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建立起以溥仪为首脑的伪“满洲国”傀儡政府,“奠都”于长春并改称“新京”.1932年日伪制定的“新京”规划除受日本在伪满的殖民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其规划思想主要来源于三方面:①近世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功能分区、地界调整、城市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六边形规划等);②当时其他殖民地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首都规划;③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1919年《都市计画法》及其在关东大地震后加以应用的规划经验.针对既往研究的不足,着重阐明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转变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考察西方规划思想和技术在“新京”规划中的应用和变化,说明规划思想史的研究对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图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规划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源于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其本质意义是空间资源配置中土地产权和交易成本的变化.与增量规划是一个交易成本为零条件下的技术过程不同,存量规划的空间方案设计与产权交易方式选择是密不可分的,存量规划在进行空间设计的同时,还要参与制度设计.这种转型要求城市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必须进行重大转变:总体规划要由“以需定供”转向“以供调需”,在空间管制、结构布局、规模控制的重点和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控规要更尊重业主的权益,更加重视现状土地的产权分析和规划过程;基础设施规划要重视系统完善和能力效率提升.同时,规划转型对于现行规划管理制度体系也将带来全方位冲击,可能倒逼国家和地方的规划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重大变革:国家总体规划审批体制可能下放,地方规划管理重心下移并趋向分权,规划设计机构趋于多元化、市场化和社区化.最后,就规划转型对于规划学科研究、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总体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随着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演变,其城市规划体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经历了发展规划、由"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构成的"二级"体系、由"结构规划与地方规划"或"整体发展规划"构成的"双轨"制模式,以及由"区域空间战略与地方发展框架"构成的新"二级"体系等四个阶段.本文着重分析英格兰城市规划体系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及各阶段法定规划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内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赵燕菁 《城市规划》2019,43(9):15-19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或者说“目标函数”,决定了对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选择.什么是“好的”规划,什么是“坏的”规划,不取决于规划本身,而取决于规划的“目标函数”.过去70年,中国城市规划的目标一直是资本—货币条件及其生成模式的函数.按照中国的资本—货币供给经历了从短缺、充沛到过剩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也可以把城市规划过去的70年分解为三个阶段,从而为解释中国城市化的伟大的七十年提供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规划实践中“以人为本”提出质疑.首先通过对一系列关于“人”的概念进行辨析,发现中国城市理论中缺乏对“个人”的关注,导致其未能对市场和政府进行的规划实践加以批判,服务于假想“人口”的规划逐渐走向真实“人群”的对立面.关于回龙观成败的讨论中展现的规划专业者与居民观点对立佐证了该观点.然后进一步从机制上解释政府行为对市场行为的学习与落后,规划理论对市场和政府行为的被动跟随和失范过程,以及说明理论缺失对城市空间平均化、城市规划理论权威衰落与行业发展威胁的影响.最后从文化基因上进行解释,提出“以人为本”价值观回归和方法论重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周岚 《规划师》2005,21(4):54-54
规划审批必须尽快实现从“依为主”向“三依并行、两依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城市规划审批管理的依据有三,即法规、规划和经验。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重视的是技术和艺术,而非公共政策,因此传统的规划审批主要依据人的经验。而《行政许可法》明确要求对许可的规定应当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许可的依据。这就要求规划行政审批必须尽快完善许可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规划法规与规章的制订、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三方面探讨现行城市规划制度在地方(以广东省为例)层面上的实践.同时,鉴于香港与广东省的特殊区位关系,文中也涉及近期香港对广东省城市规划制度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8.
数字规划工程探索——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深圳市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规划业务应用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资源和建库成果对规划全过程的支持存在不配套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以规划支持系统,规划支持数据库为核心,涵盖“规划编制支持工程”“规划实施管理支持工程”及“规划监督反馈支持工程”的GIS支持下的全过程的数字规划体系,将信息技术贯穿于规划的编制,管理与实施监督与评价三个阶段,在全数字环境下,完成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刘传明  卢中辉 《规划师》2012,28(8):13-17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转型发展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回归了主动引导和公共政策的本性,是对传统空间规划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作为传统空间规划的城市规划存在诸多弊病,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研究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关系,以及分析两者的不匹配性,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具体驱动机制在于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应是政策引导型规划、综合目标型规划、宜人特色型规划和主动引导型规划;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政府,而推动政府的力量主要是绩效考核机制、公众参与和完善的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0.
龚清宇 《城市规划》1999,(2):17-19,22
文章指出由于规划的“物质性传统”并非是近代城市规划的直接起源,在时间和意识上要略晚于“社经传统”,因而认为现代城市规划传统是“技术(工程)传统”是失之偏颇的,然而从近代规划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郊区社区还是花园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维基点是建立一个新结构,而不是在设法维护一个既有结构。“新城模型”的价值标准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于是将针对规划新城的价值观、方法与经验引入既有城市的再开发规划,从而促发旧城的“新城化”现象。作者建议,今天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新城建设转向既有城市的适应性维护,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也应随之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1.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12,(8):9-13,31
通过对《周礼》文本的解读,在对其记载的与城市规划过程相关的官职及其职责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论文提出,要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考工记》的记载,需要有更为广泛的研究,《周礼》提供了其中更为本质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赵春晓 《城市规划》2019,43(2):52-58
以往对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的作用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其象征意义上,如元大都规划理念与《易经》和《考工记》的探讨。当以中国古代地亩制度和《元史》记载元大都宅地面积8亩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民间流传两千年的"长十五,宽十六,不多不少正一亩"田亩实践谚语,可得出南北长32步,东西长60步的面积8亩的宅地平面模式,而且符合蒙古游牧集住的传统家庭社会组织方式。以此结合地亩制度的变迁和北京胡同间用地平面模式对"32步x60步"平面模式的关照,揭示了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形而上学"的象征价值,而且为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层启示,进一步证明在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采取唯物主义辩证的态度审视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南京古城的规划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影响中国古城规划的三大思想体系,即传统礼制的思想体系,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以及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体系,系统地分析整理了南京古城规划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城保护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难题.从其历程到现实.需要加强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人们习惯重视点到面的保护工程.但如何真正解决古城的功能问题.降低古城空量,挖掘古城内涵.弘扬古城特色尚缺乏系统思考。笔者试图通过对古城保护实践的系统性思考,以示增强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决策、规划实施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发挥城市规划在古城保护领域的核心作用.使古城保护走上可持续之路。  相似文献   

