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长江流域近500年水旱灾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境内长江流域近500年水旱灾害史料的统计,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阐述了历史,阐述了历史水旱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在500年中发生各级水、旱灾合计223年,平均约2年即有1年灾。另外,大水灾和大旱灾的连续发展生具有交替规律。水、旱灾发生的季节分布统计表明,大多数的水、旱灾发生在夏季节,均占统计年数的90%以上。从地区分布看,境内和茳以南地区水灾较多,以北地区旱灾较多。对今后研究水旱灾害和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信息扩散模型评估研究了盘锦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及其时空特征,全面分析水旱灾害的时空特点及发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盘锦市各区县发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较高,并且水灾高于旱灾的成灾面积、风险等级及概率;从空间分布上,农业水灾风险概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旱灾则表现出相反的分布特征。研究成果可为盘锦市科学制定新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防灾减灾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由于所处的自然气候因素和生产低下的原因,水旱灾害一直频繁发生。据历史资料记载,在1949年解放前的2665年间,发生过较大的水灾1092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较大的水灾和旱灾。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管理水利、治理江河、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历代王朝也都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4.
山西气候受季风地理地形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几乎每年都发生大面积的干旱灾害和局部的洪水灾害,旱涝交错。建国以来从发生的旱灾和洪灾统计分析,42年中有40年发生水灾,有38年发生旱灾。从历史资料统计,一般洪涝年大约每隔1.5年就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干旱年大约每隔2.6年就出现一次。尽管未发生过全省性连续两年以上的旱灾年,但全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一直影响大连市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水旱灾害。据统计,1943~1997年154年间,共发生水旱灾害113次,其中水灾67次,旱灾46次。从水旱灾害的发生规律来看,水灾和旱灾是交替出现的;从受灾的程度来看,旱灾明显大于水灾。  相似文献   

6.
1综述我国地域辽阔,河流众多,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个多暴雨洪水的国家,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据统计近两千年来,,平均每年都有一次较大的水灾或旱灾。兴修水利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国民经济、繁荣社会、促进农业增产、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兴修水利是治国兴邦的百  相似文献   

7.
水旱灾害是延安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率、范围、危害程度最为严重,故而旱灾是本区域自然灾害之首。本文就延安市水旱灾害的成因、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水旱灾害成因分析   1.旱灾特征及成因。 (1)旱灾的年际分布:公元前 16- 11世纪至 1990年间,本区域有记载发生旱灾 165年;其中建国后 1949- 1989年 40年间,发生全市性旱灾有 14年,频率为 35%;局部性旱灾 22年,频率为 55%;不旱年 4年, 40年中有 36年发生全市或局部性旱灾,频率为 90%,可谓“十年九旱”。 (2)旱灾的季节分布:旱灾的出现有单季…  相似文献   

8.
根据史料及近年水文资料将旱涝等级划为5级,从而得到陕北、关中、陕南三区的520年历史旱涝等级连续序列,并研究其旱涝变化特征及连续性.着重分析旱涝转移概率,得出陕西水旱灾害具有强度大、频次高、特续长的结论。目前应着手制定连续2~3年灾害发生条件下的各项抗灾措施,以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水旱灾害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殊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复杂的江湖关系和不断变化的水情以及十分脆弱的抗灾能力,使得湖南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省份。自有专门文字记载的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至2003年的2193年中,共出现水灾641次。尤其是洞庭湖区,更是“十年九灾”。从公元618年至今的1385年间,湖区共发生水灾293次,其中大灾49次。另一方面,旱灾也是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汪绪武 《治淮》1991,(5):21-22
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属季风盛行区。由于南北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多气旋活动,又受台风登陆影响,造成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加之长江、淮河横贯省境,洪、涝、渍、旱等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建国前500年间,安徽省淮北发生水灾211次,旱灾109次;江淮之间发生水灾185次,旱灾190次,平均不到两年即发生一次水旱灾害。因此,安徽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高频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