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叠前反褶积技术是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重要手段,针对地质目标需求应采取有效的反褶积方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是需要对地震记录进行频谱分析和频谱分解,同时要设计反褶积算子,然后在共炮点域和共检波点域分两步对地震数据进行褶积,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压缩地震子波,克服激发、接收及偏移距等因素变化对地震记录的影响,同时进行了道间振幅均衡补偿,保持了数据的相位一致性,并能够展宽频谱,校正地震信号的相位谱,输出零相位子波,较大程度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该方法在大庆油田朝长地区三维资料保幅处理中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共炮点道集和共检波点道集内对Walkaway VSP资料进行分析,使得初至拾取更加合理准确,为速度模型的准确构建建立前提;使得波场分离过程中去噪更彻底,获得的有效波场更加理想,为偏移成像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最终使Walkaway VSP资料在井旁精细构造识别及薄互层描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早期2D地震资料,采用组合静校正技术消除地表起伏影响,采用噪音压制技术消除各种干扰波,采用一致性处理技术保证能量均衡、消除闭合差,采用精细速度分析技术和偏移成像技术提高分辨率、达到最佳叠加和偏移成像效果。通过二次处理的2D地震资料偏移归位较准确,分辨率和信噪比得到明显改善,反射波组连续性增强,断裂断点更清晰,剖面能量一致性更好,为下步构造解释提供了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Reshef在偏移中提出的“逐步-累加”法的思路,基于惠更斯原理,实现了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叠前单程波方程的波场正演.对正演数据的偏移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波场延拓静校正理论先进,但需要精确的近地表模型。通过起伏地表正演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将该方法应用于CDD地区海底电缆采集资料,中深目的层的连续性和信噪比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菱塘桥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涉及四块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资料采集年代较早,时间跨度较大。本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目的层缺乏统一的特征,断层断点模糊。为进一步提高目的层资料质量,本次处理重点从炮点位置校正、不同区块拼接时差校正等基础工作做起,在此基础上进行一致性问题、偏移成像及叠加速度场、偏移速度场等关键问题的测试与处理。最终成果较老剖面在波组特征上有所提高,在部分剖面中,断层的成像质量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地震采集中传统的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方形排列的采集参数试验新方法。新方法在保证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前提下,侧重于提高资料的分辨率。通过组合检波中的纵横向基距连续变化以及组合图形的不同系统全面地分析其对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影响,并在分析不同采集参数的单炮记录品质的同时,分析与之相匹配的组合叠加、覆盖次数等参数。  相似文献   

8.
现场的地震资料处理是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实时质量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从而确保了后续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资料精度。本文从地震资料采集现场处理的的5个质量控制手段进行论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记录磁带的质量控制、SPS质量控制、炮点和检波点的质量控制、炮点能量的质量控制、综合质量控制以及现场剖面的质量控制,这些手段可以为从事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疆某地区处于南天山山前斜坡带,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地表起伏剧烈、构造发育复杂,地下逆冲推覆、高陡构造发育,造成了地震资料品质差、波场复杂等问题,给地震成像带来很大困难。在项目中不断提高与解释人员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对整个区块的地质认识,通过针对性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攻关,新成果剖面波组特征清楚,反射层次齐全,接触关系、尖灭点清楚,反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塔里木盆地地震资料采集时,随着地震道的不断增加以及炮检距的不断增大,野外原始资料在远炮检距处存在一组有效反射信息即广角反射。由于广角反射波被折射及其他干扰所掩盖,因而不易被认识。巴楚地区周边构造和基底构造复杂,目的层埋深大,断裂发育,高陡构造带成像不清楚。本次研究针对深部地层的广角反射波,分析广角反射波的形成和分布特征,有效识别广角反射波和线性干扰波,建立针对广角反射波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方法,利用广角反射波成像来提高巴楚地区中、深层及窄陡构造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11.
V SP资料用于提供地下结构的高分辨率信息,但其成像质量通常受到多次波的干扰,影响了地下真实反射界面的识别。本文介绍一种数据驱动的V SP多次波压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反馈迭代原理,综合利用地面和井中地震数据,资料中的多次波进行预测并基于最小能量准则实现自适应相减;同时,利用V SP资料中直达波,可以预测出下行波场,进而提取上行波记录。简单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实现V SP资料多次波压制及上下行波场分离,且无需地下模型先验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三江盆地二位地震资料处理存在着较多的难题。如:静校正复杂;在逐步压制各类干扰的同时,难于保护低频有效信息和波组特征;波场复杂,准确拾取叠加速度比较困难。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该地区地震资料的精度,是该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目标。通过综合应用各种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处理、噪声衰减、偏移等技术和方法,解决了该地区资料处理的难题,提高了地震资料的精度。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的结果表明,以上处理技术和方法对该区复杂的资料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多波地震勘探包含众多信息,但其数据处理中纵、横波波场信息相互混杂,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离,波场分离已成为多波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重要的一步。τ-p变换法在众多波场分离方法中有一定优势。本文对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波场分离流程等进行阐述,并利用计算机模拟该方法,完成波场分离试验。  相似文献   

