于RTSP协议的流媒体应用逐渐得到普及,并且网络和网络应用正处在从IPv4向IPv6过渡时期,而RTSP 1.0并未规定如何在IPv6网络中传送流媒体。为了解决流媒体在IPv6网络环境下的传送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IPv6的流媒体传送方案,在研究IPv6对流媒体传送增强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IPv4与IPv6套接口的差异,运用IPv4/IPv6兼容套接口编程技术,重新封装开源流媒体项目live555底层数据通信模块GroupSock,并修改上层传送协议,最终实现流媒体在IPv6网络下的传送。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支持IPv6网络环境下的流媒体传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基于RTSP协议的流媒体应用逐渐得到普及,并且网络和网络应用正处在从11%4向IPv6过渡时期,而RTSP1.0并未规定如何在IPv6网络中传送流媒体。为了解决流媒体在IPv6网络环境下的传送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IPv6的流媒体传送方案,在研究IPv6对流媒体传送增强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IPv4与IPv6套接口的差异,运用IPv4/IPv6兼容套接口编程技术,重新封装开源流媒体项目live555底层数据通信模块GroupSock,并修改上层传送协议,最终实现流媒体在IP、r6网络下的传送。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支持IPv6网络环境下的流媒体传送。  相似文献   

3.
顾军  张瑾  夏士雄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2):5411-5413,5416
互联网正朝着IPv6的方向发展,P2P应用将是推动IPv6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但P2P业务在推动Internet宽带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问题和安全隐患.介绍了对等网络的基本概念,讨论了IPv6对P2P的支持功能,总结了应用于IPv6环境的P2P流量识别策略,设计了支持P2P流量识别的IPv6流标签和跳到跳选项,提出了面向IPv6的P2P流量管理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功能组成及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网络电视直播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流媒体的在线直播系统架构,它针对流媒体传输要求带宽高、延迟小、实时性强等特点,采用P2P模型中的混合模型,实现了一种动态自适应的区域自治机制.对P2P网络中的信息源进行实时动态分配,极大地提高了各节点间信息传输速率,并且采用RTP、RTSP等流式传输协议,使整个P2P网络的信息传输稳定性、安全性都有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IPv6技术与P2P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特点[1],在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IPv6下P2P视频系统的整体实现架构,采用C++编程语言,利用ACE网络编程库,实现了在IPv6网络环境下的P2P视频系统,并对IPv6网络环境下的P2P视频应用系统进行了验证测试与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设想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传输的调度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P2P网络模型的优缺点,介绍了基于DONet模型的P2P流媒体传输系统的广播协议(PMCC),根据该协议提出了一种最少优先的动态数据量请求调度算法,并通过在Matlab下的程序仿真测试,证明应用该算法可以实现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传输系统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移动实时流媒体应用对P2P环境提出的安全性方面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2PSIP的移动实时流媒体系统MPSLSS的安全架构.针对MPSLSS系统的可管控性设计了一种分层混合式P2P网络架构,并采用STRIDE模型举例分析了MPSLSS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实时流媒体应用的系统安全架构,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技术的网络流媒体模型,该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可以充分利用空闲网络带宽,在占用少量服务器资源的同时达到理想的视频播放效果。文章进一步利用元胞自动机对该模型和传统模型进行了模拟及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服务器资源占用和用户的支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网络流媒体模型。  相似文献   

9.
当前,商用实时流媒体P2P系统同时为终端用户提供多个频道的服务.为了保证服务品质,P2P提供商通常采用超额资源分配的方式,这导致在网络环境多变环境下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针对此问题,在分析P2P频道品质的基础上,提出多频道系统动态资源调配策略.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基于每个频道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对各频道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有利于提高P2P系统的流媒体品质,同时避免在网络环境急剧恶化情况下频道品质普遍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P2P流媒体通过在流媒体服务系统中引入P2P技术,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服务能力,并有效避免了P2P应用的诸多弊端,是当前网络条件下一种较理想的多媒体分发技术.  相似文献   

