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分析了黄河河道工程险情发生的原因,重点论述了丁坝附近的水流结构特性及丁坝主要险情的机理;依据历年来工程出险资料统计分析了现状河道工程险情的特点,即现状河道条件下,河道工程重大险情基本上集中在控导工程一类,从险情的时间分布上,有涨峰阶段,洪峰阶段和落峰阶段;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河道工程险情不仅易在大水时期发生,小水时、非汛期也可能发生;在1000-2000m^2/s流量下出险的频率最高,可达到33.7%。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坝垛险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水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淤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坝垛险情较50-70年代现出新的特点。在分析坝垛出险原因和险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道整治工程布局,修建少抢险新型丁坝和对已有坝进行加固,以减少坝垛出险几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工合成材料在黄河河道工程抢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工程出险资料统计,在现状河道与来水条件下,河道整治工程在涨峰阶段,洪峰阶段和落峰阶段均会发生险情,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河道整治工程险情不仅易在大水时期发生,小流量,非汛期也会发生。抢险试验研究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在实际抢险中的应用表明,利用土工合成材料进行防汛抢险与根石加固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2013年汛期,黄河山东段河道较大流量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河道整治工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根(坦)石走失、坍塌险情,有的工程甚至出现了较大、重大险情,防洪工程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对黄河山东段河道工程险情情况、特点、出险原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工程抢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及时加固根石,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工程的监测和日常管理、维护;抢早、抢小,争取抢险主动;有计划地拆改、加固结构不合理的坝岸;研制、推广新型根石探测设备;探索适合黄河下游的根石加固方式方法,确保根石抛投到位,为其他河道工程管理、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流量和含沙量对水质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石伟  王光谦 《水利学报》2002,33(5):0051-0055
为了研究近年来黄河下游水环境容量萎缩的内在机理,本文用流量级频率分析的方法,对1982~1984年黄河下游花园口、泺口水文站实测水质分析成果表中的耗氧量、溶解氧及其相应流量进行了分析,得到在平滩流量下黄河下游河道对污染物输运能力最强,而且此时其水环境容量也最大的结论。随着花园口、泺口水文站平滩流量由1958年的8000m3/s和9200m3/s降至1999年的4000m3/s和3000m3/s,黄河下游水环境容量萎缩是必然的。本文又通过统计分析得知含沙量对黄河下游水质监测数据中的耗氧量及溶解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2002~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山东段河道整治工程出险情况,简要分析了险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从探寻出险机理、减少险情发生、险情有效抢护等方面出发,提出了需要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①河势演变规律研究;②优化河道整治工程布局;③根石踪迹及出险机理研究;④坝岸稳定研究;⑤河床基础硬化加固研究;⑥机械化抢险设备优化组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黄河下游宽河道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采取“宽河固堤,窄河弱防,整治中水河槽”方略治理黄河下游宽河道,在强力推进标准化堤防和完善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前提下,进一步缩窄河道,修建抵御8000m^3/s流量的滩区堤防;利用模型试验、移动组合式导流坝和超低潜坝技术,探索和进行小水河槽整治,提高滩区安全保障能力和控导工程对于中、小水的约束与控制作用,提高中、小水流的河道输沙能力,构建以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为主体的排洪输沙体系,实现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相对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在简要回顾河道整治工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黄河下游来水的变化。用平均流量和平滩流量两种方法分析了今后河道整治工程的设计流量,认为其应在1 000 m3/s左右。同时,提出了降低新建、续建工程坝顶高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曹金刚 《人民黄河》2004,26(4):38-39
沁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素有“小黄河”之称,河势游荡多变,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治理,特别是没有具体整治参数。在介绍沁河下游河道概况、水沙特性的基础上,对沁河下游河势相对稳定的石荆桥以下24k。河道治理数据重点进行了分析,并借鉴与沁河相近的漳河河道整治经验,提出沁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参数为:整治流量600m^3/s;整治河宽200~300m;排洪宽度为两堤间现有宽度。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96.8”洪水及河势工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6.8”洪水是1985年以来黄河下游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演进速度慢,传播时间长,长河段出现历史最高水位。洪水期间,除缺少整治的河段外,河势没有发生的变化,堤防险情相对较少,但由于坝垛根石额大,河道整治工程出险多,滩区淹没面积较大,经过抗洪抢险、洪水安全入海。  相似文献   

