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3,(7)
合并是会计师事务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重要途径,客户和员工是其两大核心资源。然而,不少事务所合并后出现了客户和员工大量流失的现象,很多是客户和员工共进退。因此,如何留住客户和员工成为事务所合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事务所合并中客户和员工主要关注的问题,并阐述在合并过程中针对客户和员工可以采取的措施,从而留住客户和员工这对"翅膀",实现事务所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1)
文章基于中国证监会的证券发审制度变革,搜集了2004—2008年期间IPO公司的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寻租"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IPO审计收费溢价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发审委员所属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确存在显著的IPO审计收费溢价现象;将IPO公司区分为国有和民营两类后,民营IPO公司和国有IPO公司都的确为发审委员所属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了显著的溢价审计费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5)
<正>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队伍规模、业务发展、人员素质、执业质量、业务收入、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步。但随着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和诉讼案件的频繁发生,审计职业界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从审计失败的原因来看,事务所内部项目质量控制不严密成为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研究以风险为导向建设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对系统风险进行控制。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
2016年以来,内资会计师事务所的旗舰——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接连被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处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注册会计师的又一轮质疑,严重影响了独立审计的声誉。文章从注册会计师的视角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被处罚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和"做强"的辩证关系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民间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市场不宜过度集中、提高分所的审计质量、提高违法成本事不宜迟、改善百强所的评价办法等具体改进建议,以期对提高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0)
本文分别从审计监管和审计收费制度的角度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认为事务所合并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藉此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3)
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个体流动的视角,探析客户追随签字注册会计师跳槽而形成的换"所"不换"师"式变更现象产生的缘由。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获取"标准"审计意见是客户追随签字注册会计师跳槽的重要动机之一;进一步地,审计任期越长,客户与签字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个人关系通常越为密切,越可能发生换"所"不换"师"。然而,当审计任期超过一定阀值时,审计意见对换"所"不换"师"的诱致作用有所削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1)
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是客户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直接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中注协每年推出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具有较大信息含量,能向公众传递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变化的信号。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2011—2014年百强排名波动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从规模、审计质量、惩戒与处罚的角度分析了排名升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发表的不合理意见,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增加,审计风险的控制已经成为行业和法律关注的重点,有效控制并解决审计风险能够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全面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分析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对于探究风险防范途径,研究如何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1)
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时间较短,所开展审计业务也存在较多缺陷,使得面临的审计风险较大。关于审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我国审计行业也面临较多问题,比如事务所的独立性不高、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因此,本文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风险预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探讨风险预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8)
"万福生科案"将中磊会计师事务所推到风口浪尖。文章利用DeAngelo模型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审计市场是一个"柠檬市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继而对被万福生科"牺牲"掉的中磊所原审计客户的走向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选择新所时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与原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该特征很难与高质量审计需求产生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