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输流程中的能耗主要是热能消耗,约占90%~97%,对油井实施不加热集油是国内外矿场油气集输系统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提出了不加热集输的技术界限、水力热力计算方法、运行管理方法等三个特高含水不加热集输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萨南油田已经开发40多年,生产工艺流程基本上为双管掺水、热洗分开流程,油井单井日产液量一般在10~400t/d,含水在51%~98%。随着原油含水率不断上升,继续采用加热集输流程,势必导致原油集输能耗升高,造成能源大量消耗,为此,探索实施了不加热集油集输方式。萨南油田开展不加热集油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即单管不加热集油、双管不加热集油、掺常温水不加热集油。  相似文献   

3.
工业汽轮机正在许多工业部门的节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工业汽轮机在油气集输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可行性研究。一、油气集输系统采用工业汽轮机的条件分析 1.油气集输系统的能耗特点油气集输的工艺流程有不加热集输和加热集输两种方式。我国许多油田的原油集输(包括管输),是采用加热集输方式。油气集输的主要设施集中在联合站和中转站,耗能的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油气集输、油气处理现状油气集输、油气处理的工艺流程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我国各油田现有的工艺流程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先进的工艺流程,油气损耗为0.5%,集输加热能耗为10米~3气/吨油,接近国际水平。落后的工艺流程,油气损耗大于2.5%,加热能耗达50米~3气/吨油,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先进的油气集输过程,一般采用井口加药,单管常温密闭输送,即在井口加防蜡、降粘、破乳多效复合化学剂,既可节约加热能耗,又可减小油气损耗。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油气集输一直采用加热集输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天然气进行加热,能耗很大,因此开展了不加热集油研究.在总结了近年来油田公司地面系统不加热集输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今后产液量、含水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在聚合物驱全面开展不加热集输的可行性,对控制成本,节能降耗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喇嘛甸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采出液的流动性较以往有较大改善,为开展不加热集输提供了契机。为探索高含水开发阶段不加热集输的可行性,寻找降低油气集输能耗的新途径,开展了高含水开发阶段不加热集输试验。1.采油井不加热集输试验选取一座计量间开展单井不加热集输试验,环境温度从18℃到-20℃,试验共测试了86个工况300组数据。主要包括对各种工况的产液量、含水率、环境温度、采出液温度、进出口压力等数据的测定,并记录了油、气、水混输状况下的试验数据,拍摄了典型工况下的流态图像。通过对压力、温度的监测及进出口流态观察,发现各种流…  相似文献   

7.
大庆外围油田属于高寒地区的低渗透油田.近年采,为了降低地面建设投资,主要采用树状电加热集输工艺,但是随着工艺的推广,耗电量猛增,节能降耗成为一大难题.为了进一步优化集输工艺,降低能耗,开展了高寒地区不加热集输现场试验.试验主要采用单管通球加电加热保驾流程,在敖古拉油田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计算,分析了高寒地区单管不加热集输工艺的适用性.分析表明,在合理安排通球周期的情况下,单管不加热集输工艺可以应用于高寒地区较高产量的油井和区块,为今后油田集输工艺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稠油集输系统评价与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降低塔河油田的稠油集输系统运行费用和操作成本,开展了塔河油田稠油集输技术优化研究,以促进塔河油田高效经济开发.对塔河一号联站外集输管网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站外管线的管输效率普遍较高,在85%以上,有些管线管输效率偏低是因为流量偏低,温降较大;影响站外能耗的主要因素是管线的热力损失.稠油集输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加热、掺水和掺稀油,这三种方式中,输送的能耗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掺水、掺稀油、加热.  相似文献   

