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网融合”将彻底颠覆用户对终端功能的传统认知,特别是视频业务,早已不再是电视屏幕的“专利”,通过多屏方案,我们协助广电将视频内容融合到不同终端上,并帮助用户实现无缝的连接和无缝的播放感受。“多屏业务”或“三屏合一业务”,通过三屏融合实现业务层面、控制层面和承载层面的完美融合,正是针对这一业务趋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三网融合”将彻底颠覆用户对终端功能的传统认知,特别是视频业务,早已不再是电视屏幕的“专利”,通过多屏方案,我们协助广电将视频内容融合到不同终端上,并帮助用户实现无缝的连接和无缝的播放感受。“多屏业务”或“三屏合一业务”,通过三屏融合实现业务层面、控制层面和承载层面的完美融合,正是针对这一业务趋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周叶 《通信世界》2010,(37):29-29
三网融合时代,多屏合一成为新的潮流,上海贝尔新推出的多屏业务方案,为运营商带来新的盈利点。今年是中国三网融合的元年,真正跨越了通信网络、Internet和电视网络这三种异构网络的融合业务——"多屏业务"或"三屏合一业务",通过三屏融合实现业务层面、控制层面和承载层面的完美融合。多屏业务是三网融合最典型的业务,它能随时随地地支持各种设备来访问个人的视频内容,给用户带来的是无缝的连接和无缝的播放感受。  相似文献   

4.
多屏业务是三网融合的典型业务,也将是有线/无线宽带的下一个业务大趋势。目前,在单一的网络(IPTV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中很难为终端用户提供新的视频相关的增值业务,而多屏业务带来的机遇恰恰在于它能够向用户提供跨屏操作(跨网操作)的能力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特别是跨多种平台的视频业务遥控管理、节目内容管理、订购信息等数据仓库管理、交互及广告管理等,从而带来更多的增值业务商机。对多屏业务所带来的三种典型增值业务——多屏屏幕适配业务、多屏业务的跨屏录制业务、智能多屏交互业务,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三网融合是国家当前的战略举措.华数集团战略规划总监应必善认为目前行业r8表现出了4个趋势:(1)终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成为趋势。互联网电视和IPTV则是三网融合中最重要的业务形态之一:(2)视频传播向着多网络、多屏幕的方向发展.视频将通过广电网、互联网、宽带专网和移动通信网向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Pad屏、车载屏传播;  相似文献   

