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中磷铁水为对象,选择CaO-CaF_2-FeO_3系为熔剂,在实验室范围内进行了中磷铁水脱磷的研究。实验结果得到,熔剂量为10g/100g-Fe时,脱磷率可达90%以上,并随着熔剂中%Fe_2O_3增加脱磷率增大。还说明了中磷铁水和普通铁水对脱磷熔剂成份的不同要求。根据处理期间[%P]、[%C]的变化规律,熔剂量对脱磷率影响的实验,讨论了脱磷保碳,降低熔剂用量致使该方法在工程上应用的可能性。并从熔剂的脱磷能力、回磷等方面比较了Na_2CO_3和CaO基熔剂的不同脱磷特征,指出用CaO基熔剂处理中磷铁水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 CaO—Fe_2O_3—CaF_2系熔刘,对中磷铁水预脱磷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到熔剂中 Fe_2O_3的配比对磷的分配系数和脱磷率有较大的影响,当(Fe_2O_3)≤60%时,lgL_p 和 lgη_p 随(Fe_2O_3)线性增加。还研究了脱磷保碳的可能性,结果发现适当缩短预处理时间和降低预处理温度有利于脱磷保碳。并讨论了温度、耐火材料等因素对脱磷的影响。通过半工业性实验验证:本方法处理中磷铁水在工业上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中磷铁水(半钢)预处理的最佳途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aO—Fe_1O—CaF_2—SiO_2系熔剂对中磷铁水或半钢脱磷和脱硫是可能的,用Na_2CO_3、SrSO_4、CaCl_2作为添加剂。苏打粉是一种理想的添加剂。硫酸锶能够增加脱磷能力,但它同时发生铁水增硫,用铁酸钙作为处理的熔剂能够脱磷,但不能脱硫,甚至使铁水增硫。  相似文献   

4.
用CaO-Fe2O3-CaF2-A12O3-Na2CO3渣系,不同的(CaO Na2CO3)/Fe2O3,CaF2,Na2CO3含量及以BaO部分代替Cao对铁水预处理脱磷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脱磷熔剂中(CaO Na2CO3)/Fe2O3为0.8-1.05;CaF2含量达到8%-11%;Na2CO3用量达10%-12%;BaO配入量为10%-17%时都能取得较好脱磷效果。其脱磷率可达80%-85%。  相似文献   

