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天洁  李百浩  李泽 《新建筑》2012,(3):138-143
在将欧美城市规划理念引入近代中国的学者中,董修甲是一位重要先驱。他撰写了大量规划论著,1929年还主持拟定了《武汉特别市工务计划大纲》,成为日后武汉城市建设的最初蓝本。从人物史的角度,分析董修甲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主要规划著述,考证董先生在武汉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过程,剖析其规划思想的主要来源一美国城市科学/实用运动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相似文献   

2.
1843年开埠之前,上海只是一个中等县城.开埠之后,外国殖民者将西方城市建设导入上海并由此带动了上海老城区的改造,促使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形成,上海亦由此加速发展成为远东国际大城市.上海近代城市规划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缩影,其发展演变的三大阶段:从新市区建设到老城区改造走向局部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整体规划,亦是近代中国主流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何流  文超祥 《城市规划》2007,31(3):40-46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抗战后期和战后恢复时期为城市规划法律制度转型时期的重要观点。文章对该时期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近代规划法律制度转型对当代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规划背景:近代的市政工程改造民国初年的南昌城处于北洋军阀孙传芳的统治之下,城墙环峙、房屋栉比、拥挤异常,建成区面积仅为8.28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城内都是小街巷,宽度不过丈(约现在3.33米),泥泞不堪,没有一条可以通车的马路。在城外,沿城墙建满破败的住房,整个城市显得十分凋敝(图1、图2)。地方人民也希望改变城市面貌,为发展近代化的工商业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相似文献   

5.
以青岛为例,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轨迹,认为导致影响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所形成的特定基础;二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国家历史进程的大背景对学科产生影响的普遍因素.前者包括特殊的"移植"背景导致的对城市规划认识的偏差以及后天的成长环境未能触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本质:后者具体表现为社会的历史进程突显城市规划的理想化倾向、国家主义影响城市规划政府干预思想强化、政治基础的缺陷使城市规划缺乏制度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香港由一个渔港村落快速演变为国际大都市而受到世界瞩目,是典型的近代新兴殖民城市。从城市规划史学的角度出发,选取1841-1904年之间的香港近代城市的形成及其城市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香港近代早期城市发展的动因及其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和特点,剖析了该时期内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规划管理机构的演变,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香港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并为中国内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杨宇振 《城市规划》2022,(8):106-118
朱皆平(泰信)先生(1898-1964)是近代市政发展过程中一位有见地、有思辨、有创造性实践的人物。文章通过散落的历史碎片钩沉、组合和关联,对朱皆平生命活动3个大的阶段,即交通部唐山大学毕业(1898-1924)、英法留学(1925-1929)和归国工作(1930-1949)进行阐述,讨论其公共卫生工程的理念、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的形成过程。朱皆平的城市规划思想深受帕特里克·盖德斯理论影响,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分类的归结应该是综合,是完整全面地看待事物的发展。朱皆平心存高远不落于世俗,又能够将抽象知识根据具体现实创造性应用,是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工程和城市规划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8.
公园系统规划的传播与发展体现了跨国都市主义的理念,它跨越政治边界激发了国际接触,同时也促进了在不同国家对自然的个性表达。论文梳理公园系统规划的理论缘起、实践探索,探析我国城市对欧美模式有选择性、多样化的借鉴与转译,揭示公园系统规划中跨国都市主义、本土地域主义等理念,重新认识公园系统的多重价值,以期为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杨宇振 《城市规划》2019,43(4):107-116
对孙科主持拟定的《广州市暂行条例》、《广东都市土地登记及征税条例草案》、《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等展开阐述;孙科主持拟定的这三个重要的城市条例和草案,分别成为民国政府颁布的《市组织法》、《土地法》和《都市计划法》的主要来源,进而成为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相关城市实践的广泛社会影响、与国家发展紧密关联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建构所起的作用,使得孙科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主要创建者。  相似文献   

10.
香港自1841年被英国辟为殖民地至1997年回归中国,在150多年中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间英国派出大量城市建设专家到香港进行殖民主义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工作,通过城市规划理论与技术的输出与移植,对香港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回顾这段历史中服务于香港城市规划政府机构的专家和他们的主要工作,从规划理论与规划技术的角度展现从移植到本土化的过程,并分析这些规划实践的突出特性,总结香港作为中国近代殖民主义城市规划的典型案例所具备的特征,以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百浩  韩秀 《城市规划》2000,24(12):34-35,50
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思想与观点、研究内容与重难点、研究方法等方面 ,提出了如何思考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16,(12):106-112
通过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文化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至今的历程进行回顾,从学科发展动力、表现形态以及知识特征和知识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论文强调,城乡规划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要在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指出知识生产的路径、相应方式以及需要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中国规划学科知识和成果向其他学科和其他国家输出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姚凯 《城市规划》2007,31(2):77-83
简要回顾了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近代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规律性内容,对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解读杭州“城湖一体”城市形态形成的一环,并从中获得江南地方的历史城市应如何处理与周边自然环境及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的启示,本文将视线集中到了近代初期发生在杭州湖滨地区的一次“新市场”建设计画.在详细明晰了这次计画的具体时间、过程、内容等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计画前后湖滨地区的空间变化,从而解读杭州城是如何在近代初期城市规划的探索下,与邻近的西湖风景名胜地建立连结、展开、并最终形成杭州“城湖一体”城市形态基础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侯丽  王宜兵 《城市规划》2015,(10):16-23
以1946-1949年间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实践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国家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及制度的历史宏观发展背景之中,从科技史和人物史的角度,综述了大上海都市计划在短短4年间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战后全面接管及重建、国共内战、金融和社会秩序混乱直至上海解放的整体工作过程和主要成果,以及其核心工作人员在此过程中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对上海未来现代化愿景的描绘和执着追求——这一以海归为主的新兴的专业技术精英团体在1940年代中后期对都市计划的性质、作用及其对城市发展作用方式的认识,在现实的约束下对现代规划技术方法、理念进行的选择与调整,对重大城市发展问题的论争。该事件对于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7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发展的70年,是规划工作因应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和有力支撑,成就卓著的70年;是规划观念不断更新和调整,积极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与时俱进的70年;是规划类型不断拓展,积累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拓进取的70年;是规划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技术标准规范日趋完善,有法可依的70年;是规划技术方法不断进步,新技术广泛应用,日新月异的70年;是规划前辈艰苦探路,几代规划人前仆后继、拼搏奉献,书写传奇的70年;也是经历过坎坷与挫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可歌可泣的70年。展望未来,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当切实提升对接和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浩 《城市规划》2016,(4):20-26
历史分期是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由于城市规划发展的独特性,其历史分期工作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诸多困难。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围绕历史分期指导思想、历史分期依据(标准)、分期标志的选择、历史分期(阶段)的划分数量、"过渡"阶段的归属等若干问题,深入讨论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分期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进而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事件的详实史料,提出"二、六、十一"的历史分期方案,即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分别划分为2个历史时期、6个发展阶段及11个再细分的亚阶段。在具体表述上,主张以中观层次的6个发展阶段作为历史分期的主体形式,即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初创期(1949-195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动荡期(1958-1965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期(1966-197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恢复期(1978-1989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建构期(1990-200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转型期(2008年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