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别探讨自制碱性吸附剂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并将其应用到油脂脱酸工艺中。试验结果表明,碱性吸附剂在pH<2时不稳定,150℃处理对其脱酸效果有较大影响;其直线型吸附等温线方程为:Xe/q=0.0046Xe+0.0177,饱和吸附容量达217.39 mg/g。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行研制的碱性吸附剂吸附脱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研究了该吸附剂的吸附条件。单因素试验表明,较理想的吸附条件为:吸附温度50℃、吸附剂用量5%、吸附时间3h。  相似文献   

3.
为了发展菜籽油高效环保的精炼技术,先利用硅藻土、活性白土、氢氧化钠溶液制备预制脱酸剂,再与脱色剂混合制成固体吸附剂对热榨菜籽油进行同时吸附脱酸脱色,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设计优化同时吸附脱酸脱色工艺条件,并分析脱酸脱色菜籽油的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同时吸附脱酸脱色的最优条件为以活性白土为脱色剂,固体吸附剂配比(预制脱酸剂与活性白土质量比)1∶1,处理时间15 min,处理温度90℃,固体吸附剂用量5%;在最优条件下,脱酸率为96.98%,脱色率为84.04%;脱酸脱色菜籽油色泽、水分及挥发物含量、酸值和过氧化值都小于一级菜籽油国家标准(GB 1536—2004)限定值。综上,固体吸附剂可以用于热榨菜籽油的同时吸附脱酸脱色。  相似文献   

4.
菜籽油硅酸钠脱酸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菜籽油为原料,用硅酸钠直接脱酸并对精炼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脱酸最优工艺条件为:超碱量为油重的1.0%、温度90℃、处理时间40 min、搅拌速度300 r/min。该法不仅可简化工艺过程、节约大量水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5.
菜籽油溶剂-膜法脱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剂-膜法对菜籽毛油进行精炼,是一项新的油脂精炼方法.通过先采用乙醇溶剂对菜籽毛油进行萃取,然后将萃取后的溶剂再利用膜分离技术进一步分离出FFA和乙醇溶剂,从而实现菜籽毛油的脱酸.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截留分子量500的膜对FFA具有50.25%的平均截留率,而截留分子量1 000的膜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截留作用,说明适宜的截留分子量是影响膜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酸值菜籽油的萃取脱酸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曾益坤 《中国油脂》2002,27(5):30-32
介绍了高酸值菜籽油用乙醇为溶剂萃取脱酸的原理及生产工艺 ,该工艺具有精炼率高、成品油质量好及生产过程无污染等特点 ,可供油脂生产企业在选择精炼工艺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柑橘皮(CP)为原料,经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皂化处理,制得改性柑橘皮(MCP)吸附剂。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MCP添加量、脱酸温度、脱酸时间、MCP粒径对四级成品菜籽油的吸附脱酸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MCP对四级成品菜籽油的最优吸附脱酸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CP对四级成品菜籽油的最优吸附脱酸工艺条件为MCP添加量4%(以菜籽油质量计)、脱酸温度50℃、脱酸时间10 min、MCP粒径100目。在最优脱酸条件下,菜籽油酸价(Na OH)由2. 20 mg/g降到0. 68 mg/g,FFA吸附率达69. 09%,脱酸菜籽油酸价达到国家三级成品菜籽油酸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改性稻壳对菜籽油进行脱酸,研究脱酸条件;并且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改性稻壳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脱酸条件为搅拌速度150 r/min、吸附时间120 min、改性稻壳的添加量2.25%、吸附温度45℃。在此条件下改性稻壳能够使菜籽油的酸值从3.78 mgKOH/g降至0.81 mgKOH/g;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稻壳对初始酸价为5 mgKOH/g左右的原料油,具有较好的脱酸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脱胶菜籽油为研究对象,研究碱液质量分数、碱炼初温和超碱量对菜籽油脱酸率、微量营养素(总甾醇、总生育酚、总酚、β-胡萝卜素)和抗氧化性损失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计算多指标综合评分,对菜籽油碱炼脱酸工艺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碱炼脱酸条件为碱液质量分数9. 50%、碱炼初温35℃、超碱量0. 10%,采用上述脱酸条件,脱酸率为80. 23%,总甾醇损失率为4. 12%,总生育酚损失率为5. 89%,总酚损失率为46. 12%,β-胡萝卜素损失率为16. 34%,抗氧化性损失率为35. 56%。  相似文献   

