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污泥浓度对碱预处理剩余污泥水解产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对比,研究在无接种物条件下碱预处理剩余污泥厌氧水解产酸的可能性和污泥浓度对碱预处理剩余污泥厌氧水解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剩余污泥经过碱预处理后在无任何接种物和外加营养物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稳定产酸;污泥浓度是影响碱预处理剩余污泥水解产酸的一个重要因素,污泥停留时间(SRT)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大而延长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酸量.最大产酸量并未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污泥浓度为177 g/L时,经过6d厌氧水解,产酸量达到最大值11 460 mg/L;污泥浓度为233 g/L时,水解产酸显示出抑制状态,第12d才达到最大值10 520 mg/L. 相似文献
3.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规定氨氮水样在4℃低温、pH<2的情况下可保存24h。但是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无法做到低温保存,现场用酸固定也有困难。本文系统阐述了在常温、4℃低温与不同pH值下对氨氮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对其影响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规定,氨氮水样在4℃低温、pH<2的情况下可保存24 h。但是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无法做到低温保存,现场用酸固定也有困难。系统阐述了在常温、4℃低温与不同pH下对氨氮浓度变化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浸提时间对城市污泥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新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2):43-45
在研究含工业废水污泥中Zn、Cu、Pb、Cr、Mn、Ni含量的基础上,应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方法,以不同浸出时间对污泥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Mn和Zn含量较高,其次为Cu和Ni,而毒性较大的Pb和Cr含量较低.浸提时间对污泥中重金属的浸出具有重要影响,污泥中的Zn、Cu、Ni最大浸出浓度在8h时,而Fe和Mn随着浸提时间增加而增加;浸提时间对污泥中重金属浸出量的影响因该重金属的化学性质不同而存在较明显的差别,这可能与浸提过程中的吸附-解吸过程、络合-解离过程和溶解-沉淀/共沉淀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把组成成分复杂的泥石流体划分成浆体介质和固体颗粒两大部分的结构模式,并提出了如何划分此两大部分的颗粒粒径界限的建议.然后,对浆体部分的流变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从试验结果建立了描述浆体掺入粗颗粒后泥浆体流变参数变化的半经验关系.掺入颗粒后的新混合体的刚度系数可以表示为同时,绘制出了不同浓度下浆体屈服切应力的变化曲线.试验还发现.不仅是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粘粒组成的泥浆体属宾汉型,有屈服切应力,而且大于0.005毫水的其它各级土粒组成的浆体,当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后,也呈现有屈服切应力.这可能由于颗粒间直接接触相互摩擦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8.
为了研究渗透压及围压对岩体蠕变特性的影响,对三峡库区巴东组二段粉砂质泥岩进行了不同围压和渗透压下的三轴蠕变实验。根据试验结果,在分析粉砂质泥岩蠕变特性曲线的基础上,探讨了围压和渗透压对岩体蠕变特性的影响过程和机理。最后,采用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法和稳态蠕变速率法求得了粉砂质泥岩在不同围压和渗透压下的蠕变长期强度。结果表明:①粉砂质泥岩瞬时弹性模量随着偏应力等级的增加而减小;②孔隙水压在蠕变初期能够减小轴向应变,但在蠕变后期由于其有利于裂纹扩展而增大了轴向应变;③渗透压缩短了岩石蠕变破坏的时间,使蠕变破坏呈现出一定的脆性特点;④渗透压的存在有利于岩石裂隙的扩展和贯通,因而降低了岩石蠕变的长期强度,但是围压的存在增大了蠕变长期强度。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和了解三峡库区粉砂质泥岩的流变力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合北京市污泥堆肥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了污泥堆肥对土壤环境及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的影响。旨在为北京市污泥堆肥用于高羊茅园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资源再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堆肥增加了高羊茅栽植小区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增加了43.9%~73.2%,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一定的改良效果;施用污泥堆肥后,高羊茅栽植小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均远低于相关标准限值.