14.
杨姣  康宵瑜  吴志成  刘涛 《辽宁化工》2012,41(5):528-530
对地震记录进行小波变换,利用变换结果,建立变换结果与地层沉积旋回间存在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的应用分析,总结了变换结果与沉积旋回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地震记录的小波变换在沉积旋回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其它沉积旋回分析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鲁超  滕劲松  郭亚斌 《辽宁化工》2009,38(12):885-888
通过分析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姬塬地区地震剖面上多期进积砂岩叠加的地震前积异常现象,从已知井的层序对比分析人手,通过地质建模及模型正演等方法建立地震解释模式,采用层序地层学的解释方法,利用二维沿沟弯线地震资料,对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4+5期砂体的成因以及湖盆的变迁进行了探索性预测研究,为后续研究该区各期湖盆的演化及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展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塔南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一个主力生油凹陷,针对塔南凹陷构造复杂、岩性多变等特殊地质条件,应用JA SON地震反演软件,将地震、测井、地质信息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地震-测井联合反演,通过对地震反演资料补充测井数据高低频成分、拟声波曲线的构建以及建立合理准确的地质模型,提高该区储层预测的纵向分辨率,加强对薄互层砂体的识别能力,提高储层预测的可靠性,落实有利圈闭。  相似文献   

17.
游庆红 《广州化工》2010,38(3):227-228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本文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条件、考核制度等方面教学了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储罐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大型储罐的抗震研究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给大型储罐的地震力响应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应用ANSYS大型有限元软件,对10×104 m3浮顶储油罐简化建模,从而进行模态分析。得出了其自振特性,并提取了其前30阶固有模态。从图象分析出大型储罐罐的主要振型为环向多波振型,且罐体上沿在振动时最易发生破坏,应在罐体顶部位置设置加强圈。  相似文献   

19.
In the opening years of the new millennium, we are witnessing the creation of a “cult of innovation”. The word is on everyone's lips, and nowhere more so than in board rooms and executive offices of the world's great business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s something that every business values and wishes to create; yet it is a concept that often defies definition. It is not uncommon for a group of knowledgeable individuals to disagree not only about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but also about the meaning of innovation. One person's “innovation” can be another's “product or process improvement” (e.g., Gillette's new M3 PowerTM vibrating blade razor—innovation or product improvement?) and the ensuing dialogue frequently raises questions not only about the nature and definition of innovation, but also about the way in which innovation is used to create something useful and market-friendly. The perceived value of new concepts and inventions quite often colors whether they are seen as innovations, or whether they are seen as intellectual and/or laboratory curiosities. Moreover, concepts and inventions that might be deemed to be “innovative” (i.e., having value) at “Point Y” in history may not have been seen that way at “Point X” 20 years earlier. Innovations, consequently, are often declared retrospectively—many years may pass between the initial cognitive output and the recognition that it either represented, or was transformed into, an innovation. There are periods of time, however, whe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actual creation of true innovations, and we are in such a period. It is this broad concept—the recogn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profitable use of innovative thinking—which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宁夏永利地区影响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野外实际试验和生产资料,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等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采用小折射、微测井等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取全、取准表层静校正数据,对获得高品质的地震剖面至关重要;井深24-27m深度井炮激发,可以保证记录有足够的能量;对不同地表条件,采用相应的观测系统和施工方法,有利于提高资料品质,可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地质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