11.
 在定性分析涌潮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助BP神经网络建立了盐官站潮头高度的预测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结合正交试验设计理论,定量地分析了各因素对涌潮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潮头高度与下游潮汐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河道地形呈负相关关系,当径流流量小于7 000 m3/s时,潮头高度与上游径流也呈正相关关系,超过此范围,则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造床流量的变化及其对河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计算黄河下游的第一造床流量和第二造床流量,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槽的萎缩过程。第一造床流量与年水沙量的关系分析表明,黄河下游的深槽平浅滩流量700~1000m3/s是相对稳定的,恒定流的平衡输沙能力约为18~21kg/m3。通过小浪底水库拦粗排细年平均拦沙约3亿t,并在汛期强化调水调沙运用,基本可以控制黄河下游河槽的淤积萎缩。第二造床流量和平滩流量的关系分析表明黄河下游恢复和维持平滩流量约4000m3/s的中水河槽是比较合理的。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状况,提出了恢复和维持黄河下游稳定中水河槽的措施,并探讨了强化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维持黄河下游主槽平滩流量4000m3/s所需水量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基于黄河下游历史实测资料,分析了流量、水量、含沙量和来沙量等主要因素与主槽形态的响应关系,通过对未来入黄泥沙形势、黄河下游洪水形势、黄河下游不同量级洪水的挟沙能力、不同量级及历时的洪水塑槽机理分析,阐述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将主要在洪水期下泄的特点,以及未来下游来沙量8亿~9亿t情况下,黄河下游主槽不萎缩所需洪水条件,即维持下游主槽过流能力4000m3/s左右,对应的塑槽水量应维持在60亿~70亿m3。  相似文献   

14.
黄河宁夏段氨氮污染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黄河宁夏段氨氮污染状况水质监测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宁夏全区氨氮污染源进行调查发现:水质迭不到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河段在银川至石嘴山段,主要集中在枯水期,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和城镇生活的点污染源.氨氮主要的陆域排放源是银川市和石嘴山市。氨氮点污染源排放显著地影响着黄河宁夏段枯水期水质,对丰、平水期水质影响不明显。黄河宁夏段流量大于600m^3/s时。水质在氨氮方面达到规划水质目标,小于600m^3/s时,污染源必须减量排放。排放量应视当时的流量而定。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新昌江流域的径流和各项用水的基础上,将环境用水优先于发电用水来考虑,通过优化调度长诏水库,在满足各项用水的前提下,调高新昌江枯水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环境用水的需要,可以将80%典型年最低日平均流量从2.03 m3/s(1985年10月9日)提高到6.91 m3/s,提供水量6 677万m3,用于改善河道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市引青济秦工程以洋河水库为界分西线工程和东线工程。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洋河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藻类频繁爆发,严重影响了北戴河和秦皇岛市的城市供水质量。因此,实施引青济秦东西线对接工程,实现引青济秦全线封闭输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引青济秦东西线对接工程的设计规模为:2010水平年设计流量为5.36 m3/s;2015水平年设计流量为5.79 m3/s;2020水平年设计流量为7.30 m3/s。文中通过效益分析,认为该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并且社会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赣江流域年最大日径流量在过去60a呈现出显著的变异特征,以此为样本序列,选用广义极值(GEV)分布来对其进行拟合,并基于五种气候模式输出结果对未来设计洪水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所选协变量包括时间t、洪水前N日降水量和下垫面信息。相关关系分析表明,N=10时降水与洪水关系最为密切,但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仅呈现出微弱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表明,洪水序列服从Weibull分布,其中形状参数ξ=-0.169、尺度参数σ=2 078.9、位置参数μ=65.1c+437.1。非一致性条件下的设计洪水值与传统方法计算的设计值存在很大区别,设计洪水值在1994年要偏大4 000m~3/s以上,其面临的洪水风险要远超普通年份。未来的设计洪水在低、中、高三种排放情景下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峰值出现于2040年前后,较1994年估计值偏大1 000~2500 m~3/s。  相似文献   

18.
四大家鱼产卵栖息地适宜度与大坝泄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三峡—葛洲坝水库联合调度运行后,长江四大家鱼对不同大坝泄流工况下产卵栖息地水动力环境的适宜性,在构建长江四大家鱼主要产卵栖息地水动力数学模型及产卵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模型基础上,针对大坝不同运行参数进行大坝泄流方式与四大家鱼产卵栖息地适宜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坝泄流量为10 000~15 000 m~3/s时,四大家鱼产卵栖息地具有较高的适宜度;在流量基数为10 000~15 000 m~3/s,日均流量增长率为1 000~1 500 m~3/s时,四大家鱼产卵栖息地同样有较高的产卵栖息适宜度。研究结果可为构建考虑家鱼自然繁殖的水库生态调度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1-2012年度凌汛期,黄河下游河道9年来首次未封河。凌汛期内气温较往年无明显变化,1月上旬气温偏高;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联合调度,通过人为控制流量来干预黄河下游凌汛,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大流量下泄的动力和热力因素推迟了下游河道流凌的时间;黄河下游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已经从2002年的1 800 m3/s提高到了4 000 m3/s,水流保持较大流速。受气温、流量、河槽形态等多方面综合影响,降低了黄河下游封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三峡枢纽围堰发电期泄洪调度水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水利枢纽在围堰挡水发电期泄洪运行过程中,如何既保证泄洪建筑物及其防冲设施的安全运行,又保证对下游流态和堤岸防护影响较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泄洪调度方案及其他措施等诸多水力学问题。三峡枢纽1/100模型泄洪运行水力学试验研究成果表明:经优化后泄洪的运行方式,泄洪可达68 530m3/s,坝下防洪设施及下纵围堰安全可得到保障;通过底、深孔调度并辅以降低坝前水位等措施,可在Q≤60 000 m3/s下避免底孔出流打击弧门牛腿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