15.
郭璐 《城市规划》2019,43(1):75-81
《管子》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的重要源头,其中《乘马》篇是《管子》规划思想的纲领,目前尚缺乏对《乘马》规划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本文运用实证与建构相结合的文献研究方法对《乘马》国土规划和城邑规划思想进行研究。首先,从《乘马》文本研究入手,揭示其包含的规划思想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以《管子》其他篇章和相关先秦文献为辅证,从计实数、制乘马、立壤列、地邑相得与营城立邑四个方面,解析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内涵。最后,揭示《乘马》规划思想从地到邑、以地为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象天法地思想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不同尺度的空间,产生了具有象天法地特征的分野、城市、建筑、园林、器物等。秦代是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创制期,在都城规划中创立了象天法地的思想与方法,以彰显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前所未有之大格局。基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天文复原,揭示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的两个具体模式,即秦昭襄王时期以渭北为中心的"横桥南渡"模式,和秦始皇时期以渭南为中心的"阿房渡渭"模式;并进一步探讨秦咸阳规划中两个象天法地模式转换的社会文化背景,说明秦咸阳象天法地的思想与方法开启了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一个新传统。  相似文献   

17.
徐泽  张云峰  徐颖 《城市规划》2012,(8):73-79,86
战略规划的发展取决于政府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从我国十年两轮的战略规划探索看,随着国家从快速增长阶段走向转型发展阶段,战略规划的价值取向也从强调"量的跨越"走向强调"质的提升",研究内容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实施性;研究方法上加强了政策导向和公众调查,组织方式上加强了部门协作和公众参与;从发展趋势看,未来战略规划应更突出"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加强对空间政策和经济可行性的研究;要注重结构分析和流的分析,并要积极探索"空间信息"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在"三规合一"方面的探索,注重规划过程中公众和企业的全程参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城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朝代的城市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其中有许多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手法对今天的城市规划有借鉴的价值。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对指导现代城市设计,创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继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以及弥补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学科缺失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文采用训诂法等研究方法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深入分析古代城市选址、城市水系和城市布局的气候适应性,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系统整理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9.
编制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是应对超大城市居民健康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上海市为例,针对当前上海卫生设施面临的设施规模与需求增长失配、资源供给结构不均衡、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设施服务能级急需提升等问题,在借鉴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卫生设施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主要包括:理念更新,将医疗卫生视为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资源;关口前移,构建"防、治、养"三位一体的设施体系;重心下沉,强化各级卫生设施的空间统筹与功能提升;系统整合,推动设施由"相互分立"向"高效协作"转变;高效治理,完善专项规划编制及做好空间落实与常态监管等。  相似文献   

20.
高欣  高若飞 《山西建筑》2006,32(14):12-14
通过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古代城市建设中所形成的特色景观的论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巨大影响,指出对古代优秀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对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所具有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