6.
1引言多屏业务是三网融合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其将业务向原来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所使用的终端进行扩展,实现同一业务在不同终端、不同网络间的统一服务,改善了用户的收视体验。作为多屏业务的基础,将现有互动电视业务向多屏方向扩展,成为当前有线网络运营商所开发业务的一个热点。其中直播类业务比较容易处理,通过架设多路转码器,即可实现高清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给用户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冲击.从三网融合关键业务(IPTV、互联网视频、手机视频、三屏共享)着手,对三网融合下电信业务平台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业务平台及终端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8.
杨若新 《中国有线电视》2013,(11):1247-1248
介绍在三网融合大背景下互联网视频对有线电视造成的竞争和冲击,提出以CATV多屏业务应对移动互联网视频的必要性,以及多屏业务应加强内容尤其是本土化内容建设的观点,同时对CATV多屏业务基于单向、双向有线电视网络的技术实现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线电视》2011,(7):814-814
6月30日,烽火普天、精伦电子、华科大等40家“三网融合”相关企业、单位,存东湖开发区成立产业联盟。联盟成员表示,武汉三网融合应以全媒体业务为突破点,通过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形态,为用户提供融合互动电视、多媒体融合通信、电视互联网、视频增值业务等服务,并达到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三屏”互通,实现业务接入、内容管理等6个方面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有线电视技术》2013,(6):134-134
近日,中国数字电视及三网融合龙头企业一数码视讯成功中标广东省网四屏互动系统项目,成为继湖南省网后的又一商用案例。四屏立动是指充分利用智能移动终端的优势,让广电业务从传统的电视终端扩展到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可以使用终端,通过广电网络.连接到广电前端机房,交互业务数据,并完成视频播放功能。因而四屏互动成为各个运营商改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提高用户粘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趋势下,云转码平台能够有效提高运营商流量经营的效益,促进视频融合业务的发展,挖掘视频内容的价值,为移动互联网规模发展提供应用支持。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一云多屏"正在成为视频行业重点布局的发展方向,以用户为核心,在包括移动终端在内的多种终端之间形成无缝的视频资讯传递、互动和可定制的统一服务,而视频网站多屏应用的转码需求则孵化出一个视频转码市场。如何智能适配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将互联网及自有的海量视频资源智能转码和分发,成为移动互联网云转码平台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1 多屏融合带来的挑战 当前,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网络视频服务正在走向多屏融合.除了传统的TV、PC等方式,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都可以作为观看视频内容的终端,帮助用户随时随地访问视频内容,用户可以随意地在多屏间进行视频切换.多屏的融合给用户带来无缝的观看感受,提升了用户的视频体验.通过提供多屏业务,网络视频运营商可以提高用户的粘性,增加运营商收入.贝尔实验室的调查研究表明,2012年全球"多屏"用户达到6400万,业务收入达到186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世界宽带网络》2010,(4):57-57
上海全景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协同思科推出三屏融合的产品,包括了全景的终端、Backoffice等产品方案,为运营商提供完整的三网融合时代的互动视频与增值业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3G时代到来,国内三大运营商由提供单一产品或多产品延伸至提供融合产品。"业务+终端"的模式打破了网络、业务和终端各自的边界,从一体化的视角收集用户需求,了解业务特性,规划产品或方案。本文分析家庭"第四屏"在打造运营商融合业务体系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业务场景和技术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5.
《电信网技术》2013,(1):92-93
1引言 当前,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网络视频服务正走向多屏融合。除了传统的TV、PC,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都可以作为视频内容的终端,帮助用户随时随地访问视频内容,随意地在多屏间进行视频切换。多屏的融合给用户带来了无缝的播放感受,提升了用户的视频体验。通过提供多屏业务,网络视频运营商可以提高用户的黏着性,增加运营收入。据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调查表明,2012年全球“多屏”用户有望达到6400万,业务收入将达到186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通信世界》2012,(47):34
Fonsview全套解决方案具有灵活的业务提供能力,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实现用户通信、娱乐、生活、物联网应用等综合业务,得到运营商的广泛认可。伴随着近几年视讯行业的高速发展,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在多终端或多屏业务之间形成视频传递、分享和定制化的融合视讯业务,正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用户通过一站式接入模式获得宽带、TV、通信等多种服务的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获得市场青睐。与此同时,融合视讯的业务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例如互动电  相似文献   

17.
1引言为响应国家和广电总局三网融合要求,适应融合形式全面快速发展,双向、互动、跨网络、跨终端、跨域互通将是重要的技术和业务发展方向。东方有线2012年开始计划开发多项互动跨屏业务,其中就包括金融类应用。对于金融类应用来说,主要要求是扩展电视金融应用功能、增加面向高清用户的服务体验、提供跨终端的金融服务,跨屏互动彩票就属于此类金融服务中较为典型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将是UHD电视的元年!UHD TV的出现将彩电厂商的重点再次挪到电视的本质,即画质上来,技术的更迭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清晰的临场感和沉浸式体验,也将为电视行业带来新的市场增长点。近些年,"三网融合"成为整个通信行业最大热点之一。三网融合包含业务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等诸多方面。三网融合是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中,"网络"的融合作为三网融合的根基所在,至关重要。上海贝尔遵循广电网络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  相似文献   

19.
《卫星与网络》2013,(5):78-78
近日,中国数字电视及三网融合龙头企业——数码视讯喜传捷报,其明星产品"爱互动"系统成功中标广东省网三屏互动项目,这让数码视讯再一次走在了三网融合平台技术的最前端。随着三网融合和IP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面临着多样化的收视选择,收视习惯正由传统的电视屏转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如何留住用户是摆在广电运营商面前的迫切需求。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文化事业发展较快、较开放的省份之一,在三网融合新技术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国内多屏互动产品的引领者,数码视讯"爱互动"系统技术领先、功能丰富、  相似文献   

20.
张琳  陈洪涛 《通信世界》2012,(22):26-26
在TD-LTE与现网TD-SCDMA互操作测试以及多模终端测试中,上海贝尔与两家多模终端完了测试,验证了多模终端的性能以及多模组网的效果,这些测试结果标志着上海贝尔和中国移动在为国内用户提供超高速移动宽带业务的征程中又迈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