10.
实验表明,一定含水量对油脂氧化酸败具有抑制作用,储存过滤毛菜油含水量控制在0.2~0.3%为宜;含水量0.12%左右,毛菜油中磷脂具有较好抗氧化作用,磷脂含量高毛菜籽油储存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嗜酸乳杆菌转化菜籽油生成共轭亚油酸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嗜酸乳杆菌静息细胞转化菜籽油生成CLA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适转化液介质、介质浓度、pH、温度、转化时间和细胞浓度,同时,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亚油酸异构酶活性的影响。在该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法对转化时间、pH、温度、细胞浓度进行了工艺优化分析,确定了在菜籽油浓度为7.5 mg/mL、脂肪酶的加入量为2 mg/30 mL时,以0.1 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为转化液介质条件下,最优转化工艺条件是时间25 h,pH6.5,温度36℃,细胞浓度40 mg/mL,经优化后CLA的生成量可以达到230.12±7.52μg/mL。  相似文献   

13.
李娜  周瑞宝 《中国油脂》2007,32(2):23-26
对脱皮芝麻进行碱提,并对碱提过程中影响芝麻油提取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的最佳碱提工艺为:固液比1∶8,pH 8.5,温度50℃,时间89 min,并得到了预测芝麻油提取率的多项式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米糠油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的脱酸损耗成因,指出无论是物理精炼还是化学精炼都是由必然损耗、物理损耗和化学损耗3种损耗构成的.在生产中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损耗,达到减少油脂损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万建春  姜波 《饮料工业》2007,10(9):16-17
用植脂末替代调配酸乳饮料中的奶粉原料,并添加了适量的乳酸钙,制作代乳饮料。对影响饮料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稳定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添加白砂糖10%、柠檬酸0.18%、乳酸0.10%、植脂末5.0%、乳酯钙0.20%、单甘酯0.12%、羧甲基纤维素钠(CMC)0.10%和黄原胶0.050%时产品稳定性好,代乳饮料口感和奶粉调配的乳饮料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6.
空气氛中蓖麻油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福泉 《中国油脂》2006,31(5):32-34
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分别在减压、液封常压、非液封常压的条件下,对蓖麻油稳定性进行了考察。讨论了温度、空气量对蓖麻油稳定性的影响。实验得出:在空气氛中,蓖麻油中的双键较为稳定,羟基易被氧化。温度越高,空气量越多,蓖麻油羟基氧化、酯基水解酸败程度越大。当空气量很少时,即使在较高温度下,蓖麻油羟基氧化、酯基水解酸败程度也很小。  相似文献   

17.
以脱胶米糠油为原料,研究了醇萃取脱酸以及醇萃取脱酸后再经过碱炼或自制吸附剂吸附脱酸对米糠油中功能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和95%乙醇萃取脱酸均能较好地脱除游离脂肪酸(FFA),但从功能因子损失和米糠油得率来看,甲醇萃取脱酸效果明显好于95%乙醇,甲醇4次萃取脱酸后米糠油得率为63.95%,FFA脱除率为92.57%,谷维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的损失率分别为8.56%、32.86%、20.28%;对甲醇4次萃取脱酸后的米糠油采用质量分数为8.07%的碱液(Na OH溶液)进行碱炼脱酸时,其酸值(KOH)可降至1 mg/g以内,功能因子损失相对较少;自制吸附剂对甲醇4次萃取脱酸后的米糠油吸附脱酸可降低酸值,并且功能因子基本无损失。  相似文献   

18.
精制核桃油生产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利用物理压榨法制备核桃油及其精炼工艺,然后取等重的9组样品,分别添加不同的抗氧化剂TBHQ、PG、BHT、VE及增效剂柠檬酸、抗坏血酸(Vc),与空白样一起利用Schaal烘箱法每隔24h测一次过氧化值(POV),比较它们的氧化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焙炒、脱酸、脱胶是精制核桃油的关键工序,其工艺条件依次为:焙炒温度130℃、时间30min;碱法脱酸:碱液浓度11%、碱炼初温40℃。加碱量为理论碱量和超碱量之和;磷酸脱胶:油重0.2%的85%磷酸、3%的水、温度保持在60℃;添加0.02%TBHQ、0.01%PG和0.015%Vc复合抗氧化剂的油样(在60℃通风条件下贮藏408h的过氧化值最低为0.75meq/kg,国家标准规定过氧化值≤10nmeq/kg,经计算其在20℃存储保质期可达2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9.
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产生的乳状液,进行碱法破乳研究。以破乳率为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确定最佳破乳工艺参数为p H=9.0,温度60℃,时间45min,破乳率最大为90.15%。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碱法破乳前后油滴变化进行观察,发现碱法破乳后油滴发生聚并,游离油更容易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