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箱式电阻炉对T91钢进行冷却实验,研究T91钢连铸坯和轧制坯冷却过程中原始组织形态和冷却速度对其相变组织和临界冷却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T91钢坯冷却过程中只有铁素体和马氏体转变,并且原始组织状态对临界冷却速度的影响不同,细小均匀的组织将增大临界冷却速度;T91钢连铸坯连续冷却过程中,当冷却速度在8℃/min以上时全部为马氏体组织,冷却速度为3~7℃/min时为铁素体和马氏体混合组织,冷却速度在2℃/min以下时几乎是铁素体组织;T91钢轧制坯连续冷却过程中,冷却速度在10℃/min以上时组织全部为马氏体,冷却速度为4~9℃/min时为铁素体和马氏体混合组织,冷却速度在3℃/min以下时组织几乎为铁素体。  相似文献   

2.
用膨胀法结合金相与硬度分析研究了一种新型水轮机叶片用V、N微合金化CrNiMo不锈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行为,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及不同冷却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1、3、和温度分别为580℃、730℃、295℃和190℃,其贝氏体和铁素体分别在冷速小于0.5和0.2℃/s时出现,冷速在0.056~0.5℃/s之间时,硬度随着冷速的增大迅速增加,尔后随着冷速的增大,硬度缓慢升高。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新型高性能转向架用钢的热处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高性能转向架用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绘制出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分析了在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剖析了冷却速度与组织及硬度的关系。依据测得的CCT曲线,确定高性能转向架用钢的正火温度范围在A_(C3)(865℃)以上30~50℃,且冷却速度在1.0~2.0℃/s时,可获得细小均匀的层片状珠光体。  相似文献   

4.
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测定高碳钢SWRH77B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其终轧温度、冷却速度下的组织演变和相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高碳钢SWRH77B在950℃变形时,其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变细;冷却速度达到5℃/s时,有马氏体组织析出。高碳钢SWRH77B在终轧温度为950℃、冷却速度约为4℃/s时,其珠光体的片层间距约为97 nm,索氏体含量达到95.7%左右,表明此时的组织为最佳索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5.
采用膨胀法和显微组织分析结合方法测定了高硅铸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转变组织,依据测定的临界点和CCT制定了高硅铸钢的淬火和回火工艺,并研究了回火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连冷组织中无碳化物析出,当冷却速度小于0.15℃/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贝氏体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在0.15和2℃/s之间时,组织为贝氏体与马氏体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大于2℃/s时,转变为马氏体组织.马氏体回火后,其抗拉强度达到1830 MPa,延伸率达到13%.回火组织为极细的回火马氏体与低温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针对由某公司生产首次应用到核电上的SA508-3钢,采用膨胀法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上测定了其焊接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结合显微组织和硬度,获得了每个冷速下对应的相变点温度.结果表明,在0.015~0.05℃/s冷速范围内.为高温转变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区,0.1~7℃/s冷速范围内,为中温转变的贝氏体区,20~80℃/s的冷速范围内,为低温转变的马氏体区;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硬度值也越来越大,0.015℃/s对应的硬度值为199 HV,80℃/s对应的硬度值为546 HV,这为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C-Si-Mn系TRIP钢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相变及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一种C-Si-Mn系TRIP钢在不同连续冷却工艺条件下的组织变化情况,用热膨胀法绘制了动态CCT曲线,分析了冷却速度对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动态CCT曲线中,相变区域主要有2个部分:A→F转变区和A→B转变区;冷却速度高于10℃/s时,有贝氏体组织生成;冷却速度对铁素体、贝氏体组织形貌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测定了H08Mn2SiA钢的临界点θAc1,θAc3以及θMs;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等温转变和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组织观察和硬度测定,获得了该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了其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比较了所得曲线和同类转变曲线的差别,两者产生差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化学成分、试样原始状态以有奥氏体化条件不同,此外,确定了避免产生贝氏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为0.50℃/s。为该钢的工艺制订和进一步加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冷却速率对A356合金凝固组织和微观硬度的影响,以及T4热处理后,其显微组织和微观硬度的进一步演化.结果表明:提高冷却速率,凝固组织α?Al的二次枝晶臂间距(SDAS)和共晶Si的尺寸显著减小,微观硬度显著提高;8h的T4热处理后,相同冷却速率下的SDAS几乎没有变化,而较高冷却速率下的共晶Si更容易球化.冷却速率为9℃/s和0.15℃/s试样的微观硬度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冷却速率为167℃/s时,共晶Si在完全球化后进而长大粗化,试样的微观硬度反而降低.可见,当冷却速率较高时,细小的共晶Si仅需要相对较短的固溶时间就可以球化,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因此,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可以细化晶粒,提高性能,还能缩短T4热处理的时间,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Al-Zn-Mg-Sc合金固溶处理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通过动态电阻法测得冷却过程的电阻-温度曲线,根据曲线斜率的变化规律确定相变开始点、结束点以及临界冷却速度范围,绘制出该合金的CCT图,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观察连续冷却过程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动态电阻法测得的CCT图是可信的;在470℃,保温1 h固溶处理后,抑制相变发生的临界冷速在2 168.0℃/min以下,但高于716.8℃/min,相变主要集中在150~420℃的温度区间发生;当冷却速度较慢时,平衡相η在晶内和晶界大量析出并逐渐长大和粗化,当冷却速度较快时,合金保持了较高的过饱和度,冷却到70℃以下仍有相变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以自行设计的冷轧工作辊用锻造高速钢为研究对象,采用膨胀仪测定了其静态CCT曲线,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其高温形变后的CCT曲线(动态CCT曲线)。在金相显微镜下对不同冷速冷却后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其维氏硬度,分析了热变形对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工作辊用锻造高速钢在快冷速下得到隐晶马氏体+残奥+碳化物,慢冷速下得到的是珠光体+碳化物。冷速大于0.1℃/s时,均能得到马氏体组织,说明该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热变形对珠光体临界转变速度影响不大,但却能减小珠光体转变的温度区间和马氏体转变开始点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2.
72A帘线钢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膨胀法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测定72A帘线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分析开始冷却温度为900℃时不同冷却速度下帘线钢的室温组织和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72A帘线钢的转变开始温度降低、完成转变时间缩短、珠光体片层间距变细,但连续冷却转变条件下得到钢中珠光体组织的均匀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冰箱的节能性能,提出一种新型双压缩机耦合冰箱,该冰箱在传统的双压缩机双循环冰箱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冷变换器.冷变换器能将冷藏循环中部分低品位冷量转换为冷冻循环中的高品位冷量,提高冰箱的性能系数.文中对新型冰箱进行理论能耗分析和引入贡献率、压缩机效率等影响因素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国家标准测试工况下,带冷变换器的双压缩机耦合冰箱比普通双压缩机双循环冰箱的性能系数提高9.98%,比蒸发器串联单循环冰箱的性能系数提高13.38%.  相似文献   

