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齿轮传递误差计算新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传递误差计算的概念模型和力学模型,基于模型推导出了传递误差与齿轮制造误差、受载变形、动载荷、齿轮几何参数等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以某斜齿轮副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软件建立精确有限元模型,使用静力学分析方法模拟齿轮平稳传动,得到啮合齿面的接触状态和齿轮传动静态传递误差;使用显式动力学分析软件LS-DYNA进行仿真分析得到齿轮传动动态传递误差;分别在时域和频域对比静态传递误差和动态传递误差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对于斜齿轮,在考虑的工况下,静态传递误差与动态传递误差差别较大,但啮合频率始终是主要的频率成分,动态传递误差中接近固有频率的频率成分幅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常山  李威 《机械设计》1997,(1):32-34,47
本文在微机上建立并求解了渐开线宽斜齿轮单自由度非线性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方程,编制了计算轮齿动载荷和动载系数的计算机程序。并将静态传递误差引入齿轮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中,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宽斜齿轮的动态优化设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齿轮传递误差对汽车变速器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反映在变速器使用过程中的NVH表现上。本文通过运用MASTA软件计算,台架及整车试验,对汽车变速器齿轮的传递误差进行了分析及优化,得出了提升变速器总成NVH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齿轮加工误差在齿轮在传动中的表现形式对传动准确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考虑啮合时变刚度和传递误差的齿轮振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多尺度方法研究了考虑轮齿时变刚度和静态传递误差激励的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给出了系统在不同激励频率下系统稳态响应的求解方法,以及系统稳态解的解析表达式,最后,用数值方法对解析法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经研究发现,由于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和静态传递误差的共同作用,导致系统产生多频响应;并且发现轮齿误差对系统响应幅值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齿轮变速箱作为电动汽车传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其出现振动,会对整台汽车的安全性以及操作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对变速箱传动系统模态进行深入分析,基于齿轮传递误差,分析齿轮变速箱振动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齿轮传动系统进行宏观参数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电动汽车齿轮变速箱传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电动汽车高速传动系统多工况下扭转振动规律和动态传递误差,建立某型电动汽车整车动力传动系统18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采用势能法计算出各级传动齿轮副的时变啮合刚度,运用切片法计算了考虑时变啮合刚度作用的各级传动齿轮副静态传递误差,并通过台架试验完成了静态传递误差检验与修正。对18自由度模型求解,得到系统的固有特性和不同工况下的动态传递误差,分析讨论了动态传递误差频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各级齿轮副的异向扭转模态频率和车轮的扭转模态频率是各工况下动态传递误差频谱的主要成分,对应不同工况,各阶模态对动态传递误差的贡献量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9.
滑动摩擦是齿轮啮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激励源.瞬时振动速度影响啮合齿的相对滑动速度,导致摩擦力的变化,从而可能增加齿轮振动.采用集中参数法,综合考虑时变啮合刚度、静态传递误差、内外部激励、支撑刚度、弯曲刚度及阻尼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时变摩擦系数的直齿轮副的集中参数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方法求解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分析齿轮系...  相似文献   

10.
林长洪  朱家诚 《机械》2011,38(8):10-13
齿轮传动系统是精密传动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齿轮传动误差对其精密性有着重要影响.在阗述引起齿轮传动误差的原因和齿轮传动误差的综合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齿轮系统传动误差计算中的几种主要计算方法(绝对值法、概率法和蒙特卡洛法)在计算齿轮传动误差中的优劣,最后结合冲槽机的二级传动齿轮对上述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可以...  相似文献   

11.
非线性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吕延军  虞烈  刘恒 《机械强度》2004,26(3):242-246
研究非线性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稳定性。采用改进的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技术给出一种自由度降阶方法,该方法将非线性油膜力及非线性自由度保留在物理空间,以增加非线性分析的精度,使降阶系统仍具有局部非线性特征。基于打靶法及将延续算法和打靶法相结合的轨迹预测追踪算法,研究系统非线性不平衡响应,结合Floquet理论分析非线性轴承—转子系统T周期运动的局部稳定性和分岔行为。  相似文献   