且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小于土壤安全限值0.7.表明种植小区土壤未受到重金属污染:施用污泥堆肥对高羊茅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高羊茅总生物量增长率为16.7%~50.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确定污泥堆肥用于高羊茅的适宜施用量为2kg/m^2。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采取好氧颗粒污泥(AGS)工艺处理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PBs)的废水,在长期运行过程中,AGS工艺在稳定去除COD、氨氮、磷酸的同时,可以高效去除PBs,去除率达到88%以上。在微生物理化性质分析中发现,PBs长期影响下AGS的形态结构变得不规则和松散,同时AGS的粒径增速降低。PBs刺激了污泥中EPS(胞外聚合物)的分泌来应对PBs,同时在PBs长期影响下AGS中EPS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试验组AGS中LB-EPS与对照组相比缺少了芳香族蛋白质,而这种物质与颗粒的稳定性相关。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PBs对于颗粒污泥中各种菌纲和菌属的相对丰度产生了影响,并且微生物的多样性有所升高。Meganema和Rhodocyclaceae是R2中的优势菌属,且相对丰度均远高于R1中的丰度,表明可能其对于PBs具有抗性。Meganema的富集影响了颗粒的稳定性,而Rhodocyclaceae的高丰度可能在对PBs的去除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江苏沿海条子泥区域泥沙,运用控制剪切速率实验方法,通过改变样品中的粉沙质量占比,系统探究了泥沙的级配对其剪切应力和黏度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剪切速率扫描法和间接法分别计算泥沙样品静态和动态屈服应力。结果表明:所有组次泥沙样品均表现出两次明显的屈服行为,其流变特性以两个屈服行为为界,划分为3个阶段;泥沙样品中粉沙含量对其流变特性起着关键性作用,粉沙含量增大,样品剪切应力和黏度均发生相应减小,其中粉沙含量在35%~55%区间内变化梯度较大,此区间可能存在泥沙粒间主导作用力的转变;最后依托剪切速率扫描法测得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到了不同粉沙含量下泥沙的静态屈服应力和动态屈服应力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3.
14.
为研究温度对沥青混凝土动力特性的影响,对沥青混凝土开展了不同温度(4,10,17℃和22℃)条件下动三轴试验,采用等效线性模型分析其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动模量Ed随温度降低而增大。高围压作用时,4℃条件下最大动模量Edmax比22℃条件下的大3~4倍,且温度的降低导致动模量Ed的变化幅度增大;材料常数k值随温度降低有增大趋势,但n值随温度降低有减小趋势;阻尼比λ随温度降低而减小,4℃条件下阻尼比为22℃条件下的1/2,且温度的降低导致阻尼比λ的变化幅度减小。建立的多因素回归公式能较好地描述沥青混凝土最大动模量随温度、围压和固结比变化的定量关系。敏感性分析认为沥青混凝土动力特性对温度变化最敏感。 相似文献
15.
16.
温度和光强对4种常见水华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藻类水华暴发的机理,实现水华的预测预警和防治,深入研究藻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十分重要。以4种常见水华藻类(汉斯冠盘藻、小环藻、斜生栅藻和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应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梯度和光照强度对4种常见水华藻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汉斯冠盘藻对低温有良好的适应性,高温易造成热胁迫,其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22 ℃;在3~22 ℃条件下,随着光强的增强,其电子传递速率显著增加,表明其具有强的光保护能力和光能利用效率;铜绿微囊藻对高温有着较好的适应性,适宜温度为15~30 ℃,10 ℃以下会受到低温胁迫,光能利用效率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小环藻表现出对高温的适应性,3~10 ℃低温导致生长迟滞;相比而言,斜生栅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更广,在22~30 ℃条件下,斜生栅藻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光量子产量。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藻类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差异,为水华的预测预警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在研究淤泥质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时,常会遇到没有固结的淤泥被卷入运动,因此,在港池、航道中产生了高浓度浑水的输移、沉积和冲刷。本文研究高浓度浑水的流变特性,着重分析含盐度和温度对流变参数的影响,得出流变参数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淤泥冲刷特性试验,建立了流变参数τ_B和起动摩阻流速μ*c的联系。利用流变研究成果,可估算港池、航道中由尚未固结向固结过渡的各种底床浓度(湿密度为1180~1350kg/m~3)淤泥的起动流速。此外,根据冲刷试验资料,应用含盐淤泥流变特性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细颗粒泥沙的起动公式,对淤泥底床的冲刷率进行了验证,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