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针对生产低合金中厚钢板出现超声波探伤缺陷的现象,分析探讨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形成机理。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钢板缺陷的产生,提高探伤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若干符合用户要求的带有两种人工缺陷的样管,在钢管公司的漏磁探伤和超声波探伤机组进行了自动探伤设备检测缺陷能力的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各探伤机组全部能够稳定地检测出钢管存在的横、纵向缺陷。漏磁探伤对斜向缺陷的检出效果优于超声波探伤。公司主要自动探伤设备能力能够满足大型石油公司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勇灵 《冶金分析》2004,24(Z2):622-625
本文介绍了SUJ2棒材近表面缺陷的探伤方法,探讨了横波探伤技术在棒材近表面缺陷探伤工艺中的有关入射角、探测范围、水层等技术参数的数学表达式,经验证采用横波探伤技术对棒材近表面缺陷的探伤是一项有效的探伤方法,满足了SUJ2棒材质量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标准检测要求的不同、侧重点不同,现今钢轨母材超声波探伤分为生产线在线探伤和钢轨线路的在役探伤两种,钢轨母材生产当中产生的原发性缺陷和铺设线路以后随服役时间的长短产生的疲劳缺陷,这两项探伤所探测的主要伤损类型及产生的重点部位有诸多的不同。只有钢轨母材的在线探伤和在役探伤方法相结合,研究精细探伤检测部位,改进出尽可能完善的探伤检测方式,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钢轨母材探伤的伤损挑出率及探伤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5.
涡流探伤在钢管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珍 《包钢科技》2005,31(Z1):24-25
介绍了钢管涡流探伤的原理、特点;涡流探伤方法对钢管缺陷的检测及对检出缺陷的处理方法,影响涡流探伤的因素及涡流检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肖金刚  孙耀州 《宽厚板》1996,2(5):27-30
1 前言 容器板16MnR主要用于制造二、三类压力容器,对材质的内在质量包括理化性能和超声波探伤要求较高,我公司生产的容器板近两年由于探伤合格率偏低,影响产品质量。本文通过对探伤缺陷进行系列研究,确定了缺陷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2 缺陷分析 1996年l~6月份16MnR探伤合格率比较低。影响探伤级别的主要是缺陷的指示长度和单个缺陷指示面积超过标准规定。而造成探伤不合主要缺陷是密集型缺陷,且密集型缺陷往往造成整炉不合,1996年l~6月份因密集区缺陷造成探伤合格率低。所谓密集区缺陷是指在50 X 50mm的检测面上,发现在同一深度范围内有5个或5个以上的缺陷反射信号,其反射波幅均大于某一特定当量缺陷基准反射波幅“”。密集区缺陷分布规律是以点状缺陷密集分布于整个板面,点状缺陷直径为smm左右,缺陷没有指示长度,探头移动伤波消失。造成密集型缺陷的原因目前有几种论点:其一是夹杂学说,其二是白点学说。按标准规定钢材中不允许存在白点缺陷,有白点等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缺陷应判为废品。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结果否定了以上两种论点,认为密集性缺陷为氢在夹杂物密集处聚集形成气体富集区与密集的夹杂物共同引起的。因而产生密集型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气体,其次是密集的硫化锰等夹杂物。而造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传统超声波定位方法、超声波-渗透探伤和机加相结合的探伤定位方法,对中厚板人工探伤缺陷进行定位解剖,并结合具体探伤定位解剖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Φ3 mm及以下当量直径大小缺陷采用传统超声波定位解剖检测方法比较困难,采用超声波-渗透探伤和机加相结合的探伤定位方法,可以实现对小缺陷的精确定位,定位解剖命中率达67%以上。  相似文献   

8.
提高中厚板探伤合格率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南阳汉冶特钢中厚板超声波探伤的攻关实践,总结出汉冶特钢中厚板探伤不合缺陷主要表现为非金属夹杂、中心偏析、内部裂纹等,并分析了产生上述缺陷的工艺原因。结合汉冶公司的自身装备、工艺实际,摸索出了钙化处理、过热度控制、堆垛缓冷等一系列有效解决中厚板探伤不合格的方法,最终使探伤不合格影响产品质量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9.
热轧特厚钢板探伤不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厚度70 mm以上探伤钢板缺陷进行分类、取样,通过金相检验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缺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探伤不合的主要原因是缩孔和疏松、三角区裂纹及应力裂纹.  相似文献   

10.
沈明珠  李蓓 《冶金分析》2004,24(Z2):609-611
叙述了合金钢电渣重熔钢锭内部缺陷的超声波探伤和解剖试验情况,分析了缺陷来源,可探性和检出特征,提出了控制钢锭质量的探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