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握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对于优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意义深远。选取影响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因素,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4年苏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苏州市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发展由土地滞后型转变为人口滞后型;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由不协调过渡到较协调,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土地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原因主要集中在城镇扩张模式和发展政策上。因此, 苏州市应该选择合理的城镇扩张模式,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多元渠道获取城镇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2.
"人地挂钩"政策旨在通过科学合理安排用地,既保障农业转移进城落户人口用地需求,又节约高效利用土地,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地挂钩机制政策体系,推动1亿人左右农业人口转移。在简述我国当前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省(区、市)在初步探索建立人地挂钩机制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建立人地挂钩机制需要综合考虑农业转移落户人口用地保障、常住人口用地需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量用地和限制用地等因素,集合多个政府部门力量出台配套可行的扶植政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5—2015年面板数据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土地城镇化水平,但人口城镇化速率却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2015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点;2)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2015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演变历程较为一致,呈现趋向协调的态势;3)从空间维度来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布由2005年的南北带状相间分布格局转变为2015年的零星失调分布格局。建议结合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协调类型及区域间的非均衡性等因素,从户籍制度、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格局3方面改进,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2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其2010-2015年的土地及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等对土地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行测度,并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以期为指导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均呈整体上升、局部波动的变化趋势,波动主要是部分地区大幅度的行政区划调整造成的;土地城镇化质量表现出生态质量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协调度等级由勉强协调逐步向高度协调过渡,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协调度的省际差异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本相似,且差距随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步缩小;地市间差异较明显,规划确定的核心城市协调发展状态不佳,不利于城市职能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背景,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沿线11个省市的协调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提出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等建议,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城镇化发展指数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土地结构、土地经济水平、空间集聚以及基础设施这4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全国以及省级2个层面实现对指标体系趋势度、冗余度、稳定性以及全面性的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符合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指标信息间存在较少冗余,全面性良好。通过测算各年度弹性指数,发现2007年土地城镇化增速最贴近理想值,以其为基准,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土地城镇化评价,求得2009—2013年全国和各省(市区)土地城镇化发展指数。2009—2010年全国土地城镇化发展迅猛,特别是京津冀和广东省,2010年之后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各省(市区)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趋于平稳,且它们的发展速度逐步均衡。 相似文献
7.
利用TOPSIS方法以及耦合协调度公式,对我国31个省份的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以评价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趋势。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协调发展状态逐渐改善,大部分省份都改变了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系统失调的状态,实现了两者的协调发展。通过绘制不同年份各省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图发现,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协调关系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即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且耦合协调度的上升逐渐由西部向中东部扩展。地灾防治理念的转变、长效投入机制的构建以及重点区域重点规划等是关系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为典型案例,以丰富翔实的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通州区工业园区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关系,总结通州区工业园区与乡镇互动发展的特点,探寻通州区工业园区与通州新城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并对通州区工业园区与通州新城互动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随着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问题日益凸显,为确定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速度在发展上的空间协调状况,区别于以往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水平的静态耦合协调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结论表明,2000-2015年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在发展上的空间协调状况差异较大:济南、东营等城镇化质量与水平高的地区其城镇化质量和速度发展放缓,城镇化质量增幅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度低,滨州、菏泽等经济城镇化质量与水平较低的地区城镇化质量和速度发展加快,城镇化质量增幅与速度的耦合协调度反而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关注矿产资源内部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关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4类矿产的采选业与加工业为研究对象,分析1999-2016年河南省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探析河南省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的差异和发展演变规律。通过分析,得出河南省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S”型,协调度指数由1999年的0.23上升到2016年的0.623。具体看1999-2004年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度处于低水平阶段,呈缓慢上升趋势;2005-2007年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是上升最快时期,表明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同作用趋于一致;2008-2016年耦合协调度为维持较高水平阶段,表明矿产资源产业内部耦合协同作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选取14项指标构建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象限图法对2005—2013年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2005—2013年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呈波动改善态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以轻微偏离为主,两者之间的良性互促作用较为明显;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度的波动较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超前”与“滞后”现象交替出现的特点;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发展动态性。山东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关系,且由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发展,由极度失调状态向优质协调状态发展,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状况逐年改善,这与山东省经济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关系密切。山东省经济的发展为其城市化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和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其城市化的推进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土地供应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山东省城市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加的现实有利于山东省整个社会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和熵值法对安徽省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构建耦合模型度量安徽省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城市化效率的变动主要是技术效率变化引起的,并且各地市的城市化效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由于历史、人力资本、产业和政策等因素,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安徽省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情况总体较差,表明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区域之间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调高整体耦合度,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安徽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以天津、河北、山东、辽宁4个环渤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化和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城市化和海域承载力的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最后运用变差系数法分析其差异及演进规律。结果表明,环渤海四省市的城市化与海域承载力综合水平的耦合度均高于085,耦合协调度均在045以上;天津市和辽宁省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更高且相对稳定,山东省和河北省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较低且波动相对较大。环渤海地区四省市的变异系数小于001,说明地区间的差异整体不大。总的来说,目前环渤海四省市的城市化与海域承载力处于稳定协调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新疆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基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机制的原理,本文分析了1979-2005年期间新疆第三产业及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对新疆人口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相关性较显著,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对新疆城市化具有很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新疆城市化率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显著相关。基于此提出新疆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引导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