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尤为重要。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主体建筑形式,在保证有限的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同时,追求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平衡,通过绿色建筑维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了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区建筑规模也正在快速扩大。与此同时,能源问题和环境破坏危机加剧,城区的绿色建设情况也已经成为评判城市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标准之一,人们开始思考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二者间的协调发展。垂直绿化是符合当前城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先进理念,本文通过对城区建筑垂直绿化发展的整理和思考,以及对城区建筑垂直绿化空间主要形式的分析,从色彩、光影表达、构图几个方面提出对于城区建筑垂直绿化设计表现策略,旨在将建筑设计和生态建设结合,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畅的绿色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3.
许子羊 《山西建筑》2009,35(21):43-44
针对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内涵,并对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作出总结,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枢纽的城市综合公园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枢纽,现代城市综合公园不再是单纯用来观赏与游憩的场所,而成为区域健康发展的绿色引擎器。本文从城市空间布局及生态建设层面出发,立足于城市、人与生态环境等层面不断提升与转变的需求,探讨了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策略,即从游憩绿地到绿色海绵体、从景观孤岛到绿色开放空间、从再造自然到多样栖息地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绿色建筑的提出与发展是衡量我国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建筑的构造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节约、充分、合理的利用是创造绿色建筑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概念的理解、对当前我国已投入试用的生态城进行实践和分析引申到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城,并且从构建城市生态城的总指导方针、规划措施以及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三个方面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低碳生态城。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转型正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高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生态功能的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生态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与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强调雨水、水循环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内涵、组成及基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的水文学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空气污染严重,特别是去冬今春的重度雾霾,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内涝事件频发:城市噪声污染、热岛效应加剧、垃圾围城现象日甚……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已经进入恶化状态,加强环境生态建设迫在眉睫。形势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张静 《四川建材》2009,35(5):12-13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由之路。随着“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绿色建筑也相应产生。绿色建筑,意在把绿色理念赋于建筑,使建筑富有生机,富有活力,使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建筑和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大规模推进,由于在建筑工程巨大,导耗能大、污染高的作业方式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态环境在城市中越来越少,因此,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发展城市绿色建筑成为了当今城市生态构建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浅谈城市生态构建,让人们逐步认识到绿色建筑在城市生态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建筑”——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实践,它作为一种建筑设计观念、模式和技术思路正逐渐风靡全球,并影响到世界上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本文从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国外实例,探讨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六大构成要素——区位、设计、系统功能、建筑材料、施工和管理,并介绍了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在城市规模开发活动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寇九贵 《工业建筑》2014,(12):171-174,52
在我国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资源消耗过快,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的挑战。最近几年全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不断加剧,国家虽然在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但环境状况不断下降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关注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的同时,还应注意城市规划和建设质量的问题,通过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既有建筑和农村建筑的节能管理,实现建筑节能的全覆盖,减少和降低城乡建筑对能源的消耗,实施国家绿色生态战略,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城乡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绿色生态建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是当代和未来城市和建筑发展的主导思想。地下空间开发作为现代城市总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同时其自身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因而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思想为指导 ,采取相应的绿色生态建筑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呐  戴复东 《建筑科学》2005,21(1):6-13
尽管高层建筑在城市环境中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从本质上讲,高层建筑并不是一种反生态的建筑形式;相反,由于它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土地的侵占,在这个意义上高层建筑本身可以说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建筑形式。本文从三个层面:城市的宏观层面、建筑本身的营运系统的中观层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微观层面提出了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介绍了建造绿色建筑六大系统——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的要求,以期建设绿色建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胡肖辉 《山西建筑》2010,36(34):33-34
阐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地域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尊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并作了具体说明,以期指导实践,创造出更加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整个人类社会必须关心、面对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要优先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较快的现代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在建筑业和城市建设中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王靖松  丁丰华  肖云异 《山西建筑》2007,33(20):358-359
介绍了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及说明,从田园城市、绿带、绿道、绿色生态网络等方面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构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我国公园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8.
李霞  杨姬 《城市建筑》2014,(15):299-299
本文通过对人工山石、环境绿地、建筑物、周边水体环境等几个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让设计师能够注意到园林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细节,充分地将城市资源建设成对人民生活环境有益的设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北京集水型公园绿地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园林绿地灌溉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集水型公园绿地的途径,包括:铺设生态型透水地面、收集道路雨水、收集公园建筑屋顶的降水、收集和利用公园大型广场雨水以及利用山坡绿地、微地形绿地、公园林地进行雨水收集。对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式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