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了国内灌区实行节水改造和推行节水灌溉的必要性,探讨了降低渠道输水损失,改进灌水的方法、技术和集蓄利用雨水,提高用水管理水平等几种主要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总结了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居住小区雨水湿地净化及回用刍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居住小区可利用天然低洼地建造人工湿地,净化小区内收集的雨水并回用为小区杂用水,文章探讨了小区雨水经收集,储存、处理后,作为杂用水的途径,并通过示例,刍析了雨水处理系统的计算。  相似文献   

3.
以郑州市某居民小区为例,研究了生活杂用雨水利用规划的方法,建立了生活杂用雨水利用的规划模式.即确定雨水收集的范围,计算和分析规划区域雨水可收集量和杂用水需水量.据此,确定雨水储水池容积,选择合理的雨水净化处理方法,合理布置集雨设施,并对规划区域的生活杂用水雨水利用工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成果可为城市雨水利用规划提供借...  相似文献   

4.
南皮县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灌溉用水是全县用水大户,农业节水灌溉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南皮县节水灌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南皮县节水灌溉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重点以及节水灌溉信息化平台和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并简要介绍了规划实施后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桂林不同降雨频率与不同灌溉方式下的降雨利用、径流量分析研究表明,晚稻降雨利用率远高于早稻;早稻在"薄、浅、湿、晒"、间歇灌溉、传统灌溉模式下降雨利用率随降雨频率的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而晚稻节水灌溉模式下呈上凸趋势;早稻全生育期和晚稻分蘖期、拔节期径流量很大,对肥料流失产生不利影响.节水灌溉模式能够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量.在干旱水文年份,早、晚稻间歇灌溉较其他灌溉方式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量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节水的内涵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进程的节水,作物生长水分转化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大幅提高水的利用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道路来。一、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重要性分析在我国各个用水部门中,农业用水最多,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80%。但是,我国的节水灌溉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覆盖率不足10%。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25%~40%  相似文献   

7.
以松原灌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文特征,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根据灌溉用水量及回归水水质,预测灌溉回归水对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提出节水灌溉、回归水净化、恢复和构建湿地处理系统及湿地补水、回归水承泄区处理等防止灌溉回归水对水体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降雨利用和径流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桂林不同降雨频率与不同灌溉方式下的降雨利用、径流量分析研究表明,晚稻降雨利用率远高于早稻;早稻在“薄、浅、湿、晒”、间歇灌溉、传统灌溉模式下降雨利用率随降雨频率的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而晚稻节水灌溉模式下呈上凸趋势;早稻全生育期和晚稻分蘖期、拔节期径流量很大,对肥料流失产生不利影响.节水灌溉模式能够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量.在干旱水文年份,早、晚稻间歇灌溉较其他灌溉方式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量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奕永庆1982年从我校毕业后,从1993年开始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以来,曾分别获余姚市、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政府科技一、二、三等奖。他把雨水利用从房顶扩大到数以几十万亩的水稻田,其论文《水稻薄露灌溉,提高雨水利用率》被国际雨水利用大会评为优秀论文。至1999年底,累计推广394万亩,节水2.75亿m3 奕永庆校友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浙江利用雨水资源的经验。1998年,奕永庆开始试验推广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更加充分地利用降雨补充土壤水量,在减少灌水量50%的同时,还能促进水…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量平衡的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分析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概念,建立了基于水量平衡的雨水利用潜力分析模型,提出了以水量平衡为基础,考虑降雨、蒸发、径流、入渗和土壤蓄水量等水文物理过程的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方法;将其与传统经验公式法进行对比,并以郑东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和方法有效,并具有考虑因素全面、物理过程明了、计算结果置信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创建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指出违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用水模式,是我国水环境恶化的根本所在.同时阐明建立健康的水循环系统增强全社会的节水理念,加强对垃圾、污水的有效治理,采取有效的遏制手段净化城市污水,使城市污水成为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提出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应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处理资金问题,为创造城市水系统健康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健康水循环系统还应实施节制用水.并且将有机垃圾、污水污泥回归土地,修复城市雨水水文循环系统,减少污染源.  相似文献   

12.
从水稻田水量平衡公式出发,推导出水稻灌溉用水预测公式,利用历史实测灌溉用水及同期降雨资料率定有关参数,根据降雨预测灌溉用水量。公式适用于种植结构不明的灌区。  相似文献   

13.
雨水资源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条有效途径,建筑小区的雨水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雨水资源可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浇洒道路和景观用水等方面。以某住宅小区为例,对雨水资源可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对雨水可利用量和需求量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得出,雨水资源可满足小区杂用水量的47%。对小区雨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设计,认为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尤其是车库顶部绿化地带的雨水收集。雨水收集采用塑料蓄排水盘,兼具防水、保持土壤湿润、通气的作用,收集后雨水可以贮存在小区人工湖内,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回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雨水利用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介绍一个城市道路雨水利用系统,主要利用草坪集雨进行灌溉或其它用途,属于间接利用雨水范畴。较其它水质来看,具有水质较好、污染物少、洁净度较高等优点。对于降雨量较小的地区,采取利用毛细水自然上升的方式来给草坪供给水份的方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分别从细砂的毛细水上升时间、储水系统的渗流速度、及计算机编程软件来论证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淮北地区节水农业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我国存在着水浪费及灌溉用水效率低的现状 ,渠系灌区和井灌区的水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低 0 2~ 0 4。针对安徽省淮北地区用水利用率低和用水管理水平低的情况 ,提出了发展节水灌溉是发展节水农业的有效途径。从目前我国推广应用一些节水灌溉技术的效果看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可节水 2 0 %~ 30 % ,滴灌节水70 %~ 80 % ,喷灌可节水 4 0 %~ 5 0 % ,可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节水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及工程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可以有效地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缓解城市供水压力.通过对城市降雨和城市雨水去向分析,提出结合城市规划,改造原有城市排水系统或新建雨水专用排水系统,并配以雨水储蓄设施等,对城市雨水进行有效收集、贮存和利用,是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以江苏某高校校园为例,从绿色校园与海绵校园角度出发,进行雨水收集方案设计.在校园山形地貌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将校园分为东、西校区,采用分区收集雨水,并分别进行了雨水供、需水水量计算,供水计算包括建筑屋面、道路、绿地、广场及停车场的径流雨水,回用水包括建筑冲厕、冲洗道路、绿化灌溉等地方.设计方案全部采用重力流收集雨水,通过水量平衡计算表明,东、西校区收集水量均大于供水水量,采用本设计方案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传统雨水利用模式存在着占地面积大、造价高、施工周期长和资源流失等特征。雨水利用一体化技术将雨水储存、净化、清淤排泥、加压供水各项功能集于一体,实现雨水资源回收利用,符合节能环保理念。文章在分析某研发基地雨水径流水质及雨水可利用量的基础上,进行了雨水利用一体化方案设计,并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该园区杂用水,在6~9月,雨水代替率在60%以上;经处理后的雨水水质稳定,CODCr含量为30 mg/L,SS含量为18 mg/L,符合GB/T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的规定。经估算:该雨水利用系统每年可节约用水约为19915 m3,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费约为8.8万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安徽省淮北地区用水利用率低和用水管理水平低的情况,以淮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的小麦,采用对比重复试验,进行了节水灌溉技术的试验研究.研究中利用已有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而得出的不同频率下小麦需水量,计算出了较先进灌水技术的节水量和水分生产率,得到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定量性分析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节水灌溉技术中的有关重要参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农业用水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明确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内涵、目标;系统地阐述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一般原理及生物学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认为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应充分理解节水灌溉技术原理,并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