9.
高压采气阶段集输工艺一般采用多级节流、多级加热方式,其能耗主要表现为节流压能损失和热能消耗。为提高气田开发整体效益,提高集输系统效率,优化集输工艺参数非常重要。节流压差越大,需要消耗的压能和热能越大,集输系统效率越低。普光气田气井的天然气携带的热能已能满足节流降温的需要,但是压力等级需要调节,所以均可以实施一级节流至20 MPa不加热、末级节流至8.5 MPa后一次加热的集气工艺,其他气井仍需要实行多级节流两次加热集气工艺。优化方案实施后,减轻了水套加热炉负荷,集气站效率提高了2.44%,集输系统效率提高了7.3%。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辅助电加热技术在原油储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油田集输管网主要采用三管热水伴随流程,管网系统能耗高,充分利用太阳能加热,对降低油田综合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采用太阳能间接加热方式(采用加热盘管,利用清水作传热介质)辅助电加热系统对储油罐中的原油进行加热的方法,并对现场太阳能辅助电加热原油储运系统的研究设计、试运行、应用效果以及推广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电加热集输控制方式有温控电伴热与时控电伴热两种,目前现场采用温控电伴热——点控温的方法,通过温控器限定温度传感器处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从而控制电热带的加热时间和停止加热时间。此方法缺点是在温度控制器失灵时,可能造成电加热带停止加热或一直保持加热状态,造成管线阻塞或油温过高,电能损耗过大。针对这种集输状况,将电加热集输控制方式改为时控电伴热,通过确定时控周期,控制管道的加热状态。相对于点控温,时控温不但施工简便,而且节约了能耗,同时矿场试验也证明,时控电伴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低温集输是在确保生产平稳运行的前提下,为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不同季节针对不同的集输环采取不同回油温度的集输方法。在同一油田内,针对不同区块的特点,可采取降温集输、不加热集输以及掺常温水集输等多种措施;在同一阀组间内,针对不同集输环的特点,可采取降温集输、不加热集输以及周期掺水集输等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油气集输系统分为集油、脱水、稳定和储运等环节,油气集输能耗一般占原油生产总能耗的30%~40%,所消耗的热能和电能是油田节能的重点对象。通过对北十七联合站集输系统能耗研究,建立了集输系统能耗"黑箱—灰箱"数学模型,对集输系统的能量平衡进行分析,发现系统中的转油站热能利用率和电能利用率都不高,是用能的薄弱环节,系统能耗计算方法为实现集输系统"优质、低耗"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双河油田原油不加热集输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含水期采油的集输特性,提出了不加热集输工艺的可行性,通过对双河油田5口井不加热集输和加热集输工艺的运行参数和运行成本的计算对比表明,不加热集输工艺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气田开发中,天然气脱水是集输工艺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常规工艺技术大多采用加热节流.由于天然气的节流降温,不但降低了天然气的集输压力,同时,为了防止水化物的形成,还需要增设加热设备.为了提高天然气的集输效率,提出了膜脱水工艺流程设想.对比常规的集输工艺,在能耗和设备投资方面,就膜脱水工艺流程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庆外围油田地层渗透率低、油品性质差、单井产量低、地面建设可依托性差,制约着油田开发。目前在大庆外围油田应用的原油集输工艺主要有双管掺水集油工艺、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电加热集油工艺、单管深埋不加热集油工艺等。结合产能建设及老区改造工程将葡北油田剩余油井改造为单管不加热集油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17.
彩南油田采用单井、计量站两级加热进站集输模式,系统冬季运行能耗高,同时伴随管线结垢、腐蚀、穿孔等现象的发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系统能耗大的问题,油田历时四年开展常温集输一体化研究,建立了采出液常温集输判断方法和一体化实施流程,实现单井温度降低约15℃,计量站停炉期间温度降低6~8℃;节约用电量1 312×10~4kWh/a,节约天然气耗气总量222×10~4m^3/a,年创经济效益1 340万元,为油田节能降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油田的常温集输提供了技术保障。另外,多效药剂的研发为扩大常温集输实施范围提供了技术支撑,单井加热控制方式的改进在节能降耗最大化的同时,为常温集输井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8.
华北部分油田所产原油多具有高凝固点、高黏度、高含蜡性质,存在集输能耗高、工艺复杂等问题。为了节能降耗,简化流程,对站外集输系统实施优化改造。利用现场试验和软件模拟等手段,针对不同区块开展不加热集油边界条件和环状掺水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油井串接、井口电加热、隔热保温油管、油气混输降压等辅助技术,优化了站外油气集输工艺,降低了生产能耗,可为相似的油田地面站外集油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庆萨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随着采油站采油井数量的逐年增加,集输系统的总能耗也增加。文中介绍了大庆第二采油厂针对高含水井的现状.采取了单管不加热集油技术,进行了现场试验.为高含水井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原油田自开发以来,先后在文留、濮城、卫城等油区采用了单管不加热集输工艺流程。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此流程工艺简单,技术可行,地面建设速度快,操作方便,节省投资和生产能耗,并能适应中原油田各油区原油、天然气的物理性质。中原油田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大面积单管保温,可溶性清蜡球定期清蜡的不加热油气集输新技术。以濮城油区为例,整个油区含油面积29平方公里,仅设联合脱水站1座,装配式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