5.
利用CaO-Fe2O3-CaF2系熔剂,对磷质量分数≤0.0050%的钢液进行二次精炼脱磷处理,测定熔剂中添加BaO,Al2O3时对钢液脱磷速度的影响关系,实验得到CaO基熔剂对钢液二次精炼处理时的脱磷反应速度常数k值以及磷在熔渣中传质系数D(p)/δ值,结果表明,添加剂BaO具有增大脱磷反应速度的作用,而Al2O3对脱磷反应速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CaO-Fe2O3-CaF2系熔剂,对磷质量分数≤0.050%的钢液进行二次精炼脱磷处理,测定熔剂中添加BaO,A12O3时对钢液脱磷速度的影响关系。实验得到CaO基熔剂对钢液二次精炼处理时的脱磷反应速度常数k值以及磷在熔渣中传质系数D(p)/δ值。结果表明:添加剂BaO具有增大脱磷反应速度的作用,而A12O3对脱磷反应速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FactsageTM软件对以B2O3、K2O、MnO2、TiO2代替CaF2助熔的4种高磷铁水预处理脱磷渣系在1 623K时的相图进行计算,发现相图中的多数区域都有液态渣出现。根据计算相图制定脱磷实验的配渣方案,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化渣情况与计算相图提供的信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CaF2和B2O3为助熔剂,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助熔剂种类与配比对脱磷渣熔点的影响,并测定了脱磷渣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值。结果表明,以CaF2为助熔剂时,在保证脱磷渣熔点较低和流动性较好的同时,为了减轻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程度,脱磷渣中CaF2与CaO的质量分数比值以0.50为最佳;以B2O3作为助熔剂时,只有当脱磷渣中B2O3与CaO的质量分数比值达到0.16时,助熔效果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铁水预处理过程中,脱硅、脱磷、脱硫对铁水中氮含量的影响.通过进行铁水中氮溶解的平衡实验;高温炉、感应炉的脱磷脱硫联动实验;不同助熔剂对脱磷效果的比较实验,对终点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硅含量变化、温度变化对氮含量的影响较小;碳、硫是影响氮含量的主要因素;以Al2O3替代一部分CaF2做助熔剂的渣系有一定的吸氮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高磷铁矿的有效利用途径,对高磷鲕状赤铁矿进行碳热还原同步脱磷实验研究,在含碳球团中添加CaO和Na2C O3作为脱磷剂,采用D T A-T G- M S综合热分析、X R D、SE M、E DS等方法分别对高磷鲕状赤铁矿的碳热还原过程以及还原产物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CaO和Na2C O3可以显著提高脱磷率;在1 573 K、Na2C O3添加量为2 %、含碳球团碱度为1 .2的条件下,高磷鲕状赤铁矿能够被快速还原成含磷0 .09 %、含碳4 .6 %的碳饱和铁,脱磷率达到95 %;生铁中碳过饱和后以片状石墨的形态析出,生铁中的磷以夹杂物Ca3(P O4)2和Na2Ca4(P O4)2SiO4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用燃烧合成及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出致密Al_2O_3-TiC复合材料;分析了烧结温度与材料致密度、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关系;真空气氛、1650℃、保温5min烧结试样的相对密度达99.8%,断裂韧性为4.61 MPa·m~(1/2);更高温度下烧结,气相反应加剧,不利于致密度进一步提高,力学性能也有所下降。沿晶断裂是其主要断裂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炉锰铁预脱硅试验,研究了BaO渣系和CaO渣系的脱硅能力以及添加Fe_2O_3、MnO_2等对渣系脱硅的影响。在对锰铁氧化脱磷试验中,研究了初始硅含量、BaCO_3熔剂用量以及配入Fe_2O_3对脱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炉锰铁经一次预脱硅处理,使硅降至0.23%以下便可进行氧化脱磷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实现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启动,并对系统的除磷效果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分阶段培养驯化的方式进行启动,第一个阶段通过厌氧/好氧交替运行富集聚磷菌,剩下的两个阶段通过先投加NO3^-N,再由电子受体NO3^-N过渡到NO2^-N的方式对以NO2^-N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AO)进行筛选.结果经过131d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系统的启动,且稳定后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反硝化除磷能力,出水P(PO4^3-)仅为0.86mg/L,磷的去除率达到了89%左右.结论最终启动完成之后,以NO2^-N为电子受体.从各阶段磷的去除率可以看出,不同电子受体作用下除磷率有所不同,除磷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O2〉NO3^--N〉NO2^-N.  相似文献   

14.
H3PW12O40/ZrO2-WO3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H3PW12O40/ZrO2-WO3催化剂,并通过FT-IR、XRD对其进行了表征。以H3PW12O40/ZrO2-WO3为催化剂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环己酮用量为0.20 mol,在n(环己酮)∶n(乙二醇)=1∶1.5,带水剂环己烷的用量为8 mL,反应时间45 min,催化剂的用量占反应物量总质量的1.0%的优化条件下,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收率可达58.2%。  相似文献   

15.
Anaerobic-anoxic-oxic(A_2O) reactors, as the core parts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WWTP),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achieve the reliability of denitrification and dephosphorization.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optimal operation of A_2O reactor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nonlinear dynamics and large uncertainti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robust optimal control(ROC) strategy i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A_2O reactors. First, data-driven systematic evaluation criteria are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operational indicators of changeable conditions. Second, a robust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designed to select the optimal solution. Third, a fuzzy neural network(FNN) is used to track the optimal solution in the control process. Finally, this proposed ROC strategy is applied to the phosphorus removal benchmark simulation model(BSM1-P) and the real A_2O reactor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trategy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real A_2O re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