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钱塘江入海河口碱性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塘江入海河口属强潮河口,其水质受径流和潮汐的影响显著.通过对钱塘江入海河口不同断面的采样分析,提出影响钱塘江入海河口实际碱性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有样品保存方式、潮汐、加热沸腾时间和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等.结果表明样品保存方式的影响最大,样品保存20 h后现场酸化与未酸化的CODMn测定值相差15%以上,其次是潮汐的影响,未涨潮时影响值15%以上,涨潮时达到32%以上,在测定过程中加热沸腾时间和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多次实验得出钱塘江入海口含氯量对CODMn测定值的校准曲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一种强混合型河口取水的瞬时含盐度计算方法——潮汐水流和含盐度方程的隐式差分方法。由于格式无条件稳定,因此它用计算机时间较少,且有较好的适用性。根据钱塘江河口的计算结果,证明此种计算格式能给出强混合型河口合理的含盐度分布状况,能满足工程规划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钱塘江河口突发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突发状况下典型强潮河口污染物的扩散输移机理,提出恰当的应对措施以尽量减小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基于正交曲线坐标系中不可压缩、Boussinnesq本构关系假定下的Navier-Stokes方程,对钱塘江河口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时污染物的扩散输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改变上游边界条件获得了不同径流量下的污染物扩散状况.计算表明:一旦钱塘江河口受污后污染物既在径流作用下向下游输移扩散,也在涨潮流控制下向上迁移影响上游水质,受污各点的污染物浓度大小变化在每个潮周期内与相应的水位涨落变化相反.加大钱塘江河口的上游流量能够加快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有利于减小污染物对上下游水质的影响,从而达到尽快消除污染实现水质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泥沙数学模型作为预报河床冲淤的研究手段在进一步发展中受到有关物理参数的限制,分析了河口泥沙数学模型涉及的若干关键问题.从三维微分方程竖向积分角度分析认为恢复饱和系数理论上应大于1;指出泥沙非均匀系数、相对粒级以及泥沙固结对河口冲淤有一定影响,给出适用于河口非均匀黏性沙的任意k粒级的黏性力表达式、起动概率公式和临界起动切应力公式,探讨了临界淤积切应力表达式在处理细颗粒泥沙絮凝时的作用;认为根据最大或最小含沙量对应的水流泥沙要素来确定河口水流挟沙能力公式比以往按半潮平均来处理在理论上更为合理,提出适合潮汐河口的非恒定水流挟沙能力公式;指出数值计算和验证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5.
针对泥沙数学模型作为预报河床冲淤的研究手段在进一步发展中受到有关物理参数的限制,分析河口泥沙数学模型涉及的若干关键问题.从三维微分方程竖向积分角度分析认为恢复饱和系数理论上应大于1;指出泥沙非均匀系数、相对粒级以及泥沙固结对河口冲淤有一定影响,给出适用于河口非均匀黏性沙的任意k粒级的黏性力表达式、起动概率公式和临界起动切应力公式,探讨临界淤积切应力表达式在处理细颗粒泥沙絮凝时的作用;认为根据最大或最小含沙量对应的水流泥沙要素来确定河口水流挟沙能力公式比以往按半潮平均来处理在理论上更为合理,提出适合潮汐河口的非恒定水流挟沙能力公式;指出数值计算和验证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6.
为钱塘江资料为基础,揭示了河口挟沙水流的复杂冲淤行为,分析了河床横断面形态对动力作用的复杂响应,探讨了潮汐河口河相关系,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钱塘江河口建桥对涌潮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涌潮资源的保护问题,研究了桥梁工程对钱塘江涌潮的影响.基于河工模型的相似理论,从二维浅水方程推导出潮汐河口水流运动的相似条件. 制作了钱塘江河口模型,并模拟了涌潮的形成与传播过程.通过河口模型研究了桥梁工程对涌潮的形成、形态与高度的影响,并根据模型试验数据建立了涌潮高度减小率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桥梁工程不会改变涌潮的形成.桥墩对涌潮形态的影响范围一般限于桥位上游300~500 m.涌潮高度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桥墩占据河道的截面积,截面积越大,桥位上游涌潮高度的减小值也越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闽江下游及河口悬浮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4~2015年采集了研究区4个季节的水样,并在河口进行了冬、春季2次加密采样。结果表明:从闽江水口水库经河口至外海,悬浮物浓度呈现“低→高→低”的分布特征,并具有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河口悬浮物浓度从涨潮至低潮阶段,总体呈现由河端向海端降低的特征,且其浓度冬季高于春季;河口冬季水体混合作用较强,盐度分层不明显;春季盐度分层显著,且涨潮和高潮时河口盐水楔活动影响悬浮物分布;河口最大浑浊带的规模呈现枯兴洪衰的趋势,其位置随潮汐的涨落上下摆动,通常秋、冬季偏上游,而春、夏季偏下游;闽江河口悬浮物时空分布受径流、潮流及盐度分布等影响显著,且强潮流、分支水道、盐水楔等因素对悬浮物的影响被放大,中小型河口更多地反映出各因素及其河口自身特征的综合影响;与中国其他河流相比,闽江河口悬浮物浓度远低于黄河河口,与长江河口相近,高于位于其南侧的珠江河口;闽江河口悬浮物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其他河流相反;各河口悬浮物随潮周期的变化规律类似;闽江河口总体呈冲刷状态,水动力增强,悬浮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对河口地貌、河口生态和港口航运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钱塘江河口径流长周期特性及其对河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文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钱塘江河口年径流序列的近似周期及其变化趋势.在分析复Morlet小波函数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选用该小波对标准化径流序列进行小波变换,根据小波变换系数模与实部的时频分布以及小波方差图揭示钱塘江河口年径流过程伴随着21a左右的显著周期成分,预计在2008-2010年间,该河口仍将维持径流偏枯的趋势,而后才转入偏丰期.结合历年的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分析径流周期性变化与河口河床冲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关系密切,在径流偏丰期,河床冲刷河势顺直;在径流偏枯期,河床淤积河势弯曲.  相似文献   

