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ntiSpyware     
李畅 《个人电脑》2005,11(2):240-240
网结安全永远是“猫捉老鼠的游斌”。从智能蠕虫病毒到间谍软件。“老鼠”似乎越跑越快,如果用个词来形容间谍软件.那么说其“诡异”应该不为过.无论是通过发送部件,软件捆绑或是网页浏览,间谍软件都能潜入你的个人电脑。  相似文献   

2.
数字新闻     
英国反间谍软件公司Webroot的最新调查显示.在英国平均每台个人电脑上不同的间谍软件程序已经高达18个.这也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间谍软件“集散地”.仪攻于美国和泰国。除了问谍软件的肆虐,Webroot公司还发现英国一半以上的个人电脑上都台有广告软件.超过五分之一的电脑感染了木马病毒。  相似文献   

3.
2006年,间谍软件和钓鱼网站的泛滥程度令人咋舌。图谋不轨者选择了一些窥探他人隐私、占用他人桌面资源的卑劣方式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另一个方面,以桌面安全软件和民间发起的反间谍软件组织为代表的正面力量正式对流氓软件宣战。众多安全软件厂商发布的2007版本桌面安全套装软件已经将反间谍软件作为重要的功能模块。2006年12月8日发布的趋势科技PC-cillin网络安全版2007采用了业内独创的“双引擎”技术,通过专用的间谍软件查杀引擎,力图将间谍软件“拒之门外”。在谈到“双引擎”的设计理念时,趋势科技亚太区市场总监Eric Chong表示:“近年来,病毒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名闻遐迩的“Spyware”,中文翻译为“间谍软件”。可能大家对它已经有所耳闻,但它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各路人马劳师动众。纷纷开发新的软件来防堵呢?从一家杀毒软件公司给“间谍软件”下的定义便可知其大概:“间谍软件是一种软件或程序,目的是监控用户的电脑使用习惯、以及个人隐私资料。并且将这些资料传送给其他人而不必告知原用户。”  相似文献   

5.
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个人或公司信息的“间谍软件”一直是令人讨厌的东西。以防间谍软件为主打功能的趋势科技防毒墙网络版OfficeScan 7.0问世。该产品可防止各种间谍软件的攻击,包括广告软件,拨号装置,玩笑程序,远程访问工具以及密码破解程序。  相似文献   

6.
阿勇 《数码时代》2005,(3):62-69
如今,使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电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电脑安全就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从最开始的病毒、木马,发展到黑客攻击,再到如今令我们人心惶惶的间谍软件……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看到成千上万的间谍软件,我们该怎么办呢?本专题就带领大家来一次间谍软件大围剿,将电脑中的“间谍”彻底扫地出门!  相似文献   

7.
《电脑迷》2006,(11)
什么是间谍软件?目前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间谍软件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木马程序”、“特洛伊木马程序”有类似之处,但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间谍软件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征:1.“间谍软件”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用户个人计算机的识别信息发送到互联网的某处,当然也可能包括一些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2.“间谍软件”没有病毒的传染性,同时不像病毒隐藏那么深,更不会感染文件。3.“间谍软件”能监视用户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操作、活动等,甚至访问了哪些网站都能监视到。从以上特征来讲,所谓间谍软件,就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并发…  相似文献   

8.
重庆play 《玩电脑》2005,(5):52-53
听完老肥的叙述后,老熊立刻断定,老肥的电脑中一定是被安装了间谍软件(Spyware)。“什么是间谍软件?”老肥疑惑地问了老熊一句,老熊答到:“间谍软件是一种非常诡秘的恶意程序,它经常趁我们浏览网页的时候悄悄溜人我们的电脑。一般的杀毒程序对它根本无法设防,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不停地更新自己的杀毒软件,却始终无祛阻止自己的系统被间谍软件侵入的根本原因,”听完老熊的话,老肥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老熊不急不慢的说:“不用担心,对付间谋软件我有绝招,用SpyRemover即可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9.
何鹏 《微电脑世界》2004,(22):121-125
正如人们经常说的,打开窗户不但会有新鲜空气被放进来,苍蝇、蚊子也会跟着溜进来,所以我们需要加装纱窗来过滤害虫,呼吸清新的空气。我们在畅游网际时,除了能够获得丰富多彩的资源,自己的电脑也很容易受到感染。那么,怎样万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取其所需但又不“中镖”呢?除了安装杀毒软件并随时更新病毒库、及时给系统打补丁等一些众所周知的洁身自好法则,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还应该安装反商业软件和反间谍软件,尽管很多莫名其妙的IE弹出窗口已经困扰了你很久。美国最新一项调查披露:接近90%的上网电脑中都潜伏有商业软件和间谍软件。另一篇真实的监测报告则显示:在一次家用PC的开放式互联网调查活动中,进行了100万次间谍软件扫描测试共发现了2900万个间谍软件,平均每台家用电脑感染间谍软件数达到了28个。  相似文献   

