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实验测试织物组织、密度对织物缩水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浮长线越长的组织缩水率越大。原料、组织相同,经密增加,织物经纬向缩水都有增加。在同一块样品中,纬向密度大于经向密度的时候,则纬向缩水率大于经向缩水率;经向密度大于纬向密度,则经向缩水率大于纬向缩水率。  相似文献   

2.
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的物理、化学、机械等作用而逐渐遭到破坏,在一般情况下,受机械力的影响最大。用来衡量织物抗外界机械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织物的拉伸性能,目前,在常规的织物物理性能的检测中,很少涉及织物的湿态下的拉伸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而纺织纤维吸湿以后,对强力和伸长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常规的白色平纹机织物干态和湿态的拉伸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可以判断纺织纤维吸湿以后的拉伸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受到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设计并生产了6款铜改性聚酯纤维织物,测试并分析其断裂强力、重量损失率、弯曲长度、弯曲刚度和抗弯弹性模量。结果表明:织物的经向断裂强力大于纬向断裂强力;纬纱线密度大,则其织物断裂强力大,耐磨性好,刚性较好,柔软性较差;纬密增加,织物的断裂强力也随之增大,耐磨性越好,织物的抗弯长度、抗弯刚度、抗弯弹性模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
针对亚麻织物易起皱的缺点对亚麻织物进行后整理以改善其性能。采用CTA-701免烫树脂整理剂,通过正交试验对亚麻织物进行抗皱整理,优选出亚麻织物抗皱整理的工艺条件:整理剂CTA-701质量浓度为130 g/L;浴比1∶30;室温下浸渍50 min;预烘温度为95℃,预烘时间为5 min;焙烘温度为155℃,焙烘时间为8 min。结果表明,整理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明显增大,且织物强力及透气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针对亚麻织物易起皱的缺点对亚麻织物进行后整理以改善其性能。采用CTA-701免烫树脂整理剂,通过正交试验对亚麻织物进行抗皱整理,优选出亚麻织物抗皱整理的工艺条件:整理剂CTA-701质量浓度为130g/L;浴比1:30;室温下浸渍50min;预烘温度为95℃,预烘时间为5min;焙烘温度为155℃,焙烘时间为8min。结果表明,整理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明显增大,且织物强力及透气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TA-225抗静电整理剂对大豆/PTT混纺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整理剂浓度、烘焙温度、烘焙时间、p H值等工艺参数的变化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织物整理前后抗静电性能的比较,从而得到优化整理工艺,并对织物整理前后其他性能的变化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7.
分别对羊毛织物在低温等离子体、壳聚糖和等离子体/壳聚糖条件下进行处理.分析了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时间、功率和压强及壳聚糖工艺对羊毛织物性能的影响.通过等离子体/壳聚糖对羊毛联合整理,羊毛织物的防缩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分子量20万,质量浓度1.0g/L,等离子体功率150W,压强25Pa,时间3min.此条件下羊毛织物的毡缩率为7.3%,白度54.2,断裂强力:经向673.2N,纬向272.7N.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在棉织物数码印花整理过程中对织物抑菌性及其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纳米氧化锌整理的棉织物数码印花,织物具有优异的抗菌性和一定的防紫外线效果,其最佳抑菌性工艺为:纳米氧化锌整理剂浓度20%,烘焙温度140℃,烘焙时间12s;其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撕裂强力都有所提高,折皱回复角提高20%以上,撕裂强力径向、纬向都提高50%以上,而白度和透气性有略微的降低,但是都保持在92%以上;织物的抑菌率具有良好的耐洗涤性和耐摩擦性。  相似文献   

