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织物结构对织物透气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设定织物结构中影响织物透气性的5个因素,分别为平均浮长,浮长方差、总紧度、经纬度比、纱线号数,运用正交试验对各因素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进行探讨,文中得出各因素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规律 。  相似文献   

2.
试织36种规格的间位芳纶织物,分析包括织物紧度、纱线线密度、织物组织、织物平方米质量、织物厚度在内的各结构参数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经方差分析、直观分析和综合平衡法得到阻燃性最优织物的结构参数为29.5tex×2,299×158根/10cm,8/3经面缎纹织物;随着织物紧度、纱线线密度、平方米质量的增加,织物的阻燃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组织结构对织物阻燃性影响最大,纱线线密度影响居中,织物紧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织物透气性作为服装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利用Hagen-Poiseuille定律推导了机织物结构参数与透气率的关系式,通过对30种纯棉机织物结构及透气率的测试,分析织物理论透气率、紧度及厚度与实测透气率的相关性,并得到织物实测透气率与理论透气率及紧度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织物的透气性与织物密度、纱线直径及厚度有关;在织物两侧压差较小的情况下,气体流经织物主要以层流运动为主;通过织物理论透气率及紧度得到的织物透气率回归方程,其计算值与织物实测透气率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薄型精纺毛织物进行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吸湿膨胀率及导热性测试,研究不同织物成分、织物组织、单位面积质量、总紧度、体积分数等对毛织物面料热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规格参数与热湿性能密切相关。总紧度与单位面积质量对透气性影响相对显著,变化趋势近似于指数函数方程;单位面积质量、总紧度及组织对透湿性影响相对显著,影响因素较透气性复杂;体积分数及纤维成分对导热性影响相对显著;吸湿膨胀率和吸湿性主要与纤维成分有关,且吸湿膨胀率与吸湿性相关系数可达0. 90。  相似文献   

5.
对13块纯棉白坯织物进行了调湿和放湿测试,得出了4组放湿曲线.通过对4组放湿曲线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了织物紧度、经纬纱线密度以及织物组织与织物放湿性能的关系.其中织物紧度对放湿性影响最为显著;纱线线密度、织物组织以及经纬向紧度差异也影响到织物放湿性能.  相似文献   

6.
实测了新合纤面料中具有代表性织物的剪切性能、纤维形态结构、纱线结构人物结构,然后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织物的剪切刚度与其它诸因素的关系,发现在经向紧度普遍大于纬向的情况下影响织物经、纬向剪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经向的织物紧度、纱线的捻系数、纱线的细度及纤维的比表,这些结果可供纤长织织物的性能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机织物延伸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延伸性能与各因素之间的解析关系.以假设分析为出发点,建立了平纹机织物结构的微元理论模型并进行数理分析,得出了纱线细度、弹性、体积质量、织物的紧度等因素与机织物延伸性之间的数理关系.对平纹机织物的延伸性及延伸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定,对比预测值与实测值,得出两者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并通过数据确定了模型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以常见的服用织物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织物基本参数对其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厚度、紧度、面密度、经密、纬密、纱线直径、纱线线密度、孔隙率等织物基本参数进行分析,从中提取了厚度因子和紧度因子2个主因子.厚度因子反映织物厚度、纱线粗细等相关信息;紧度因子反映织物紧密程度、孔隙多少等相关信息.随后分析了各主因子和主因子的综合得分与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织物的电磁屏蔽性能随厚度因子增大而增大,随紧度因子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织物的屏蔽效能随主因子综合得分值增大而增大,二者之间接近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含不锈钢纤维抗电磁辐射织物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含不锈钢纤维织物的电磁屏蔽原理,研究分析织物中不锈钢纤维的含量和分布方式、不锈钢纤维的纱线结构以及织物的紧度等因素对织物电磁屏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中不锈钢纤维含量越高,织物的屏蔽效能越强;在不锈钢纤维含量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不锈钢纤维包芯纱的织物电磁屏蔽效能优于使用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的织物;织物经纬向都含不锈钢纤维的屏蔽效果优于单方向含不锈钢纤维的织物;在不锈钢纤维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织物紧度越大,电磁屏蔽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织物几何结构与织物织缩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织物结构相与织物的紧度关系理论中增加了八枚缎纹组织,完善了常用组织的结构相参数。织物结构相变化与织物紧度的变化存在至相效应迟钝,在织物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组织和紧度,以便于实际生产。织物结构相与织物织造缩率的变化接近线性变化,无至相效应迟钝。所有组织织物的织缩率都在以平纹组织织物的织缩率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区域内,提供了织物织缩率与织物组织在织物设计中选择的依据,也是联合组织各组织部分密度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4种不同组织的第13结构相的聚乳酸织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相同结构相的不同织物组织结构,当交织次数越多,浮长越短时,抗起毛起球性能越好,但其他服用性能。如透气性、悬垂性、耐褶皱性、渗水性、光泽性则越差.  相似文献   