10.
河口湾由一套变化明显的复杂的亚环境组成.对其相模式研究标明,河口湾沉积特征及岩相分布受波浪、潮汐和河流三种水动力所控制,据此可将河口湾分成潮控河口湾和浪控河口湾.在典型的浪控河口湾中,潮汐影响小,河口处波浪作用相对较高.波浪作用促使河口处形成水上障壁或水下砂坝.这种障壁阻止了大部分波能进入河口湾,形成了三分性明显的岩相分带;而在潮控河口湾处潮汐能量超过波浪能量,主要发育长形潮汐砂坝.由于潮汐伸入湾头方向比波浪远,因此,潮控河口湾的岩相三分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长江口北槽2016年枯季水流、盐度实测资料,揭示了水流、盐度的大小潮、涨落潮周期变化特性。采用Simpson的势能差异函数对北槽混合与层化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指出北槽中上段势能差异极值出现在涨憩落憩时刻,北槽下段势能差异极值出现在涨急落急时刻。采用改进的一维势能差异方程分析了北槽枯季潮汐应变、重力环流、河流效应和潮汐搅动的时空变化及对应关系,得到水体混合与层化趋势是由这四者相对大小决定,其中影响大小潮层化变化的机制是潮汐搅动、重力环流和河流效应。发现重力环流是涨潮期间促进河口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河流效应在落潮期间偏大,潮平均作用强于潮汐应变,整体促进河口层化;大潮的潮汐搅动比小潮大1~2个量级,削弱了大潮的层化作用。并且证实改进的一维势能差异方程能够较好地解释长江口区域的混合层化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三八江十塘水闸新建在钱塘江出口处原弹性的的淤泥滩涂之上的,该水闸受钱塘江潮流影响,其沉降具有代表性.经过近三年多时间的观测,总结淤泥滩涂建筑物或构筑物沉降变化的规律性,探索淤泥滩涂上的水利建筑物观测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文中简要介绍了子牙新河河口30余年的全潮、纳潮、纳潮冲淤及纳潮冲淤加闸下拖淤试验情况,对各种情况下的潮汐水文观测资料等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子牙新河河口的水沙基本特征,对子牙新河河口防淤减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受地理位置、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大钱塘江大潮。  相似文献   

15.
分析在钱塘江河口开发和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必要性,对建设浙江省水利系统的第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提出有关监测断面设置以及监测参数与仪器选择方面的建议,为浙江省加快开展现代化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Increasinglyintensifiedhumanactivitiesmayproduceagreatimpactonwatercy-clingprocess,thusonthelawofwaterresourcesevolutioninariverbasin.Asanimpor-tantlinkofwatercycleandabasicrepresentativefactorofwaterresources,riverrunoffisconsideredasthemostimportantbasisofcomprehensiv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scientificmanagementandoptimizedallocationofwaterresources.Owingtogradualvariationinwaterresourcesevolutiondrivenbyhumanactivities,thelawofrunoffevolutionprocessofyear-basedtimespanmaybestreflectthepro…  相似文献   

17.

Water cycling process in a river basin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because of the intensified impact by human activities. Study of the law of annual runoff, evolution in a river basi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ondition in varied environment and prediction of the law of the water resources evolution in the future because year-based time span may best reflect the law of the water resources evolution driven by the natur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river basin. This paper advances the theory of annual runoff evolution under natural-artificial dual mode based on the dual mode of the water resources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is applied for the Wuding River Basin o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as a case study.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cipitation-runoff relationship is made in the case of dynamic variation of ground surface conditions of the Wuding River basin, and the concept of water-soil conservation index are a that indicates adoption of various measures fo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to reflect ground surface conditions. Furthermore, precipitation-runoff empi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reflect dynamic variation of the ground surface conditions of the river basin. The study ma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ed theoretical platform of the law of the water resources evolu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dual model of the 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