14.
根据离异共析原理,对GCr15钢采用先促进碳化物析出,再变形破碎的工艺,即分别采用两道次变形工艺和三道次变形工艺在Gleeble-2000型热模拟机进行变形实验,对比不同变形工艺下GCr15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分析变形道次、碳化物析出区间冷却起始温度和冷却速度对组织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道次变形工艺在实现GCr15钢组织球化和材料软化方面较两道次变形工艺有明显优势;对于GCr15钢,在三道次变形工艺中,把未再结晶区变形温度控制在900℃,并在900~800℃采用1℃/s的冷却速度,能够形成大量的球化组织,材料明显软化,可实现钢大部分组织在线球化。  相似文献   

15.
合金元素Mo对冷轧双相钢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Mo微合金冷轧双相钢和普通C-Mn冷轧双相钢在不同双相热处理工艺下微观结构,讨论Mo对冷轧双相钢组织变化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两种双相钢以1700℃/s冷却时,均获得了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马氏体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普通C-Mn双相钢得到的马氏体体积分数多。当以5.4℃/s冷却时,Mo微合金双相钢得到的马氏体体积分数多;当加热到820℃保温结束后以5.4℃/s的速率冷却时,普通C-Mn钢的组织组成相为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Mo微合金钢的组织组成相为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Mo对铁素体晶粒的细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To develop low-cost low carbon bainitic steel,Mo-bearing and Cr-bearing steels were melted in a vacuum induction furnace and were researched by thermal simulation and hot rolling at the laboratory.As the cooling rate increases from 0.2 to 50℃/s,the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s of two steels lie between 650 and 400℃,and the final microstructures of them change from quasi-polygonal ferrite and granular bainite to lath bainite.Compared with cooling in air or by interrupted cooling,Mo-bearing and Cr-bearing steel plates cooled by sprayed water boast higher strength and superior toughness,for large-size island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oor mechanical properties.Compared to Mo,Cr is effective to isolate the bainitic reaction in low carbon steel,and the bainitic microstructure can also be obtained in Cr-bearing steel cooled at a wide range of cooling rate.  相似文献   

17.
Pure copper rod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lunmar crystals were fabricated using the downward CUS (Continuous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equipment. When the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set as the ranges of mould temperature 1100-1300℃, cooling distance (the distance from the exit of the cast mould to the start point of cooling) 10-20 nun, casting speed 0.2-2.5 mm/s, cooling water (20-25℃) volume 1000-1320 L/h, and when these parameters matched reasonably, the CUS process was performed stably, and pure copper rod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lumnar crystals with bright and smooth surface were produced. The dendritic arm spacing of the crystals in copper rod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casting speed. The results of the texture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ods has strong (100) fiber tex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