12.
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现代理论对一非线性转子-轴承动力系统进行研究.基于Wilson-θ法并将其改进形成一种求解周期响应的局部迭代方法.针对转子系统具有的局部非线性特征,运用该方法使得非线性响应的迭代求解仅在非线性自由度上进行.运用Floquet稳定性分岔理论,结合Poincaré映射研究系统周期响应的稳定性和分岔形式.数值结果展现系统具有周期、拟周期、多解共存、跳跃等丰富复杂的非线性现象.  相似文献   

13.
0 INTRODUCTIONThekineticprecisionoftransmissionchainisakeyproblemintheresearchofgearcuttingmachinetransmissionsystem .Thetraditionalpointofviewistoconsidertheransmissionchainonlydependsonthemanufacturingandassemblyerrorsofitstransmissionparts.Butfurthe…  相似文献   

1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由齿轮、轴与轴承所组成的齿轮传动系统中弯曲振动、扭转振动和横向振动问题的分析,并考虑到齿轮质量偏心和轮齿啮合摩擦力对系统振动的影响,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一对渐开线直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的数学模型。得到了15自由度的时变系数振动微分方程组,为系统的振动分析奠定了基础。并给出一特定传动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数值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5.
齿轮传动三维间隙非线性冲击—动力接触特性数值仿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给出了三维冲击—动力接触问题有限元混合公式;研制了三维冲击—动力接触有限元分析程序。对齿轮传动的突加载荷冲击以及啮入冲击进行了冲击特性数值仿真,分析了齿侧间隙对轮齿冲击特性的影响,为多流齿轮传动系统间隙非线性动态分析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三维冲击─动力接触问题有限元混合公式;研制了三维冲击─动力接触有限元分析程序。对齿轮传动的突加载荷冲击以及啮入冲击进行了冲击特性数值仿真,分析了齿侧间隙对轮齿冲击特性的影响,为多流齿轮传动系统间隙非线性动态分析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多跨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文振 《机械工程学报》1995,31(5):34-38,4
在一多跨转子-轴承模拟试验台上进行了轴承不对中对系统阻尼及稳定性影响作用的试验研究。采用扩展Prony方法识别了阻尼参数,从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角度对试验中若干现象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用谐波平衡法分析齿轮耦合的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齿轮耦合的转子-轴承系统中,有多种因素使系统产生非线性振动。,有多种因素使系统产生非线性振动。在考虑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和齿面间摩擦力的情况下,使用谐波平衡法,研究了系统的动力特性,并用数值解对其结果进行了校对。研究发现,由于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和齿面摩擦力的影响,即使没有不平衡质量引起的激励,系统也会产生振动;即使是单频激励,系统也会产生多频响应。  相似文献   

19.
齿轮耦合的转子轴承系统的不平衡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时变啮合刚度及齿侧间隙的情况下,建立了齿轮耦合的转子-轴承系统的多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在一定的转速范围内,用数字仿真法研究了系统的不平衡响应。当转速增加接近第二阶临界转速时,系统经过一系列分岔后,将由周期、准周期运动转变为混沌运动。系统做混沌运动时,振幅及平均变形远大于其他转速下的振幅及平均变形。要想避开混沌运动,系统应该在非共振区工作。当转速超过某值时,混沌运动将激变为周期运动。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除混沌运动状态外,可用线性动力学模型来代替非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20.
A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of one type of high-speed rotor system with gas supporting system is set up. The laws between the capacity force and the parameters of bearing, the static equilibrium position and rotating speed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above model. Then, the failure rotating speed is given in the working stat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inimum failure rotating speed and clearance of bearing is also studied. At last, the stability and failure condition are discussed in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