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解捻纱尾的长度、加捻室的长度和拨纱量的大小是直接影响气流捻接接头的外观、强力及稳定性的几何参数,设计与使用中应恰当选取。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BD200SN转杯纺纱机纺14^s纱产生铝灰纱的,铝灰纱在布面上的特征,提出了在设备上和运转操作上采取 防治铝灰纱的措施,并说明了其效果。  相似文献   

4.
安徽东至华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装备了山西某公司生产的BS613型气流纺纱机5台,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落纱输送带在靠近车尾部分经常跑偏,与机体接触摩擦,造成落纱输送带两边严重磨损和开裂,既影响落纱输送带的正常运行,又易增加机物料消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FA622型中频转杯纺纱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机械特性,工艺变换特点,纺纱工艺及成纱质量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生产实践中的体会,分述了气流纺纱机各主要部件(如:给棉部分,分梳部分,纤维通道部分和纺杯阻捻头等)的工艺以及纺纱器负压与成纱质量的关系,供气流纺纱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优选确定转杯纺纱机隔离盘最佳角度范围在270°时,成纱条干均匀度好、粗、细节少。  相似文献   

8.
在正常情况下BD200SN型转杯纺机的成纱捻度不匀率一般应在4.5%以内,但在日常生产中有时成纱捻不匀竟达到6%~8%,甚至更高一些。产生捻不匀超过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 机台与机台之间的成纱捻差较大若有几台转杯纺纱机同时纺一个品种的纱号时,在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机台与机台之间所纺出的纱条捻差比较大。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各机台之间的引纱速度有差异而造成。并且机台之间的引纱速度差异越大,其捻差也越大。这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整引纱速度使其基本一致来减小捻差。在调整引纱速度时最好通过电脑对捻度进行显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转杯纺成纱断头原因的分析,根据工艺原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出降低成纱断头的主要工艺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纺杯内流场具有旋转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类似于轴流风机的纺纱元件——导流器,将它安装在纺杯内输棉通道出口处,可起到改善流场的作用。实测证明,它具有提高输棉通道出口处的平均真空度和该处速度梯度的特点,而且对成纱毛羽和杯内积灰有明显的改善。同时还起到了原隔离盘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翁明  史翔 《纺织器材》2013,40(1):23-25
为解决目前铝杆锭子结构因留尾纱装置缺陷导致的多次落纱后出现锭盘缠绕纱线多,必须停机进行人工处理的问题,介绍了铝杆锭子与光杆锭子的优势及铝杆锭子现有结构的缺陷;分析了改进设计的一种可自动夹纱、自动清除尾纱、能克服留尾纱装置缺陷的新型结构锭子的动作原理.指出:该结构锭子留头可靠性高,留头率可达98%以上;可实现自动清除尾纱,不需人工清理,可减少停车时间,提高纺纱效率;能减少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气流对紧密纺成纱质量的影响,设计了一款气流导向元件,通过改变气流对纱线的作用方向,探究气流导向元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及其成纱原理。针对不同线密度的纺纱工艺,设计了相应的试验方案,并开展了对比研究,以评估所纺不同线密度纱线的条干、毛羽和强力性能。结果表明:气流导向装置可以显著改善纱线的机械性能。相较于传统紧密纺纱线,新式纺纱线在强力和毛羽方面表现得更加优异,但条干性能方面略有降低。同时,随着所纺纱线线密度的降低,强力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而毛羽改善效果则随着线密度的增大而变得更好。在纺7.4 tex纱线时,强力提高了7.4%,同时3 mm毛羽降低了16.0%;在纺14.8 tex纱线时,强力提高了3.0%,同时3 mm毛羽降低了58.1%。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小或消除在输纤通道入口处产生的气流漩涡以降低其对纤维形态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在输纤通道长轴一侧设置旁路通道向输纤通道补气,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设置有旁路通道的气流场分布,结合纺纱试验和纤维形态测试,研究该旁路通道对改善气流场分布及转杯成纱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旁路通道进行补气可消除输纤通道入口处的气流漩涡,提高纤维剥取区的气流速度,从而提高纤维剥离牵伸倍数;设置有旁路通道的转杯纺纱器对提高成纱断裂强度具有良好的作用,对降低凝聚槽中弯钩纤维的数量有一定的效果,说明消除气流漩涡和提高纤维剥离牵伸倍数有助于纤维形态的改善,从而提高成纱断裂强度。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传统型转杯纺因单分梳技术的限制只能纯纺或者混纺性能相近的纤维原料却难以生产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的问题,以及基于近年来双喂给双分梳新型转杯纺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传统型转杯纺的成纱机制以及双喂给转杯纺技术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型转杯纺纺纱器和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的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和样纱试纺实验,分析比较了传统型转杯纺和双喂给转杯纺转杯内部流场分布特征,包括转杯内涡流、气流速度以及压强分布,同时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2种转杯纺成纱系统所纺纱线的成纱结构及其成纱性能,验证了双喂给转杯纺纺纱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