10.
反间谍软件为什么如此受欢迎?间谍软件(Spyware)和广告软件(Adware)有何区别,为什么用户会把他们“混为一谈”?间谍软件这个2003年就开始鼓噪一时的新型“病毒”,在2005年将有怎样的发展?用户该如何防范和阻止间谍软件的侵袭?本期《安全》带读者走进反间谍软件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随着人们对电脑与网络的依赖日趋加深,臭名昭的病毒、垃圾邮件已成人们心中永远的痛,然而2004年依然不是一个太平年,按照某权威防病毒软件公司的预测,今年病毒将不再一统天下,而由以监视你的IP地址、上网活动、上网习惯甚至包括银行卡号,密码为目的“间谍软件”取而代之,“间谍软件”成为新一代网络“牛皮癣”。  相似文献   

12.
L.m 《玩电脑》2005,(2):53-54
输入信用卡号码或者访问网站后Cookies被不知不觉地甩于他途,当你使甩如ReGet之类的文件下载工具时,它悄悄地通过后台自动发送你的个人信息……这些都是间谍软件干的“好事”!有没有办法杀灭这些可憎的“间谍”呢?用快速“反间谍”软件——Ad-aware就能办到!  相似文献   

13.
间谍软件是近年来企业网络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间谍软件能够躲过防火墙、电子邮件过滤系统的检测,入侵企业网络,并导致网络效率下降及机密数据泄漏,甚至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责任。目前,间谍软件常见的传播途径有访问不恰当的网站、未经授权下载游戏和应用软件,以及非工作需要使用对等网络和即时通讯系统等。针对日益泛滥的间谍软件,SurfControl于3月中旬正式在国内推出了分层式防护产品——企业安全盾(Enterprise Threat Shield,ETS)。至此,SurfControl已经拥有了包括反邮件安全网关、网页过滤系统以及反间谍软件在内的三条产品线。…  相似文献   

14.
间谍软件成了公司头痛的大问题。杨洋必须赶紧“对症下药”,制止间谍软件的进一步发威。可是年初的预算并不包括防间谍软件的投资。难道又要向领导申请资金?安全投资真的是一个无底洞吗?  相似文献   

15.
金金 《数码世界》2006,5(1A):44-45
《金山毒霸2006杀毒套装》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一版本的“主动实时升级、抢先启动防护系统和主动漏洞修复”等优良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互联网时代用户面临的“间谍软件频频侵扰、网络钓鱼盗取个人财产、个人隐私遭受侵犯”等各种安全威胁,推出了强大的“防杀间谍软件、个人隐私保护”等功能,是一款可以防止更多网络威胁的互联网安全软件!  相似文献   

16.
“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随着人们对电脑与网络的依赖日趋加深,臭名昭著的病毒、垃圾邮件已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痛。然而今年依然不是一个太平年,按照某权威防病毒软件公司的预测,今年病毒将不再一统天下,而由以监视你的IP地址,上网活动,上网习惯甚至包括银行卡号、密码为目的“间谍软件”取而代之,“间谍软件”成为新一代网络牛皮癣.  相似文献   

17.
网络快速深入到商务应用的各个环节,各种商业间谍也将阵地转向互联网。从出现“网络钓鱼”骗取信用卡信息,到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各种间谍软件已渗透到电子商务的各个流程中。如何避免被间谍软件攻陷?如何部署适合于企业架构的反间谍软件解决方案?且看本文道来!  相似文献   

18.
间谍软件(英文名称为“spyware”)是一种来自互联网的。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进行非法安装(安装后很难找到其踪影),并悄悄把截获的一些机密信息发送给第三者的软件。间谍软件在安装时什么都不显示,运行时用户也不知晓。删除起来非常困难。由于间谍软件隐藏在用户计算机中、秘密监视用户活动。并已经建立了一个进入个人电脑的通道。很容易对用户电脑做后续的攻击。间谍软件能够消耗计算能力.使计算机崩溃,并使用户被淹没在网络广告的汪洋大海中。  相似文献   

19.
徐斌 《软件世界》2004,(6):73-75
电脑病毒、木马和间谋程序并称为互联网上的三大陷阱,对付病毒和木马有专门的软件,对付更隐蔽的间谍程序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答案就是使用反间谍软件。目前反间谍软件非常多,其中TZ Spyware-Adware Remover(以下简称“SR”)和Spybot Search and Destoy(以下简称“SSD”)被公认为是功能最为完善的,它们基本上可以清除目前所有常见的间谍程序。  相似文献   

20.
《个人电脑》2005,11(3):225-225
一提到安全威胁,很多用户首先想到的是黑客入侵和病毒爆发,而对间谍软件(Spyware)这种“不声不响的破坏”往往没有足够的认识。实际上,通过互联网传播的间谍软件已成为威胁电脑用户最大的毒害之一。间谍软件(英文名称为“spyware”)是一种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进行安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