11.
As IPv4 address pool has been completely depleted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IPv4 to IPv6 has become a trend, P2P video streaming through IPv4/v6 hybrid network is now needed, for equipm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IP addresses widely exist on the Internet. Traditionally, large-scale commercial P2P-IPTV systems have been deployed in IPv4 networks. However, these systems do not support equipments with IPv6 addresses and cannot work in IPv4/v6 hybrid network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we propose a novel dual-stack-based architecture to distribute contents to different network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system is the dual-stack tracker which makes all equipments with IP address interconnect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 a hybrid network. Meanwhile, equipments with IPv4/v6 addresses act as bridges, which distribute contents to IPv4 and IPv6 networks.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make all equipm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IP addresses work in one system, analyz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results related to the use of IPv6 bandwidth. This system has been deployed and broadcasted the 2010 FIFA World Cup South Africa with 755 kbps video stream, and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video over IPv4/v6 hybrid network for a representativ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2.
基于P2P的IPv6虚拟网络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Pv4向IPv6转换是Internet发展的趋势。针对双栈和隧道过渡技术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P2P的IPv6虚拟网络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双层无结构拓扑实现IPv4/IPv6路由表的构造和查找,通过动态隧道管理机制自动设置和维护IPv6节点间的隧道,提高隧道管理效率。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系统可扩展性和可行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P2P流媒体网络中普遍存在一些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对网络的安全和通信性能起着重要作用,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尤为重要,而传统方法对于大规模网络的关键节点识别时间开销很大,无法保证实时性。提出P2P流媒体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识别算法,结合混合模式的网络结构特点,采用分区域的计算模型解决网络规模过大造成的巨大时间开销问题,根据节点的贡献度和传播能力差异定量化描述节点的重要性程度。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快速获得节点重要性排序,有效识别P2P流媒体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4.
下一代Internet协议IPv6已经成为当今网络发展的热点,安全特性是其主要的优点之一.然而,在IPv6协议及其过渡技术中其实存在着不少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全面地分析了IPv6协议本身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在从IPv4到IPv6的各种过渡技术中存在的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5.
随着4G网络中IPv6安全机制的引进,网络层的安全性得到增强,同时,IPv6安全机制的应用对4G网络系统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次基于IPv6核心网络下4G网络安全面临威胁和存在安全问题,IP技术的使用为产业带来新业务、新活力,同时为网络带来新的安全隐患。最后提出在IPv6技术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下对IPv6技术分析和4G网络防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增长以及IPv4地址空间的逐渐耗尽,IPv6作为Internet协议的下一版本,对IPv4的取代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必然。但是,由于IPv6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性以及IPv4向IPv6过渡期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上的新的风险和威胁,同时和传统的IPv4网络相比,一些固有的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研究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安全关键技术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基于IPv6技术对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增长以及IPv4地址空间的逐渐耗尽,IPv6作为Internet协议的下一版本,对IPv4的取代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必然.但是,由于IPv6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性以及IPv4向IPv6过渡期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上的新的风险和威胁,同时和传统的IPv4网络相比,一些固有的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研究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安全关键技术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基于IPv6技术对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P2P技术作为一种较新的网络技术以其巧妙的方式将网络中的用户连接起来,极大地加速了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用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网络带宽进行资源共享。随着IPv6地址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将会使用IPv6地址,而原有的P2P应用程序对IPv6用户的支持都不太理想,拥有IPv4地址的用户和拥有IPv6地址的用户无法进行有效的通信。在实际P2P站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单栈P2P站点拓展到双栈应用。  相似文献   

19.
IPv6 因其巨大的地址空间和内嵌的安全机制,已经开始逐步取代 IPv4 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网络协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 IPv6 相比 IPv4 具有的优势,IPv6 自身的安全机制以及 IPv4 向 IPv6 过渡的主要技术。其次重点探讨了 IPv6 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安全对策,主要针对协议过渡技术,IPv6 协议自身,移动 IPv6 存在的隐患,以及 IPv6 对现有安全体系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建议。最后对 IPv6 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