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首钢高炉炉身上部损坏因素及对炉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首钢大型高炉炉身上部损坏因素,认为高炉炉身矮胖后炉身角变小,煤气流冲刷作用增大、高炉停风频繁、亏料线等引起的热冲击是上部炉墙损坏的主要原因。讨论了炉型损坏后对高炉操作的影响。通过高炉喷补修整内形,延长高炉寿命,同时可以保持好的生产指标。  相似文献   

2.
王颖生  仝锋 《钢铁》1999,34(12):6-8
分析了首钢大型高炉炉身上部损坏因素,认为高炉炉身矮胖后炉身角变小,煤气流冲刷作用增大、高炉停风频繁、亏料线等引起的热冲击是上部炉墙损坏的主要原因。讨论了炉型损坏后对高炉操作的影响,通过高炉喷补修整内形,延长高炉寿命,同时可以保持好的生产指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炼铁精料工作的不断深入,熟料率不断提高,原燃料质量改善,人炉料粉末降低,高炉炉料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炉冶炼不断强化,以往高炉炉身中上部容易结厚甚至结瘤的情况,逐步发展变化为高炉中下部易结厚。近几年,涟钢小高炉大、中修停炉实践表明,凡停炉前生产不稳顺的高炉,均存在炉腹、炉腰、炉身下部不同程度结厚的情况。高炉中下部结厚直接影响到高炉生产的稳定,高炉生产不稳定,又加剧中下部的结厚,处理高炉中下部比处理炉身中上部结厚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对矮胖型小高炉开炉快速达产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合理的开炉料填充是开炉的关键,对于矮胖型高炉要疏通边缘气流的同时,更要疏通中心气流。通过合理的填充开炉料和进行高炉快速开炉技术,开炉6 d利用系数达3.36 t/(m~3·d),实现了开炉快速达产。  相似文献   

5.
解瑞霞 《炼铁》1997,16(3):47-48
包钢3号高炉1994年4月1日停炉进行扩容改造,炉容由1800 m~3扩大到2 200 m~3。在设计中采用有利于强化冶炼的矮胖炉型,同时采用一些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1 高炉炉型 炉型设计采用矮胖炉型,有效高度由28 300 mm 降到 27 330 mm,高径比由2.695减小到 2.356;炉缸直径由 9 700 mm增加到 10595 mm,炉身角、炉腹角分别由  相似文献   

6.
高炉炉身寿命是高炉中修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在炉缸和炉底寿命延长的情况下,炉身寿命就成了高炉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表1列出鞍钢四座高炉炉身寿命及结构特征。由表1可见,不同的高炉炉身寿命是很不一样的。最短的只有9个月(9高炉第三代),最长的可达13年零4月(4高炉第五代)。为何炉身寿命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主要决定于高炉的工作制度和炉身结构。这二者如能好的结合,在炉身下部形成一层保护性  相似文献   

7.
小高炉是否可采用与大高炉相同的操作方法,我们首先必须确定大高炉是否由小高炉递嬗演变而产生的,清楚这问题后,我们就可以说小高炉与大高炉的操作方法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但两种高炉还是各有其特点,故其操作方法当然也应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讨论"高炉利用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文权  李学金  董炳军 《炼铁》2005,24(6):53-54
能够准确表示高炉生产率的是面积利用系数,而不是容积利用系数。容积利用系数不能在不同容积高炉之间直接对比。如果需要对比,必须用Vu/A值进行修正。过去认为小高炉原燃料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不如大高炉,在国家行业标准里规定了小高炉的设计利用系数比大高炉低,而现在小高炉的实际利用系数比大高炉高出很多,又把它说成完全是小高炉容易强化冶炼的原因,这是直接对比容积利用系数引起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9.
《钢铁》1960,(6)
我厂跃进号小高炉,从1958年7月份投入生产以后,一年多以来,产量不断增加,成本不断降低。高炉利用系数由2.50提高到7.32,冶炼强度平均达到2.75吨/立方米日,有时甚至达到3.3-3.8吨/立方米日,成为我厂小高炉中的标兵。现将我厂跃进号小高炉高产经验介绍如下: (1)炉型比较合理: 这座小高炉没有用耐火砖,内衬为当地的耐火白砂石砌成,耐火度1460℃左右,外壳为普通黄砂石砌成;炉缸,炉腹部份用75×9毫米扁铁箍加固。炉型各部尺寸如下: 有效容积2,937立方米;炉缸断面积0.541平方米;炉腹高度810毫米;炉身高度2130毫米;全高5.2米;炉腰直径1100毫米;炉喉直径720毫米;炉喉间隙180毫  相似文献   