12.
影响亚麻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计测试了不同厚度、覆盖系数和色泽的亚麻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并比较SCJ965和纳米两种整理剂对亚麻织物的抗紫外整理效果。结果表明,织物越厚、覆盖系数越大、色泽越深,其抗紫外线性能越好。经纳米整理剂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抗紫外性能,且整理后织物强力和白度有所下降但变化幅度不大,织物的透气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含氟拒水拒油整理剂FK-510,通过正交试验对亚麻织物进行拒水拒油整理,优选出亚麻织物拒水拒油整理的工艺条件:FK-510用量为60 g/L;氯化镁用量为6 g/L;预烘温度90℃,时间5 min;焙烘温度160℃,时间1 min.整理后织物的拒水拒油性能优良,且对织物强力、透气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临近支持向量机(PSVM)建立了熔喷非织造布热空气温度、接收矩离、挤出量等3个工艺参数与过滤效率和透气量两大性能之间的关系预测模型,并用每组条件下两大性能的平均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过滤效率和透气量预测的拟合误差分别为0.122和38.49,而预测值与实测平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都接近于1.经对比认为,PSVM的拟合效果非常理想.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过滤效率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270℃,DCD 15~19 cm,定量100 g/m2;透气量最优工艺条件为温度270~300℃,DCD 20 cm,定量160 g/m2.  相似文献   

15.
以2-甲基-3-丁烯-2-醇为单体,对C.I.活性红198染料进行改性,经紫外光引发将改性染料接枝到棉织物的表面而实现染色。在正交法和单因素法探讨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光接枝染色的织物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浸染染色法相比较,光接枝染色织物的染色深度为浸染染色织物的63.4%,拉伸性能降低了3%,透气性减少了21.3%,柔软性能略下降,表面粗糙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温度和相对湿度与织物透气性的关系,阐述了温湿度使织物透气性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根据防污整理的机理 ,采用AG4 80及EC5 0 2种含氟整理剂 ,对影响纯毛织物防污整理效果的因素———浓度、焙烘温度、时间及浸轧工艺进行研究 ,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 ,拒水等级可达到 10级 ,拒油等级可达到 7级。另外 ,测试了按照最佳工艺条件处理后的织物透气性能和撕裂强度  相似文献   

18.
大麻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优良的抗菌和抗紫外线功能,是绿色健康纺织品,但还存在弹性差、手感硬挺的缺点,影响穿着的舒适性.本文选用性能较好的有机硅柔软剂SD-G50高浓缩透心硅油对大麻织物进行柔软整理,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探讨了柔软整理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6.0,柔软剂用量为织物重量的6%,焙烘温度140℃,焙烘时间4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整理的大麻织物,硬挺度弯曲长度降低73%,折皱回复角(急、缓)分别提高91%和77%,在柔软性和抗折皱性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干、湿条件下棉 /丙织物的透气性能 ,分析了两种条件下影响棉 /丙织物透气性能的因素和气、汽传递过程 ,并将结果与纯棉织物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干态条件下疏水性细旦丙纶掺入纱线与否不影响水汽和空气在织物中的传输 ,纱线与织物的结构对织物透气性起决定作用 ;湿态条件下细旦丙纶的存在能加速水在棉 /丙织物中的传输 ,使织物在高含水时的透气阻力减小 ,有助于提高大运动量状态下棉 /丙织物的透气性能  相似文献   

20.
涤/棉抗浸透湿面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涤/棉混纺织物进行丙烯酰胺接枝改性,获得了一种新型的、对服用环境变化可以做出智能响应的抗浸透湿面料.该织物在保持原有强力的前提下,阻水性能优良,对水的响应速度较快,响应强度较高,同时透湿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