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谢浩波  张燕  王西 《中华建设》2013,(4):138-139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建设加快,使得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快速增长,如目前西安建城区215平方公里,到2020年建城区将会达到600平方公里。在城市中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等不透水表面的径流系数一般为0.9,也就是说城市降雨量的90%将形成径流。我国城市常存在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城市闹水荒,城市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超采漏斗区不断深广,另一方面却是使用庞大的雨水排放系统将日益增长的雨水径流排出城市,大量的雨水径流白白流失,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面积硬化地面不仅改变了雨水的自然下渗,同时导致了城市洪峰流量增加,因此雨水资源化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太原市为例,研究了雨水资源化利用策略,即制定相应的雨水利用规范、标准,开展多学科交叉合理规划,从源头控制开始,因地制宜地增加雨水贮存和净化等资源化利用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
分析现阶段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总量计算的要求,以温州市某办公建筑项目为例,分别按控制性详规及当地海绵规划要求中的控制指标与《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 55020-2021)中的相关要求进行对照计算,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雨水调蓄利用成为缓解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研究区,进行可集雨量与室外用水需求的水量平衡计算,结合雨水利用措施分析,开展雨水调蓄利用的方案设计及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雨水调蓄利用后,研究区综合径流系数下降为0. 532,重现期2、5、10 a对应的屋面集雨量均能满足室外用水需求,对应的单位面积雨水利用年综合效益分别为8 475. 6、10 506. 3、11 786. 4元/hm2。城市雨水调蓄利用可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涵义和作用,介绍了国内外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实践和经验,通过对上海地区特征、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排水系统现状等具体情况的分析,提出上海市的雨水资源化应将市政雨水的综合管理和建筑小区雨水的控制和综合利用相结合,提高城市防汛能力,加强径流污染控制,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小(344m3),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量大.水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决定了集中水源无法为全省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分、足够的水资源需求.根据有关技术文件、规范的要求,山东省的农村雨水利用区主要是指年降雨量大于250mm,无条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无地下淡水可供利用,有雨水集蓄利用条件的地区.在新的治水理念的指导下,修建水源工程要考虑流域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山东省的自然特点和农村饮水、高效用水的需要,加强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探索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我国农村雨水利用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了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认为我国城市雨水利用工作可借鉴并综合应用农村雨水利用的建设经验,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分析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现状,认为城市雨水利用经济、技术可行,提出了加快我国雨水利用发展的若干措施:尽早制定雨水利用法规、条例;强化统一管理;加强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提高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年内降雨不均、镇域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与雨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状,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降雨规律,对雨水资源化利用进行可行性分析;结合研究区景观特征,运用GIS技术进行汇水区划分、汇水量计算和汇水区洼地分析,进而选择雨水收集区;为节约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造价,结合景观提出雨水资源化利用方案,对池塘、沟渠进行改造和新建,并将这些措施进行系统布局,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是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当地水资源及经济情况合理进行雨水利用已势在必行。本文以河源博物馆雨水收集利用设计为例着重探讨绿色建筑雨水的处理与回用技术。一、工程概况"河源博物馆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建设用地面积为9475m~2,地上总建筑面积为6532m~2,绿化面积为  相似文献   

11.
杨珂  王思思  李海燕  车伍  赵扬  孙喆 《人民长江》2018,49(15):25-29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和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新一轮的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梳理通州的生态本底,以现存的上千条灌渠为基础,建立发达的灌渠系统,对于控制径流污染和雨洪调蓄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GIS模拟、案例对比等方法,从宏观尺度上梳理了灌渠的演变历程和现状,并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再利用价值进行了辨析;以西集镇为例,从中观和微观尺度上结合具体的城市规划过程,分析了灌渠再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城市蓝线的划定角度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对我国河网发达的平原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建设方式,已融入到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水安全战略中。雨水资源利用规划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建筑屋顶、天然水面对雨水资源的集蓄利用、下沉式绿地设施对雨水资源的减排下渗等措施,对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研究。通过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规划,将雨水用于绿地浇灌、道路喷洒,可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大于3%。雨水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合理地收集与利用,不仅能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辽河流域雨水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时辽河流域自然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提出了在地下水超秉、水库建设近饱和、海水淡化投资大产出小的情况下,寻找一条新的水资源出路--大力发展雨水贮存利用.文中介绍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国内雨水利用现状,为本地区的技术运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最后因地制宜,分析辽河流域特点,提出了几项合理的雨水贮存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4.
刘娜 《北京水务》2015,(4):48-51
雨水控制利用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和防洪排涝压力的有效手段。结合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华润医药产业园建设,分析总结了城市雨水特点,并对雨水控制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化及集雨池等措施设计,可实现项目区内的雨水收集、利用微循环,从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同类工程雨水控制利用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雨水利用是开源节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轻城市内涝灾害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江苏城市普遍存在的内涝、径流污染及雨水资源浪费问题,简要阐述了江苏降雨特性及雨水利用现状,研究提出了江苏雨水利用的总体目标及实现途径,并根据城市不同下垫面及不同区域特点,提出江苏应实施已建成区"改造+管理"、待建新区"规划+建设"的雨水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水资源匮乏、且受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限制,难以实施修建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的地区,采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措施对雨水进行收集,蓄存和调节利用,以主要解决干旱缺水地区人畜用水问题与作物生长关键期的补充灌溉,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使干旱地区农民早日实施小康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水资源匮乏,且受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限制,难以实施修建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的地区,采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措施对雨水进行收集、蓄存和调节利用,以主要解决干旱缺水地区人畜用水问题与作物生长关键期的补充灌溉,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使干旱地区农民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相似文献   

18.
水影响评价制度已实施近十年,为检验其实施效果,归纳总结了通州区2014年—2022年的建设项目数量、项目类型、水评文件类型等情况,分析通州区实施水影响评价制度后,在项目核减水量、海绵城市相关措施建设、减少水土流失量、其他效益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实践表明,水影响评价制度完成了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和洪水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水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引导作用,为后续新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水务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19.
干旱风沙区雨水资源利用探析--以长沙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雨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总结了长沙河流域雨水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干旱风沙区雨水资源化的意义,估算了长沙河流域雨水资源化的潜力,分析了长沙河流域雨水利用的方式及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雨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不同区域雨水利用模式及可利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可在城市各种区域采取相应的雨水利用措施。从下垫面分类、建筑物格局等角度考虑,针对城市几类典型功能区归纳符合各自特点的雨水利用模式,形成包括社区、学校、公园、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院落以及城市景观湿地、季节性河道等区域的一套较完整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并以郑州为例,估算了城市各典型区域多年平均雨水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