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本文利用EBSD和EDS对不锈钢部件的点腐蚀进行了失效分析。通过EBSD对样品弯曲部位沿横断面的应变及织构的分析发现,部件在加工过程中造成了局部的织构变化,弯曲部位内表面主要是铜织构。由于铜织构致使部件表面由非密排面组成,因此导致AISI304L不锈钢部件在弯曲内表面出现点腐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及电子背散射衍射( EBSD)技术对经30%压下量冷轧的双相不锈钢UNS S32304在1050℃下退火的显微组织转变进行了原位追踪。结果表明,轧制变形后,两相的变形抗力具有明显差异,奥氏体塑性变形量较比铁素体大;经1050℃真空退火2 min后,两相晶内取向差的变化表明铁素体较比奥氏体发生了更大程度的回复;再经1050℃真空退火5 min后,样品中两相晶粒取向与其初始取向具有较大差异,表明发生了以再结晶为主并伴有少量相变反应的组织变化。 相似文献
14.
锆合金具有密排六方结构,晶体对称性低,优先滑移系数目较少,变形机制较为复杂。本文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变形锆合金晶粒内部取向差轴(in-grain misorientation axes,简称IGMA)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轴平行于TD或向TD倾斜的晶粒,IGMA集中分布在〈0001〉轴附近,其变形机制以柱面滑移为主;c轴平行于ND的晶粒,〈0001〉轴附近的IGMA密度较低,变形过程中锥面滑移起重要作用。除了晶体取向影响,变形机制还可能受到晶粒约束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低碳钢退火板中粗大晶粒成因的EBS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SPCD低碳钢罩式炉退火板为例,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针对晶粒尺寸不均匀样品中粗大晶粒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测量结果表明,大部分粗大晶粒为(111)//ND即{111}取向的晶粒;少数为<112>//ND即{112}取向的晶粒.其成因可能有两点:(1)热轧薄板表层中形成的粗大铁素体组织将会遗传到随后经冷轧-退火的钢板中,引起个别晶粒异常粗大;(2)AIN粒子钉扎作用的不均匀使具有生长优势的{111}和{112}晶粒长大,最终形成粗大的晶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