10.
魏刚 《山东冶金》2004,26(2):69-69
一项研究根据高炉容积的增加而引起的高炉形状变化特性,从填充床中的化学反应、高传热、透气性和应力场条件的观点出发,评价了高炉容积对操作效率的影响。也估测了对炉缸侵蚀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高炉容积的增加,其压力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这是由于炉喉炉缸直径比降低而引起的。(2 )对于热效率,随着高炉容积的增加,热损失降低,这是大高炉的优点,但对燃料消耗的影响不太明显。(3)由于炉身角度小的较大高炉,在其周边出现管道现象的危险很大,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4 )大高炉与小高炉相比,炉缸耐火材料的侵蚀增加。因此,炉缸的侵蚀控制…  相似文献   

11.
高炉是炼铁生产的主体,它的建设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因而,高炉的寿命一直为炼铁工作者所重视。目前,决定高炉寿命的关键已从炉缸、炉底转移到炉身,特别是炉身下部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部位。国内有些大高炉生产两年左右就因炉身损坏而被迫停产中修,以致一代高炉需要二至三次中修,这不仅需耗巨资,而且影响产量,造成双重经济损失。所以,国内外高炉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求延长炉身寿命的办法和措施,力争高炉炉体同步大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根据我厂1号高炉第二代开炉后三个月的生产实践,当原料条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适当扩大炉腹角,缩小炉身角,炉型趋于相对矮胖,炉容扩大,有利于提高冶炼强度,改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增加生铁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万爱福 《炼铁》1994,13(1):45-46
安钢水冶铁厂1号高炉改造成矮胖型后,生产一度很不理想,炉况不顺,塌坐料频繁,结瘤不止,其根本原因是对矮胖高炉的特点认识不足,未建立适合矮胖高炉的操作制度。通过分析和操作探索,找出了适合矮胖高炉特点的操作制度-小风口、大料批分装,生产指标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高炉自动化水平,增加高炉检测手段,由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四川青花铁厂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制成功高炉透气性测量装置,并在青花铁厂100m~3小高炉上进行了工业试验。已于1986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 本装置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构成的检测高炉透气性阻力指数的仪表装置,利用恒量吹扫法检测高炉炉身静压力,定时采集有关高炉炉况模拟量、计算炉腹煤气量、高炉各区段透气性阻力指数、全料柱透气性阻力指数,终端CRT显示结果及与高炉  相似文献   

15.
《炼铁》2016,(6)
对武钢6号高炉炉身黏结的处理实践进行了总结。简要分析了6号高炉炉身黏结的原因,重点阐述了高炉操作者应对黏结的处理方法,指出了高炉炉型维护的重要性。认为,球团矿、块矿软化区间与烧结矿软化区间不一致,以及高炉冷却强度偏大,是炉身黏结的主要原因;通过采用调整装料制度,强行放开边沿气流,以冲刷黏结物的方法,是处理炉身黏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型高炉,由于炉底采用炭砖与高铝砖综合结构,并设有炉底通风或通水装置,同时炉缸下部亦采用炭砖砌筑,因此,高炉内衬的薄弱环节继而转向炉身部分。从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炉子的炉身寿命较短可足证明。有的高炉炉身寿命之短已到惊人程度。如武钢2号高炉、鞍钢的4号高炉、7号高炉及太钢的3号高炉等等。本文根据武钢高炉三次大、中修的炉身寿命情  相似文献   

17.
高炉生产实现高效与长寿的统一,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直至目前还没有一座小高炉是按照一代炉役寿命达到15年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炉缸、炉底采用质量良好的炭砖砌筑,炉身下部采用铜冷却壁以达到上述目标。虽然投资有所增加,但投资效益仍然是好的。  相似文献   

18.
徐矩良 《炼铁》1993,12(5):52-54
决定炉料和煤气在炉内停留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冶炼强度。操作矮胖高炉的要点是维持正常的冶炼强度。高炉的胖度应以不迫使操作人员采用超高冶炼强度操作为限。用“超矮胖高炉—超高冶炼强度—超高利用系数“的思想来配套改造或新建高炉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现将我厂矮胖型高炉与瘦长型高炉的操作体会作简单介绍。一、高炉的内型尺寸及主要参数我厂两坐高炉原是同一类型,也就是现在的2号炉炉型,称瘦长型。 77年1号炉大修时,引用了扬州钢铁厂的炉型,改为现在的矮胖型。两者的内型设计如下: 1号炉(矮胖型) 2号炉(瘦长型) 有效容积Vu m~3 28 28 炉缸直径d mm 1950 1700 炉腰直径D mm 2450 2300 炉喉直径d_1 mm 1800 1500 有效高度Hu mm 8500 9985 炉缸高度h_1 mm 1300 1200 炉腹高度h_2 mm 1540 1645  相似文献   

20.
林成城  项钟庸 《宝钢技术》2009,(4):53-56,62
大型高炉边缘煤气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对高炉顺行影响较大,炉身结构直接影响上部炉料和气流分布。结合宝钢高炉生产实践和高炉炉身结构设计,探讨高炉不同炉身结构煤气流分布特点,以及炉身结构差异对煤气流影响原因;研究针对不同炉身结构的煤气流控制技术,探索优化高炉炉身结构设计对策,使高炉炉身设计结构与高炉下料和煤气流分布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