9.
将自制改性有机硅柔软剂BAPS用于防污易去污抗皱复合整理,考察了柔软剂BAPS浓度,抗皱整理剂CTA-705浓度和烘培温度对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整理织物的柔软性和滑爽性随柔软剂浓度BAPS增大而提高,折皱回复角增大;柔软剂的使用对于织物的防污和易去污性影响很小;随着CTA-705浓度增加,褶皱回复角明显增大,但柔软性显著降低;随着烘焙温度由140℃升高至170℃,防污易去污性能和柔软性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丝胶蛋白整理对氧化竹原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竹原纤维织物在服用性能方面抗皱性较差的问题,首先采用高碘酸钠对竹原织物进行选择性氧化,再利用丝胶蛋白溶液对氧化竹原织物进行抗皱改性整理.测试了在不同氧化剂浓度以及不同丝胶蛋白溶液整理条件下竹原织物的急弹和缓弹折皱回复角,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整理结果表明:氧化竹原织物经丝胶蛋白溶液整理后抗皱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最佳整理方案为:氧化剂NaIO4质量浓度4 g/L,丝胶蛋白溶液质量分数3%,处理温度50℃,处理时间2 h.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三羟甲基丙烷磷酸酯盐抗静电剂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探讨了抗静电剂浓度、焙烘温度、焙烘时间以及涤纶织物耐洗次数对涤纶织物抗静电性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静电剂浓度为20 g/L、焙烘温度为170℃、焙烘时间为80 s时,抗静电整理效果较好;同时整理后的涤纶织物经50次洗涤后抗静电性能仍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经编复合汽车内饰面料不同方向的拉伸性能,分析其各向异性。结果表明:经和非织造布复合后,织物断裂强力显著增加,断裂伸长率得到稳定,各向异性有所改善,保证了其在注塑过程的尺寸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泳装面料的伸长拉伸回复性实验和泳装压力测试,得到锦/氨面料经纬向弹性回复率与服装压线性相关.研究发现:随着氨纶含量的增加,织物经向和纬向弹性回复率也增大,而泳装服装压减小.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得到各部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服装压舒适范围,借助泳装各部位宽裕量与服装压的函数关系,通过确定各部位服装压舒适范围来求解宽裕量的舒适范围.由各号型女体围度得到泳装各部位尺寸舒适范围,达到泳装尺寸优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纱线形态扫描法对不同经纬配置的Lyocell经弹织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Lyocell经弹织物的结构相为6以上,是经支持面织物,这表明经纱的原料对织物的表面性能将有更重要的影响。并捻法生产的经弹织物是非紧密结构织物,在织物的经纬纱交织处存在明显的空隙,空隙和经线屈曲波高的增加均对织物的弹性有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利用DCS-50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涤纶仿真丝织物纬向交织阻力、织物紧度、缝纫针号、针距作了试验,并将其与缝迹纰裂强度的关系作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纬向交织阻力、总紧度、经纬紧度比与缝迹纰裂强度显著有关,而针距、针号在现有常用规格范围内对缝迹纰裂强度影响不显著。此外,还对克服缝迹纰裂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无甲醛整理剂乙二醛对竹原纤维织物进行抗皱整理,通过正交试验和测试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断裂强力等指标确定了乙二醛用于竹原纤维织物抗皱整理优化工艺:乙二醛体积分数为8%,共反应剂乙二醇体积分数为10%,焙烘温度170℃,焙烘时间6 min。经过乙二醛整理后织物的急弹折皱回复角可达到232.1°,比未整理织物要高出150°,缓弹折皱回复角达到258.6°,高出未整理织物140°。  相似文献   

17.
对13块纯棉白坯织物进行了调湿和放湿测试,得出了4组放湿曲线.通过对4组放湿曲线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了织物紧度、经纬纱线密度以及织物组织与织物放湿性能的关系.其中织物紧度对放湿性影响最为显著;纱线线密度、织物组织以及经纬向紧度差异也影响到织物放湿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纯棉强捻股线做经纬纱,织制不同组织和不同纬密的双向弹力绉织物,通过对其进行漂洗和丝光处理,测试织物的缩率、弹性伸长率及相关服用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经纬密度对织物缩水率影响较大:该织物具有良好的拉伸弹性和透气性,手感舒适,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Phenolic-resin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carbon fiber (CF) and basalt fiber (BF) interlayer hybrid fibers plain fabric were fabricated. The tensile strength,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of the prepared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ybrid fibers reinforced composites possessed the advantages of both CF and BF. When resin content was 35% by volume fraction, the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BF/CF reinforced phenolic resin composites reached the optimal values with the warp and weft direction tensile strength,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interlayer shear strength being 252 MPa and 487 MPa, 105 MPa and 129 MPa, 21 MPa and 20 MPa, respectively.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the BF/CF hybrid fibers reinforced composites had better interfacial adhe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