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匹配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的使用性能。针对装载机的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的匹配,分析其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并对其工作参数进行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液力变矩器的有效循环圆直径作为优化设计的设计变量,运用遗传算法对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的匹配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液力变矩器有效圆的直径从0.395上升到0.428,在全功率和部分功率匹配时涡轮有效功率分别提高了23%和6.5%,启动工况时最大扭矩提高了23%。由此可见通过优化设计能提升了装载机的动力性,对于装载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验是液力变矩器产品特性标定和可靠性验证的重要手段,为此开发了基于电封闭技术的液力变矩器性能试验机,阐述了试验机的整体方案及电气系统、测控系统的设计。试验机采用共直流母线的电封闭驱动加载技术,采用profitbus总线实现控制系统的通讯管理,除能够完成液力变矩器耐久性试验外,还可进行机械效率、原始特性、零速工况、反拖工况及超速工况等性能试验,运行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灵活,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试验机的开发为液力变矩器及同类产品的研发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液力变矩器是应用于AT和CVT等自动档变速器轿车中的一个关键零部件,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流动将发动机扭矩平稳地传递给自动变速器。由于液力变矩器的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涉及冲压、焊接、机加、装配等多项专业技术,所以前期投入大、利润低,目前国内对它的开发和应用还依赖于进口,因此液力变矩器的开发制造对推动我国汽车传动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秦中  张良 《机床与液压》2023,51(10):104-108
液力变矩器受到内部流场影响很难选择正确参数,导致输出结果误差较大。针对该问题,提出采用电增压协同技术来分配或规划电动涡轮机的功率,以协调发动机独立工作时的抛物线负载和恒力矩负载,从而得到液力变矩器输出流量精确结果,即通过分配或规划电动涡轮机功率,使车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最优。与普通增压技术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电增压协同技术,变矩器输出流量与理想情况下数值最大误差仅为0.01 m3/s,输出结果准确,能够为汽车稳定、高效行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牵引-制动型液力变矩器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对牵引一制动型液力变矩器和机械制动器的联合制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建立了以联合制动为中心的整车制动模糊控制系统仿真模块,提高了车辆的制动稳定性,实现了机械制动器和牵引一制动型液力变矩器的协同工作,对牵引-制动型液力变矩器和机械制动器的匹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液力变矩器内部流动极其复杂,目前其CFD计算已由稳态发展到瞬态。在分析液力变矩器瞬态流场特性基础上,通过UDF和动网格技术,对导叶调节过程中变矩器瞬态流场进行了CFD计算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计算得到动态特性曲线与试验曲线误差较小,说明采用的动态特性数值计算方法是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带闭锁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是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T)的关键部件.液力变矩器的辅助系统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介绍一种新设计的节能型液力变矩器辅助供油系统,并采用AMESim对该系统进行动态建模.通过仿真对系统进行分析,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功能,完成在脉动流量输入下的液力变矩器入口油压的动特性响应分析.通过试验验证仿真结果,为变矩器辅助供油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内部复杂的黏性流动状况,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计算,提出了双涡轮液力变矩器不同工况的转折点的判定,并计算了高转速工况第一涡轮空转转速。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对双涡轮变矩器的原始特性进行了预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可准确对双涡轮变矩器进行相转换点的判定以及进行双涡轮变矩器的特性预测。  相似文献   

9.
在不改变铁路轨道车用液力变速器原有性能和单级两相三元件液力变矩器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加装变矩器离心单向阀和供油控制阀,实现了对变矩器充、放油的控制和对变矩器输出力矩的控制,使液力变速器在一档起步和空档运行过程中输出力矩平稳上升,实现铁路轨道车的平稳起步,消除了起步冲击和空档走车现象,大幅度提高了舒适性和安全性。该缓冲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操作方便,还能够广泛应用于其他特种车辆。  相似文献   

10.
针对降转速发动机降油耗的特点研发了与之匹配的降转速大能容液力变矩器,利用CATIA建模、ANSYS进行叶栅的流场分析及修正、快速成型(RP)进行快速试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此类方法周期短、难度低、成本大为降低,搭载所研制出的YJSW315-8A和YJZ340这两款变矩器的装载机比未搭载该型号变矩器的节油均达到1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无级变速汽车下长坡的行驶问题,提出利用发动机制动来控制汽车行驶车速。通过试验得出不同发动机转速下的制动力矩。在不同道路坡度和速比条件下,对发动机制动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PID控制器来进行下长坡车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坡度较小时,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车速的控制,而且有一定的响应速度;坡度较大时,也可以起到辅助制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轻型卡车串联型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提出一种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系统控制导向非线性数学模型。该系统数学模型将串联型液压混合动力车辆视为多端输入和多端输出系统:输入由发动机节气门开度、液压泵排量和最大排量以及机械制动转矩组成;输出由发动机速度、发动机转矩、蓄电池压力、车辆速度和燃油流量组成。设计线性二次型积分控制器并且应用于提出的串联型液压混合动力车辆模型上,能够实现低液面控制器输出随动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策略能有效节约发动机燃油消耗,操纵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闭锁润滑油路的油压动态特性,基于对该部分调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使用AMESim软件建立闭锁润滑液压系统仿真模型。改变阀芯质量、弹簧预紧力、弹簧刚度、控制腔阀芯直径参数,对变矩器压力调节阀、润滑压力调节阀油压调控动态特性影响进行仿真分析。最后采用遗传算法,对影响变矩器压力调节阀、润滑压力调节阀油压调控动态特性较大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变矩器压力调节阀、润滑压力调节阀调压过程中油压波动幅度明显减小,油压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因涉及内燃机、液压混合动力2种动力源协同工作,所以车辆的控制系统更加复杂。针对此问题,在车辆结构上引入前置式并联结构,通过对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功能和目标进行分析,确定了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MATLAB/Simulink和dSPACE控制器,建立车辆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并在实验车上采用该控制系统进行相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重型车辆上应用前置式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系统,节油效果明显;通过引入缓冲系数的控制策略,可有效减少混合动力系统介入或分离车辆运行所带来的冲击;在制动性能方面采用恒转矩控制策略,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减速至目标车速。  相似文献   

15.
谭彧  高冬梅 《机床与液压》2005,(8):141-142,153
针对液力变矩器性能试验台完成了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研制。本文主要叙述了测试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思路。在硬件设计中给出厂数据采集和输出控制的实现。在软件设计中采用模块化思想,便于软件编程调试及移植,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显示实验曲线,试验数据采用数据库存储,扩大了实验数据的存储量。  相似文献   

16.
车辆传动桥二次调节模拟加载系统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建立了模拟车辆发动机驱动二次元件的转速控制系统和传动桥轮边加载二次元件的转矩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校正前后的转速和转矩控制系统进行了开环频域特性分析。并利用MATLAB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了输出响应特性仿真,依此对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所得有关结论,为车辆传动桥二次调节模拟加载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传统后置式并联液压混合动力车辆中二次元件在运行时会出现长时间超速或低速工况。为尽可能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同时使二次元件尽可能工作在高效区间,提出将转矩耦合器置于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并称此种结构为前置并联结构。其特点是液压混合动力系统通过变速器调速增扭后,再将动力传递至驱动桥。通过建立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仿真模型,对车辆发动机做功、油耗、起步加速性能等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了实验车验证。结果表明:前置并联混合动力结构能量回收再利用率高,节能效果明显;该结构可以有效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爬坡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